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崇祯二年。

京师的天,是灰色的。

自从建奴入关的消息传来,这座帝国的心脏便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恐慌之中。

白日里,街上行人稀少,店铺关门;到了夜晚,家家户户大门紧闭,稍有风吹草动,便是一阵犬吠不休。

皇极殿内,气氛更是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报——!八百里加急——!”

一个太监尖利的嗓音划破了死寂,他连滚带爬地冲进殿内,手中高举着一份塘报。

兵部尚书王洽面如死灰,颤抖着双手接过,跪呈御前。

崇祯一把夺过,展开一看,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冲上了头顶。

“遵化失陷……赵率教战败……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国彦……皆亡……”

他喃喃念着,每一个字都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他的胸口。

塘报的末尾写着,因全军覆没,此消息迟报三日。

三日!

“废物!”

崇祯猛地将塘报砸在王洽的脸上,金砖发出一声脆响。

“兵部尚书!这就是你给朕的交代?!建奴入关十日,朕的巡抚、总兵,死了个干净!你这个兵部尚书,在干什么?!”

王洽瘫在地上,磕头如捣蒜,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来人!”崇祯指着王洽,声音嘶哑,“拖下去!给朕打入诏狱!”

殿内群臣噤若寒蝉。

发泄完怒火,崇祯瘫坐在龙椅上,前所未有的无助与恐惧将他淹没。

就在这时,一个名字从他脑海深处蹦了出来。

孙承宗。

那个曾经的帝师,那个被魏忠贤排挤出朝堂的宿将。

“快!”他对着身边的王承恩吼道,“传孙承宗!立刻!马上!”

半个时辰后,须发皆白、步履却依旧稳健的孙承宗,出现在了皇极殿。

他看着御座上那个失魂落魄的年轻皇帝,只是平静地行礼。

“老臣孙承宗,叩见陛下。”

“先生……快平身。”崇祯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亲自走下御阶,扶起孙承宗。

“先生请看,如今这局势……该当如何?”

孙承宗接过塘报,又仔细看了地图,久久不语。

大殿内,只剩下崇祯粗重的呼吸声。

良久,孙承宗才缓缓开口。

“袁崇焕分兵扼守蓟州、通州、永平三路,意在处处设防,互为犄角。然兵力分散,易被建奴各个击破。此乃兵家大忌。”

崇祯的心一沉。

“为今之计,”孙承宗的手指,重重地点在了地图上的“蓟州”二字。“当尽起京畿之兵,合宣府、大同、山西各路援军,悉数归于袁崇焕节制,死守蓟州一线,将建奴堵在京师之外。”

“可……可万一蓟州失守……”

“陛下放心。”孙承宗的语气,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京师城坚,非旦夕可下。其一,我朝三面环山,京师正当其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二,京师城墙高深,火炮犀利,非建奴之长;其三,城中兵民百万,粮草充足,可坚守数年;其四,天下兵马,闻京师有警,必星夜来援。建奴孤军深入,不敢久留。”

四条理由,条条清晰,句句在理。

崇祯那颗狂跳不止的心,终于稍稍平复了一些。

他看着眼前这位老臣,眼中满是悔恨与倚重。

“先生所言极是!朕……朕糊涂啊!”

他忽然想起了什么,对王承恩道:“去!把袁崇焕之前上的奏疏,全都给朕找来!”

很快,三份落满了灰尘的奏疏被呈了上来。

崇祯展开一看,上面赫然写着:“蓟州兵单,请速增兵备”、“蓟镇边墙残破,恐为虏骑所乘”……

他拿着奏疏的手,开始微微颤抖。

原来,袁崇焕早就看到了。

是自己,被朝堂上的党争蒙蔽了双眼,将他的警告,当成了耳旁风。

悔恨、羞愧、还有一丝后怕,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让这位年轻的帝王,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传朕旨意!”

他猛地站起,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兵部尚书王洽,玩忽职守,着即罢免,听候查办!”

“擢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中极殿大学士,入阁办事,总揽京师防务!”

“再传旨!”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的决定。

“命袁崇焕总督天下兵马,凡入京勤王之师,宣府、大同、山西各镇兵马,皆归其统一调度,有不从者,可以尚方宝剑先斩后奏!”

......

崇祯二年,通州。

“陈副千户,”张鸿功回头,看向队伍中那面貌截然不同的一角,语气中带着几分由衷的感慨,“还是你的兵,精神头足啊。”

陈阳的一千兵马,虽然同样经历了长途跋涉,但队列依旧严整,步伐沉稳。

他们的脸上看不出丝毫疲态,只有一种久经训练的坚毅。

“张总兵谬赞,”陈阳神色平静,仿佛只是在进行一场寻常的拉练,“只是平日里吃得饱些,操练得狠些罢了。”

“吃得饱”三个字,像针一样扎进了张鸿功的心里。

他回头看了看自己那些面带菜色、眼神麻木的士兵,心中五味杂陈。

大军在通州城外指定的营地驻扎下来。

按照大明不成文的规矩,客军抵达防地当日,不发粮饷。

所有人都明白这个规矩,虽然腹中饥饿难耐,但想着熬过今夜,明日一早就能领到救命的粮草,军心总算安稳。

士兵们放下兵器,靠着冰冷的土墙,舔着干裂的嘴唇,眼中满是对明日的期盼。

然而,他们没有等到第二天的太阳,却等来了兵部新的调令。

次日,天还未亮。

一名兵部的传令官策马冲入营地,高举着火漆封口的令箭,声音尖利地宣读着命令:

“兵部令!山西镇兵即刻拔营,开赴京师以北昌平镇驻防,不得有误!”

什么?!

整个营地瞬间炸开了锅。

耿如杞和张鸿功冲出营帐,接过那道冰冷的军令,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军爷,我部将士跋涉千里,人困马乏,昨夜方至,尚未休整……”耿如杞急切地解释。

“这是兵部孙部堂亲自下的钧令!”传令官一脸倨傲,根本不听他解释,“建奴主力绕过蓟州,京师北面空虚,军情如火!耽误了军机,你们担待得起吗?!”

耿如杞被一句话噎得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