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的寒雾刚被朝阳撕开一道裂口,郭曦就提着染血的箭囊登上了浮桥。他身后的亲卫扛着三具斥候的尸体,甲胄上的霜花混着血渍,在晨光里凝成暗红的冰碴。“节度使,这些人不是许叔冀的兵,”他将一枚狼头铜牌递给李光弼,“是史思明的‘曳落河’精锐,昨夜在下游窥探水闸。”
李光弼摩挲着铜牌上的刻痕,手指划过狼头的獠牙——这是史思明亲军的标识,寻常斥候绝不会佩戴。他望向浮桥尽头的叛军大营,许叔冀的旗帜在营中若隐若现,可那些在营外巡逻的骑兵,却都是史思明的嫡系。“许叔冀只是个幌子,史思明的粮道才是要害。”他转身走向中军帐,靴底踏碎桥面上的薄冰,“传侯希逸来见我。”
侯希逸来得极快,一身玄色皮甲上还带着马汗的热气。这位平卢军出身的将领,最擅骑兵奔袭,当年随李光弼转战河北时,曾以三百骑劫烧叛军三千石粮草。“末将听闻节度使要查粮道?”他刚进帐就盯着沙盘,手指在魏州方向一点,“末将已派三波斥候探过,史思明的粮草都囤在魏州仓城,由高庭晖带着五千人看守。”
李光弼眼中闪过一丝锐光。他俯身将细沙堆成的魏州仓城抹平又重堆:“史思明老奸巨猾,故意让许叔冀在河阳牵制我们,实则把粮草藏在魏州——那里南接邺城,北通范阳,是他的后勤枢纽。”他抓起代表骑兵的木牌,放在通往魏州的官道旁,“你率五千轻骑,昼伏夜出,不用攻城,烧了他的粮囤就撤。”
“只烧不攻?”侯希逸有些诧异,“高庭晖虽勇,可他麾下多是强征的民夫,末将若全力强攻,说不定能拿下魏州。”
“不行。”李光弼断然否决,他指着沙盘上的邺城,“史思明在那里屯着八万大军,你若顿兵魏州,他立刻会回师救援。我们要的是扰,不是夺。”他从箭壶里抽出一支火箭,点燃箭头的火硝,“烧了他的粮草,他要么从邺城调粮,要么就得急着与我们决战——无论哪种,都能解河阳之围。”
侯希逸猛地一拍大腿,抓起桌上的令旗:“末将明白!今夜就出发,定让史思明的粮仓变成火海!”他转身要走,却被李光弼叫住。“高庭晖不是寻常叛将,”李光弼递给他一封蜡丸密信,“此人本是大唐将领,降贼非自愿。若遇机会,可将此信给他——说不定能少一场血战。”
侯希逸接过密信揣进怀里,翻身上马时,郭曦正带着亲卫在营外待命。“郭郎将要同去?”他勒住马缰,看着郭曦腰间的白穗。“我替父亲盯着史思明的动向,”郭曦将一张绘着魏州地形的草图递给他,“这是我从俘虏嘴里撬出来的,仓城西北角的排水道是软肋,火箭往那里射。”
侯希逸接过草图,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五千轻骑在辰时悄然出营,沿着黄河故道向西疾驰,马蹄裹着麻布,在冻土上只留下浅浅的蹄印。李光弼站在浮桥上目送他们远去,郭曦忽然开口:“节度使,长安那边……真的会对父亲动手吗?”
李光弼沉默片刻,从怀中取出一封皱巴巴的书信——那是昨夜长安快马送来的,字迹是太子的亲笔,说鱼朝恩正拿着“郭子仪通敌信”在肃宗面前构陷。“你父亲是大唐的擎天柱,可陛下现在多疑,”他将书信塞进郭曦手中,“我们守住河阳,烧了史思明的粮道,就是给你父亲最好的后盾。”
与此同时,三千里外的长安,大明宫的紫宸殿还笼罩在阴影里。肃宗靠在龙椅上,脸色苍白如纸,咳嗽声震得龙案上的奏疏都微微发抖。鱼朝恩捧着一封封蜡丸密信,跪在殿中哭得撕心裂肺:“陛下!老奴不敢欺瞒您,这都是许叔冀从河阳送来的,郭子仪与史思明暗通款曲,约定共分河北啊!”
肃宗的手指在龙椅扶手上掐出深深的指痕。他盯着那些“通敌信”,字迹模仿得与郭子仪惟妙惟肖,连落款的“汾阳”二字都分毫不差。“郭子仪随朕征战多年,他若想反,早就在邺城反了。”他声音沙哑,却带着一丝不确定——安史之乱后,手握重兵的将领成了他心头最大的刺。
“陛下可还记得安禄山?”鱼朝恩猛地抬头,眼中闪着阴狠的光,“他当年不也对陛下忠心耿耿?郭子仪现在手握朔方军十万大军,若与史思明勾结,长安就危在旦夕!”他从袖中取出一幅地图,摊在龙案上,“您看,这是许叔冀画的,郭子仪约定在河阳浮桥放叛军过河,直取洛阳。”
肃宗的呼吸骤然急促起来。他指着地图上的河阳浮桥,手指不住颤抖:“传旨!令郭子仪暂留长安府中,不得擅自离京!命人即刻接管其府外防卫——若有异动,当即拿下!”
“陛下不可!”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太子李豫带着一群文臣闯了进来,他身后的御史大夫崔器高声道,“郭子仪既已孤身回京自证清白,又将朔方军符留在军中,足见其忠心!此刻加派防卫,岂不是寒了忠良之心?”
鱼朝恩立刻尖声反驳:“他这是故作姿态!军符可以伪造,忠心却不能!”
朝堂上顿时吵成一团。李豫跪在肃宗面前,将一封西域送来的捷报举过头顶:“陛下,建宁王李倓在焉耆大败吐蕃!三弟,他在西域浴血奋战,牵制吐蕃与史思明勾结的势力——郭子仪若真通敌,为何把他的侄子送到三弟手下奋勇杀敌,全力配合皇室宗亲守疆?”
肃宗接过捷报,目光扫过“李倓”“郭子仪”等字眼,脸色渐渐缓和。可鱼朝恩却不肯罢休,他扑到龙案前,抱着肃宗的腿大哭:“陛下!老奴是为了大唐江山啊!若郭子仪真反了,您就算杀了老奴,也挽回不了败局!”
肃宗被他哭得心烦意乱,猛地一拍龙案:“够了!传旨,郭子仪暂留长安,朔方军由李光弼代管——若河阳失守,朕唯他二人是问!”
旨意送出时,魏州的仓城正被暮色笼罩。高庭晖站在仓城的箭楼上,望着远处的邺城方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弯刀。这柄刀是他当年在安西都护府时,高仙芝亲手赐给他的,刀鞘上还刻着“忠勇”二字。可如今,他却成了叛军的将领。
“将军,史将军的使者到了。”亲兵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来使是史思明的次子史朝清的亲信,一身锦袍在寒风中显得格外扎眼。“高将军,”使者递过一个锦盒,语气带着几分傲慢,“史公听闻将军上月劫了唐军的粮车,特赏黄金五十两——不过史公说了,下次再遇到唐军,可得斩尽杀绝,别留活口。”
高庭晖打开锦盒,金灿灿的元宝晃得人眼晕,可他的心却沉到了谷底。上月他率部在洹水劫了唐军的粮车,斩杀三百余人,本以为能得史思明的重用,没想到只换来这点赏赐,连个官职升迁都没有。而史朝清刚立下点微末功劳,就被封为范阳少尹。
“知道了。”他合上锦盒,语气冷淡。使者见他不悦,却毫不在意,转身就往驿馆走去,路过仓城门口时,还故意踹了一脚正在搬运粮草的民夫。高庭晖看着那民夫倒地的身影,握紧了腰间的弯刀——他当年降贼,是因为被同僚构陷,以为史思明能识才,可如今看来,不过是换了个主子受气。
入夜后,仓城的西北角突然燃起冲天火光。高庭晖猛地从床上弹起,抓起弯刀就往外冲。只见数十辆运粮车被火箭点燃,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唐军的骑兵在营外呼啸而过,留下一片混乱后迅速撤离。“快追!别让他们跑了!”他吼着翻身上马,率部追出营外。
追出约三里地,一支唐军骑兵突然从路边的树林里冲出,为首的将领正是侯希逸。“高将军,别来无恙?”侯希逸勒住马缰,将一封书信射落在他马前,“这是李光弼节度使给你的信,你看看再决定要不要打。”
高庭晖弯腰捡起书信,借着月光展开。信上的字迹苍劲有力,开篇就写“将军本是大唐忠良,何忍背主求荣”,后面细数他当年在安西的战功,以及史思明的刻薄寡恩。信的末尾写着:“若将军愿归唐,李光弼愿以性命担保,奏请陛下恢复你的官职;若不愿,今夜之事,便当从未发生。”
高庭晖的手不住颤抖,信纸在风中猎猎作响。他想起高仙芝当年的嘱托,想起安西都护府的军旗,想起自己降贼后日夜忍受的屈辱。“你怎么知道我在安西的事?”他抬头看向侯希逸,声音带着一丝沙哑。
“李光弼节度使与高仙芝将军是旧识,”侯希逸高声道,“他一直记得将军的忠勇!史思明刻薄寡恩,你就算替他卖命,也落不到好下场——不如归唐,戴罪立功!”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叛军的马蹄声——史思明派来的援军到了。侯希逸脸色一变,勒马就要撤退:“将军好自为之,唐军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高庭晖望着侯希逸远去的背影,又看向越来越近的援军,猛地将书信塞进怀中。他抬手喝止追击的士兵:“别追了!守住仓城要紧!”亲兵不解:“将军,那些唐军烧了我们的粮草……”
“烧了可以再运,若我们追出去中了埋伏,整个魏州都保不住!”高庭晖厉声呵斥,可他的目光却一直望着侯希逸消失的方向。亲兵们虽有疑惑,却不敢违抗,纷纷勒住马缰,转身返回仓城。
回到仓城时,史思明的援军将领已在营中等他。“高将军,为何不追?”那将领满脸傲慢,“史公说了,若放跑唐军,要拿你问罪!”
高庭晖冷笑一声,将那封李光弼的书信悄悄藏进靴底:“唐军有埋伏,若追出去,只会损兵折将。你若不信,可自己去查。”他转身走向火光未灭的粮仓,留下那将领在原地气得跳脚——他知道,自己与史思明的缘分,到头了。
长安的深夜,郭子仪府邸的书房依旧亮着烛火。府外的禁军岗哨影子在灯笼下晃悠,这是今日圣旨下达后新增的防卫——名为“保护”,实则监视。他面前的烛台上,烛泪堆成了小山,桌上摊着的不是前线军报,而是从李光弼处辗转送来的密信抄本,每一个字都要借着烛火反复辨认,生怕漏看关键信息。当亲兵捧着肃宗“暂留府中”的旨意走进来时,他只是平静地接过,看完后将旨意压在砚台之下,目光重又落回密信上。
“将军,鱼朝恩在陛下面前构陷您,您怎么还这么镇定?”亲兵急得眼眶发红。
郭子仪拿起一本翻旧的《孙子兵法》,翻到“知己知彼”那一页,指尖划过书页上的批注——那是当年与李光弼在河北并肩作战时写下的。“史思明的粮道一烧,他必乱方寸,定会催着许叔冀强攻河阳;高庭晖那边,我托李光弼转交他的信,不出三日就会有动静。”他抬头望向窗外,月光被府墙挡住,只漏进几缕微光,“建宁王在西域稳住了吐蕃,这便是我们的底气。鱼朝恩的构陷,不过是仗着陛下病重多疑。我们这些在前线拼杀的人,守得住江山,自然也等得起清白。”
话音刚落,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李豫的亲信捧着一封密信闯进来:“郭将军,李光弼节度使送来急报,高庭晖有意归唐,侯希逸袭扰魏州粮道成功,史思明已下令从邺城调兵回援!”
郭子仪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猛地站起身,将《孙子兵法》合上,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你立刻回禀太子,让他设法将这消息透给陛下。再悄悄给朔方军的旧部带话,让他们沉住气,听李光弼节度使调遣——只要河北战局稳住,我们就能翻盘!”
河阳的浮桥上,李光弼正望着魏州方向的火光。郭曦快步走来,将一封从高庭晖亲兵手中截获的密信递给他:“节度使,高庭晖派亲信给您送来了魏州仓城的布防图。”
李光弼展开布防图,只见上面清晰地标注着粮囤的位置、守军的换班时间,甚至连城防的薄弱点都用红笔圈了出来。他抬头望向邺城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史思明的好日子,到头了。”
寒风吹过浮桥,将唐军的军旗吹得猎猎作响。河北的粮道之火,长安的构陷之谋,在这一刻交织成一张大网——李光弼在河阳布下的局,终于开始收网;而高庭晖的转身,不仅会改变河北的战局,更会让郭子仪的危机,迎来逆转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