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针灸鼻祖涪翁传 > 第401章 你烧你的,我传我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01章 你烧你的,我传我的

江风拂过他半白的鬓发,吹干了他脸上残余的水珠,却吹不散他眸中那片新生的、如古井般深沉的静谧。

他不再是那个以狂傲为铠甲的李柱国,也不再是那个在江底与心魔搏杀的困兽。

此刻,他只是涪翁,一个真正看懂了这片土地与土地上生灵的医者。

清晨的炊烟尚未完全升起,涪翁已坐在村口那棵阅尽百年沧桑的老槐树下。

他面前,摊开着那个曾比他性命还重要的玄牝针囊。

七十二根浸润了他三十年心血与执念的古针,在晨曦中静静陈列,每一根针柄末端那模糊的人脸轮廓,此刻竟前所未有的清晰,仿佛七十二位先贤正在无声地凝视着这个村庄。

赵篾匠第一个赶来,身后跟着一群探头探脑、既敬畏又好奇的村民。

他们亲眼目睹了昨夜的生死一线,更见证了涪翁破水重生、宛如神迹的归来。

“先生……”赵篾匠嘴唇嚅动,不知该如何称呼眼前这个气质大变的男人。

涪翁的目光从针囊上抬起,落在赵篾匠布满血丝的眼中,又扫过他身后那些质朴而惶恐的面孔。

他微微一笑,那笑容里再无半分讥诮,只余温和。

“从今往后,”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耳中,“这些针,不再认主。”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如钟磬叩响在众人心头。

“只认‘需者’!”

话音落,他伸手,将那承载着他毕生荣耀与枷锁的玄牝针囊,缓缓推向村中那片空旷的晒谷场中央。

那里是全村人来人往的必经之地,此刻,它就那样敞开着,任由晨风吹拂,任由天光曝晒。

“谁要用,自己取。用完,插回土里,就算还了。”

此言一出,满场死寂!

村民们面面相觑,脚下如同生了根,无一人敢上前。

这可是神医的针!

是能起死回生的宝贝!

谁敢动?

谁配动?

时间仿佛凝固。

涪翁只是静静坐着,既不催促,也不解释。

他知道,这第一步,必须有人自己迈出去。

终于,赵篾匠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他深吸一口气,拨开人群,一步一步,走到了针囊前。

他没有立刻去拿,而是对着针囊,对着老槐树下的涪翁,对着这片养育他的土地,重重地跪了下去,磕了三个响头。

而后,他站起身,颤抖着,却异常郑重地从中取出一根最细的毫针。

他没有去给别人治病,而是卷起自己的袖子,看着手臂上那条因常年劳作而虬结的青筋,屏住呼吸,模仿着记忆中涪翁的样子,一针刺下!

“嘶——”

一滴殷红的血珠渗出。疼,但更多的是一种神圣的战栗。

他成功了。他,一个篾匠,握住了神医的针。

这个动作,仿佛一道无声的命令。

人群中,一个昨夜孩子被救回的妇人,也颤抖着跪下了。

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他们或许还不懂穴位,不懂医理,但他们看懂了涪翁的眼神,看懂了赵篾匠的动作。

那不是亵渎,是传承!

就在这时,一直蹲在针囊旁的阿禾,伸出小小的指尖,轻轻触碰着其中一根针身遍布划痕的古针。

他忽然侧过头,对着涪翁轻声道:“白袍爷爷,它在哭。”

涪翁眉头一皱,凝神望去。

阳光下,那根古针上雕琢的人脸,竟好似真的有一道水光划过,随即便化作一缕若有若无的青烟,消散在空气中。

阿禾闭上了眼睛,小脸上满是专注与悲伤,他用稚嫩的声音转述着那无声的哭泣:“他说……他叫孙五,是个采药人。三十年前,为了救一个闹瘟疫的村子,他自己也染了病,死在了半路上。他最后握着的,就是这根针。”

涪翁如遭雷击,神色剧震!

他一直以为,这针囊中的残念,是那些被他救治过的病人意念所聚。

直到此刻他才悚然惊觉,这七十二张面孔,根本不是“被救者”,而是和他一样,曾以命护医的“无名者”!

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散佚的、未曾留名的医道先驱!

“难怪……难怪它们不肯离江……”涪翁仰头望天,一声长叹,声音里带着无尽的释然与敬意,“它们等的不是传人,不是宝藏,而是一句……‘我懂’。”

他懂了。这针,从不属于他。他只是其中一个,暂时的执针人。

半日后,赵篾匠背着一个半满的药篓归来,他身后,竟亦步亦趋地跟着两个脏兮兮、约莫七八岁的孩童。

一个叫李二娃,一个叫狗剩,都是村里的野孩子。

“李……先生!”赵篾匠脸上带着一丝兴奋和一丝窘迫,“这是李二娃和狗剩,昨夜看见我学着您的法子救人,今天就一直缠着我,吵着要学。”

他笨拙地在自己身上比划着穴位:“我……我没本事教他们什么。但是,先生,您那些陶片……能给他们看看吗?”

涪翁的目光越过赵篾匠,落在那两个孩子身上。

他们的眼神里,没有对神仙方术的贪婪,只有一种最原始、最纯粹的好奇与向往,那光芒,像极了黑暗中初生的火苗。

他忽然笑了,笑得无比开怀。

“不光给陶片,”涪翁站起身,走到他们面前,竟从路边捡起一只摔破了一角的陶碗,然后一分为二,将两块碎片分别塞进两个孩子怀里,“还得给锅!”

“从今天起,你们就是‘锅底帮’的小灰了。”他亲手将那破碗的碎片放进每人怀里,声音郑重,“记住,医者,就是那第一块被烧穿的锅底灰。自己先成灰,才能让锅里的水热起来,饭才能熟。”

李二娃和狗剩懵懵懂懂地抱紧了怀里的破碗,他们还不明白这句话的重量,却觉得那粗糙的陶片温温热热,比过年时分的糖块还要宝贝,不由得咧开嘴,笑得灿烂无比。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阿禾突然摊开手掌。

嗡——!

那枚烙印在他掌心的双环交脉印,竟脱手飞出,在半空中投射出一幅巨大的、流光溢彩的虚影!

与之前不同,这幅图变得无比繁复!

左边代表针法的光环,延伸出无数细微如牛毛的光丝,刺向四面八方;而右边代表药理的藤蔓,竟盘根错节,最终缠绕成一个巨大的、顶天立地的“人”字形阵列!

阿禾仰着头,仿佛在聆听着什么,喃喃自语:“白袍爷爷说,这不叫双环交脉了……这叫‘万脉归心图’。”

他转向涪翁,眼睛亮得惊人:“他说,只要有人愿意去救,愿意去学,哪怕他不会针,不懂药,哪怕他手里只有一块破碗,一捧灶灰,也能成为这传承印的一部分!”

涪翁如醍醐灌顶,豁然顿悟!

他错了!

他一直都错了!

这“医道传承印”,这个他以为的金手指,从来就不是靠他收几个徒弟就能解锁的!

它的根基,根本不在于他李柱国一人,而在于这天地间所有心怀悲悯、愿意为救死扶伤付诸实践的集体信念!

收徒,只是点燃了第一根火把。

而赵篾匠、李二娃、狗剩,乃至那个拿走《针经》的逃奴……他们每一个人的行动,都是在为这漫天薪火添柴!

“好!好!好!”涪翁抚掌大笑,笑声震得老槐树落叶纷纷,“那就让这印,印在千家万户的灶台上!让这医道,长在每个人的脚底下!”

当夜,月上中天,涪水江畔。

涪翁独坐在一堆篝火前。

他没有再去看那晒谷场上的针囊,而是取出最后一根竹简,又拿出了那根曾刺入他心口的蒙针。

他以指尖血为墨,以蒙针为笔,在竹简上写下了他此生最后的着述——《针经·薪火篇》。

“医者非圣,不过凡人披血前行;典籍非宝,乃是亡魂托梦相赠。”

“传之道,不在藏,而在烧——”

“烧我一身傲骨,照彼万丈深寒。”

写罢,他看也不看,反手便将那卷凝聚了他最终彻悟的竹简,投入了眼前的熊熊篝火。

火焰轰然腾起三尺高!就在那竹简被火舌吞噬的刹那,异变陡生!

哗啦啦——!

平静的涪水江面下,那三百六十根沉寂的光针,竟在同一时刻破水而出!

它们没有飞向天空,而是尽数升至半空,调转针尖,齐齐对准那堆燃烧的篝火,环绕着,旋转着,仿佛一支沉默而浩大的军队,在对它们真正的君王,行最崇高的叩拜之礼!

千里之外,王莽篡汉后的长安故都,一座早已荒废的破庙里。

角落蛛网下,那枚跟随涪翁一路南下的锈针,似乎感应到了什么,微微一颤。

它悄无声息地滚动,滚入庙外的一条小水沟,顺着水流,最终漂至了涪水的一条支流入口,悄然沉入了河床。

片刻之后,就在那锈迹斑斑的针尖上,一点微弱至极的光芒,悄然泛起。

那光芒,竟凝聚成了一枚新生的、小得几乎无法察觉的光针!

它携带着那“万脉归心图”的全新印记,没有顺流而下,反而调转方向,开始逆着水流,坚定地、一寸一寸地,朝着北方游去!

涪水村。

阿禾打了个哈欠,靠在涪翁身边,望着满天星斗,忽然轻声道:“先生,锅盖暖了。”

涪翁抬头。

只见那深邃的夜空中,原本散乱的漫天星斗,不知何时,竟悄然变换了位置,隐隐排列成一幅巨大无比的阵阵图样。

北斗为枢,七星指路,亿万星辰化作闪烁的穴位,仿佛整个苍穹,都在为人间点燃一盏不灭的长明灯。

夜色更深了,万籁俱寂,只有篝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

一个新的黎明,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静静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