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王立国,不仅仅是名号的变更,更意味着需要一套与之匹配的、完整的官僚体系和爵位制度,以酬庸功臣,安定人心,确保新政权的有效运转。
三日后的华夏王宫(由原镇北侯府扩建而成),第一次大朝会隆重举行。崭新的宫殿虽不及京城皇宫的宏伟,却充满了新兴王朝的锐气与活力。文武百官身着按新制制定的朝服,肃立大殿两侧,气氛庄严肃穆,人人脸上都带着激动与期盼。
张枫,如今的华夏武王,端坐于王座之上,身着玄色王袍,上绣山峦龙纹,威仪赫赫。他目光扫过台下这些追随他一路走来的核心班底,心中感慨万千。
“诸卿,”武王的声音沉稳有力,回荡在大殿之中,“华夏新立,百废待兴,然根基之固,在于赏罚分明,在于人尽其才。今日,本王便与诸卿,共定我华夏之基石!”
他首先颁布了《华夏爵位令》,确立了王国的爵位体系,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皆可世袭,但有递减。随后,开始了建国后的第一次大封赏。
首功之臣,军权柱石:
“赵铁柱!”武王首先唤出这个最早追随自己、战功最为卓着的心腹爱将。
赵铁柱大步出列,甲胄铿锵,声如洪钟:“臣在!”
“尔自微末相随,屡立战功,忠心耿耿,乃我军中柱石!今擢升尔为镇国公,领枢密院正使,总揽全国兵马调动、边防要务!”
国公之位,仅次于王,枢密院正使更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此封赏一出,无人异议,赵铁柱之功勋与地位,实至名归。
“臣,谢大王隆恩!必肝脑涂地,以报王恩!”赵铁柱重重叩首,虎目含泪。
内政总管,王业基石:
“周文博!”
“臣在!”周文博躬身出列。
“尔统筹民政,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管理财政,使北疆仓廪充实,百姓安居,功在社稷!擢升尔为文渊阁大学士,领内阁首辅,总领全国政务!”
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之位,文渊阁大学士更是文臣至高荣誉。周文博以其卓越的行政能力,赢得了这份尊荣。
“臣,定当竭尽全力,辅佐大王,治理华夏!”周文博深深一揖,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技术先驱,格物领袖:
“公输瑜!”
“臣在!”公输瑜带着工匠特有的朴实与激动出列。
“尔精研格物,督造军械,改进农工,乃我华夏强盛之利器!擢升尔为将作监大监正,封安国侯,总管全国百工技艺,科技研发!”
以匠人身份封侯,并执掌将作监(科技司升级),这在此前历朝历代皆未有之,彰显了武王对科技的极度重视。
“臣……臣叩谢大王!必使我华夏工巧,冠绝寰宇!”公输瑜声音哽咽。
暗夜利刃,情报主宰:
“墨莺!”
一袭黑衣的墨莺如同幽灵般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殿中角落,微微躬身:“臣在。”
她的封赏,武王并未高声宣唱,而是由内侍将诏书直接送至其面前。诏书内容简短却分量极重:授靖安司都督,领暗侯爵位,监察百官,刺探内外,直接对武王负责。
“暗侯”,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爵位,象征着她在阴影中的无上权柄与武王的绝对信任。墨莺默默接过诏书,身影再次融入阴影,无声,却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那股无形的力量。
王府元老,忠诚象征:
“福伯!”
年迈的福伯在侍从的搀扶下,颤巍巍地出列,老泪纵横:“老奴……老奴在。”
“尔侍奉张家三代,忠心不二,于微末之际不离不弃,乃本王家人。今特封尔为内务府大总管,忠义伯,享王族供奉,颐养天年!”
这份封赏,更多的是对忠诚的褒奖与情感的慰藉,福伯代表着武王念旧重情的一面,也安抚了那些最早追随的旧人。
“老奴……叩谢大王!愿大王万寿无疆!”福伯泣不成声。
随后,雷豹被封为靖北侯,任枢密院副使;原边军体系中归顺且表现优异的将领,以及破军营出身、战功赫赫的军官,如各军都督等,皆根据战功授予侯、伯、子、男等爵位,并担任军中要职。民政、财政、律法、教化、商贸、海事等各司主官,也皆获相应提升和爵位封赏。
整个封赏过程,井然有序,论功行赏,最大限度地平衡了各方势力,凝聚了人心。
母仪天下,册封王后:
最后,是关乎国本的一件大事。
武王的目光变得柔和,望向殿侧。在女官的引导下,一身华美宫装、气质温婉又不失端庄的林婉儿缓缓步入殿中。她曾是户部侍郎之女,因张枫的“不同”而被吸引,不离不弃,在他身份低微时便倾心相待,如今更是与他共同经历了无数风雨。
“夫人林氏,婉娩淑德,懿范端庄,辅佐本王于草创,患难与共,情深意重。今华夏既立,国不可无母仪。兹册封林氏婉儿为华夏王后,统摄六宫,母仪天下!”
诏书宣读完毕,文武百官再次齐声恭贺:“臣等拜见王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林婉儿,这位从一开始就被张枫视为“白月光”的女子,此刻正式成为了这个新生王国的女主人。她的册封,不仅稳定了后宫,更象征着武王个人情感的归宿与王族传承的开始。
大封群臣,册立王后,一套完整的王国官僚体系与权力核心就此确立。以张枫(武王)为核心,赵铁柱(镇国公、枢密使)掌军,周文博(内阁首辅)理政,公输瑜(安国侯、将作大监)兴技,墨莺(暗侯、靖安都督)监查,构成了华夏国最顶层的权力架构。再加上各级受封的文武官员,一个充满活力、高效运转的新生政权,已然傲然屹立于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