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198章 郑国烽烟(公元前577年 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8章 郑国烽烟(公元前577年 秋)

秋风萧瑟,卷起中原大地上的枯叶与肃杀之气。秦楚联盟的战略转向迅速化为实际行动,蓄谋已久的兵锋,终于避开了晋国西河的坚壁,直指其较为薄弱的侧翼——夹在晋楚两大强国之间的郑国。

楚庄王熊侣亲率楚国大军,并汇合陈、蔡等附庸军队,战车千乘,步卒数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北上,渡过汝水,直扑郑国都城新郑。楚军势大,沿途郑邑望风而降,不过旬日,兵锋已抵新郑城下,将这座中原名城围得水泄不通。

楚军并未立刻发动强攻,而是筑起长垒,切断新郑与外界的联系,并每日派士卒鼓噪挑战,施加心理压力。楚庄王遣使入城,威逼利诱,要求郑国背弃晋国,臣服于楚。

郑国执政公子子然站在新郑城头,望着城外连绵不绝的楚军营寨,面色凝重。郑国小弱,夹在两大国之间,向来采取“唯强是从”的骑墙策略。如今楚军兵临城下,晋国援军却杳无音信,城内人心惶惶,主和之声渐起。

“晋国若再不来救,新郑恐难久守……”子然长叹一声,立刻修书数封,缚于箭上,派死士趁夜缒城而出,分头前往晋国新绛以及宋、卫等盟国求救。信中言辞恳切,甚至带有最后的悲鸣:“晋若不救,郑则亡矣!郑亡,则晋失中原屏障,楚祸必及于晋!”

郑国求救的消息很快传到新绛,如同在滚沸的油锅中滴入冷水,瞬间炸开。晋国朝堂之上,就是否出兵救郑,展开了比西河之战时更为激烈的争论。

中军帅赵朔态度鲜明,力主即刻发兵:“郑国,乃我晋国出入中原之门户,屏藩南疆之要地!昔日崤之战后,我晋国能迅速重返中原,郑国牵制之功不可没。若坐视郑国被楚所灭,则楚国势力将直抵黄河,我晋国南大门洞开,中原诸侯必将离心!救郑,即是救晋!必须救,且要速救!”

他进一步分析:“楚军远来,利在速战。我大军若至,与郑内外夹击,楚军必不能久持。此乃破楚、稳郑、定中原之良机!”

然而,以中军佐郤克为首的反对派声音同样强大。郤克奏道:“君上,西河战事方息,秦人窥伺在侧,我军将士疲敝,粮秣消耗巨大。此时再兴大军南下,国力恐难支撑。且楚军势大,又有陈蔡之助,胜负难料。若救郑不成,反遭败绩,则国势危矣!不若令郑国暂且委曲求全,待我晋国休养生息,国力恢复,再图后举。”

栾书等人也附和郤克,强调国内困难,主张谨慎。他们的理由看似充分,实则包藏私心:不愿赵朔通过又一次救外藩、破强楚的军功进一步巩固权势;甚至暗中期盼赵朔在救援中受挫,以便他们趁机发难。

晋景公再次陷入两难。救郑,风险巨大,且可能让赵朔权势更盛;不救,则中原霸权可能就此易手,晋国将陷入战略被动。他犹豫不决,朝议连日不决。

眼看新郑危在旦夕,晋国朝堂却仍在空谈,赵朔心急如焚。他知道郤克等人意在拖延,待郑国陷落,则一切皆休。

这一日朝会,赵朔不再与郤克等人争论,他直接面向晋景公,摘下头顶冠冕,伏地顿首,声音沉痛而决绝:“君上!郑国存亡,关乎晋国霸业存续!臣赵朔,受国厚恩,官居中军帅,岂能坐视盟邦沦丧,社稷倾危?若君上疑虑,臣愿立军令状!只需中军本部兵马,臣必破楚军,解新郑之围!若不能胜,甘当军法!”

他以自身功名和性命为赌注,发出了最强硬的请战誓言。此举震撼了整个朝堂。连郤克等人也一时哑然,若再反对,无异于坐实了不顾国家利益的党争之心。

韩厥、士燮等较为正直的卿大夫也纷纷出言,支持赵朔出兵。晋景公见赵朔意志如此坚决,且形势确实危急,终于不再犹豫。

“赵卿忠勇,寡人知之!”晋景公起身,亲自扶起赵朔,取过象征征伐大权的斧钺,郑重授予赵朔,“寡人授你全权,统帅中军,南下救郑!望卿不负寡人所托,扬我国威,解郑国之难!”

“臣,领命!必不负君上!”赵朔接过斧钺,目光如炬。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场对外战争,更是他与国内政敌之间的一次重要对决。

“安居”岛上,范蠡很快得知了楚军围郑与晋国决定出兵的消息。

“楚围郑,晋救之,此乃中原霸权之争的关键一役。”范蠡对弟子们剖析道,“赵朔若能速胜,则晋国霸权可保,其国内地位亦将暂时稳固。然若战事迁延,或晋国内部再生掣肘,则胜负难料,甚至可能引发更大动荡。”

他判断,无论此战胜负如何,中原的混乱都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为海外发展提供了更长的窗口期。

“加速‘舟城’建设,尤其是船坞与武库。新式海船的设计必须尽快完成。”范蠡下令,“同时,加大对吴地公子鸿一系的支援力度。”

他铺开一方绢帛,开始给潜伏在吴地的部下写信:“……中原大战将起,无暇东顾。此乃公子鸿积蓄力量,收拢旧部,广布恩泽于吴地百姓之良机。可助其暗中清理仍忠于夫差或勾践的势力,逐步掌控太湖周边区域。所需钱粮、匠人,可由海路秘密输送。切记,广积粮,缓称王,静待天时。”

范蠡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片曾经书写过吴越争霸传奇的土地。他知道,勾践在越地蛰伏,而吴地的复国火种,同样需要精心呵护,以待将来可能燎原之势。

郑国烽烟起,晋楚争霸的焦点再次回归中原。赵朔手持国君斧钺,肩负着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荣辱,即将率军南下,直面雄才大略的楚庄王。而远在海外与东南的暗流,也随着中原战鼓的擂动,悄然加速了流淌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