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搅动金融风云 > 第24章 曲线救国与“论文”攻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章 曲线救国与“论文”攻势

初次接触惨遭滑铁卢,让王副总忧心忡忡,虎子也像霜打的茄子,蔫头耷脑。反倒是陈峰,在经过最初的挫败感后,迅速调整了心态。他知道,对付林枫这种油盐不进的技术宅,死缠烂打和常规的商业谈判只会适得其反。

“王哥,虎子,别垂头丧气的。”回到宾馆,陈峰给两人打气,“林枫这种人,我见过。他们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信奉技术至上。要取得他们的信任,光靠钱和嘴皮子不行,得拿出真东西,在他们擅长的领域获得认可。”

“真东西?咱们又不是搞技术的,上哪儿弄真东西去?”王副总一脸愁容。

陈峰神秘地笑了笑:“我们不是,但有人是。” 他拿起大哥大,再次拨通了苏晚晴的电话。

“晚晴,又得麻烦你了。”陈峰把在北京遇到林枫以及碰壁的经过简单说了一下,“……所以,常规路子走不通了。我需要你动用所有资源,帮我找几篇东西。”

“找什么?”苏晚晴好奇。

“找近几年,最好是最近几个月,国际顶尖计算机学术会议或者期刊上,关于大规模数据索引、分布式计算、网页排序算法……反正就是搜索引擎相关领域的前沿论文,越硬核越好,越新越好!”陈峰说道,“特别是那种提出了新思路,但可能还没被广泛关注和应用的。”

苏晚晴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似乎在消化这个奇怪的要求:“陈峰,你这是……要改行搞学术了?”

“不,我是要‘投其所好’。”陈峰解释,“林枫这种人,最认的就是技术权威和前沿思想。如果我们能拿出他都没看过、或者能启发他思路的最新论文,证明我们的‘技术品味’和信息渠道,他对我们的观感可能会彻底改变。这叫‘以技会友’!”

苏晚晴明白了,忍不住笑道:“你这路子……真是越来越野了。行,我试试看,我在国外有几个同学在高校和研究所,应该能弄到一些。不过需要点时间。”

“没问题,我们等得起。”陈峰松了口气。有苏晚晴帮忙,这事就成功了一半。

等待论文的时间里,陈峰也没让团队闲着。他严禁王副总和虎子再去主动接触林枫团队,以免火上浇油。取而代之的是,他让王副总通过各种公开渠道,深入了解林枫所在的实验室、他导师的研究方向、甚至他发表过的任何文章或参与过的项目。而虎子,则被派去……熟悉北大校园环境,以及中关村所有好吃不贵的小馆子(陈峰美其名曰“后勤保障调研”)。

几天后,苏晚晴的传真到了。厚厚一叠英文论文,涉及 pageRank 的早期思想、分布式爬虫架构、链接分析等方向,确实是当时最前沿的研究。

陈峰如获至宝,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花了一整天时间,硬啃这些天书般的论文。虽然他不可能完全理解所有技术细节,但他凭借远超时代的目光,能大致把握住这些论文的核心思想和价值。他仔细筛选出其中他认为最具启发性、可能对林枫当前研究方向有帮助的三篇,并让王副总找人做了专业翻译,打印装订好。

准备工作就绪,接下来就是如何“不经意”地将这些论文送到林枫手中,并且不暴露是他们的手笔。

“直接寄给他?匿名?”王副总提议。

“太刻意了,他可能会怀疑来源,甚至直接扔掉。”陈峰摇头。

“那我偷偷塞他书包里?”虎子跃跃欲试。

陈峰吓了一跳:“千万别!你那手法,更像是偷东西的!”

正当几人绞尽脑汁时,虎子在“后勤调研”中带回了一个消息:林枫团队经常去北大图书馆的科技期刊阅览室查阅资料,而且好像特别关注最新一期的《Acm通信》和《IEEE计算机汇刊》,但图书馆的这两本期刊更新慢,经常借不到。

机会来了!

陈峰眼睛一亮。他立刻让王副总去市区的专业书店,买来了最新一期的《Acm通信》和《IEEE计算机汇刊》,然后,将那三篇精心挑选、翻译好的论文,小心翼翼地夹在了这两本期刊的中间位置。

第二天下午,估算着林枫团队可能去图书馆的时间,陈峰带着王副总和虎子,也来到了北大图书馆科技期刊阅览室。他们找了个不起眼的角落坐下,远远观察。

果然,没过多久,林枫和他的同学出现了。他们熟门熟路地走到期刊架前,寻找那两本期刊。当发现架子上空空如也时,林枫脸上露出了明显的失望。

就在这时,虎子按照计划,装作随意浏览的样子,走到期刊架前,“恰好”拿起了那两本被“加工”过的期刊,翻看了几下,又“随手”放在了旁边的阅览桌上,然后溜达回了座位。

林枫的目光立刻被那两本期刊吸引。他快步走过去,拿起《Acm通信》,刚翻了几页,那几份打印的论文就滑落了出来。他愣了一下,捡起来一看,标题和摘要立刻抓住了他的眼球!他快速地浏览着,眼神越来越亮,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这……这是……”他激动地对旁边的同学低语,“这篇关于链接分析的思路,正好解决了我们目前遇到的页面权重计算难题!还有这篇分布式爬虫的架构,比我们设计的要优雅得多!这些是哪来的?图书馆什么时候有这么新的资料了?”

他的同学也凑过来看,同样被论文内容震撼。“不知道啊……从来没看过。难道是哪个老师刚还回来的?”

林枫如饥似渴地翻阅着那几份论文,完全沉浸在了技术的世界里,之前的警惕和怒气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他甚至还拿出笔记本,开始飞快地记录要点。

远处的陈峰看着这一幕,嘴角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第一步,成功了!

接下来的几天,陈峰如法炮制,又通过类似的方式,“不经意”地向林枫“投放”了几次技术“补给”。每一次,都精准地切中了林枫团队当前遇到的技术瓶颈或兴趣点。

林枫从一开始的疑惑、到惊讶、再到狂喜和依赖,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开始好奇,究竟是哪位“世外高人”在暗中指点他们?他甚至开始在图书馆留意周围的人,试图找出这个“神秘人”。

时机,渐渐成熟了。

陈峰知道,是时候进行第二次,也是正式的接触了。这一次,他准备亲自下场,在技术层面,与林枫进行一场“平等”的对话。

(曲线救国策略初见成效!“论文”攻势成功引起林枫兴趣!陈峰能否凭借“预知”的技术视野,一举攻克技术天才的心理防线?最终的破局时刻,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