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费祎:蜀汉兴衰中的关键人物

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风云激荡的时代,费祎以其独特的智慧与坚韧,在蜀汉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一生,与蜀汉政权的兴衰紧密相连,从早期崭露头角,到成为治国理政的中流砥柱,再到最终遇刺身亡,每一个阶段都深刻影响着蜀汉的命运走向。

初露锋芒,崭露头角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县人 ,早年命运多舛,父母早逝,只能依靠族父费伯仁生活。费伯仁的姑姑是益州牧刘璋的生母,刘璋派人迎接费伯仁入蜀,费祎也因此跟随族父来到益州游学,从此与蜀地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刘备攻占益州,费祎便留在了蜀地,与汝南郡人许叔龙、南郡人董允齐名。

一次,名士许靖的儿子去世,董允和费祎都想去参加葬礼。

董允向父亲董和请求派一辆马车,董和却只派了一辆破旧的鹿车。董允看到鹿车后,脸上露出为难之色,而费祎却毫不在意,坦然登上鹿车。

到了葬礼现场,诸葛亮等蜀国权贵的车乘都十分华丽,董允神色局促,费祎却举止自然。驾车人回去后,董和得知两人的不同表现,对费祎称赞不已,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立刘禅为太子,费祎与董允同为太子舍人,不久后费祎升任太子中庶子,开始在蜀汉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这一时期,他凭借自身的才华与品德,逐渐赢得了众人的认可与尊重,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出使东吴,不辱使命

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后主刘禅继位,费祎升任黄门侍郎。

诸葛亮南征返回成都时,特意让费祎与自己同乘一辆车,这一举动让众人对费祎另眼相看,也表明诸葛亮对他的器重与栽培。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为了北伐曹魏,决定与孙吴重修旧好,结成联盟。费祎被选中以昭信校尉的身份出使孙吴。

吴主孙权素来善辩,爱开玩笑,吴国官员如诸葛恪、羊衜等人也博学有识,巧善言辞。面对吴国君臣的言辞刁难,费祎展现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与应变能力。

有一次,孙权设宴招待费祎,事先命令群臣:“蜀使来时,你们只管低头吃饭,不要起身迎接。”费祎到来时,孙权停下进食起身相迎,而群臣却依旧坐着不动。

费祎见状,嘲讽道:“有凤凰飞来了,麒麟懂得吐哺停食,奈何驴骡无知,只是伏食如故。”

诸葛恪立刻回应:“我们种植梧桐,本欲等待凤凰,现下一些甚么燕雀,竟也自称来翔?我们何不弹而射之,让它返回故乡!”

费祎毫不示弱,停食索笔作《麦赋》,诸葛恪也请笔作《磨赋》,两人互相称善,这场唇枪舌剑的较量最终以双方的才华展示而结束。

还有一次,孙权在费祎喝醉酒后,询问他蜀汉国政和天下大事,言辞犀利。费祎则以酒醉为由推辞不答,回去后将孙权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认真思考后给出了完美的答案,没有任何疏漏。

孙权对费祎的才华和风度十分赞赏,他认为费祎是蜀国的肱股之臣,将来必能担当重任。

费祎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维护了蜀汉与东吴的联盟关系,为诸葛亮的北伐大计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他回国后,升任侍中,成为蜀汉朝廷中的重要官员。此后,由于他在外交上的卓越表现,又频繁出使孙吴,成为蜀汉与东吴外交沟通的重要桥梁。

北伐征程,居中调解

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上驻扎在汉中,上表后主刘禅,任命费祎为丞相府参军,费祎从此跟随诸葛亮踏上了北伐的征程。

在北伐期间,费祎不仅在军事谋划上出谋划策,还肩负着外交联络的重任,往来于蜀吴之间,为北伐争取支持。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费祎随诸葛亮北征,转任中护军,后迁升为司马。

此时,丞相府长史杨仪和军师魏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两人互相憎恶,每次见面同坐都要发生激烈争执,魏延甚至有时会拔剑威胁杨仪,杨仪则委屈痛哭。

这种紧张的关系严重影响了军队的团结和作战效率,诸葛亮对此十分头疼。

费祎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威望,经常坐到两人中间,耐心劝解,调和矛盾,使他们能够暂时放下个人恩怨,以大局为重,共同为北伐事业效力。

在费祎的努力下,杨仪和魏延在诸葛亮在世时能够一起共事,各尽所能,为北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去世之前,杨仪和魏延能够一起有条不紊地安排退兵事宜,也离不开费祎居中调停的功劳。

继掌国政,休养生息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逝,蜀汉政权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费祎升任后军师,不久后又代替蒋琬担任尚书令,开始全面参与蜀汉的核心政务。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费祎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成为蜀汉政权的实际掌舵人。

费祎主政后,深知蜀汉国力有限,在经历了诸葛亮多次北伐的消耗后,急需休养生息。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健的政策,致力于恢复国内经济,稳定社会秩序。

他减少了对外战争的频率,避免过度消耗国力,同时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使蜀汉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处理政务方面,费祎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和智慧。他见识和悟性过人,每次翻阅公案,只需抬眼看几下,就能大体了解其中内容,处理公务的速度是常人的几倍,而且还能过目不忘。

他经常在吃饭的间隙听取下属汇报事务,同时还能继续接纳宾客,饮酒吃饭、嬉戏作乐,直到宾客尽兴,而他处理的事务也不会耽搁。

后来董允代替费祎担任尚书令,打算学习他的做事方法,然而仅仅几天时间,就有很多事情出现拖延,董允不禁感叹:“没想到人与人之间的才略能力相差这么远,费祎不是我能赶上的。我终日处理政事,连一点闲暇都没有。”

费祎的执政风格宽厚通达,善于与人相处,他能够团结蜀汉朝廷中的各方势力,使大家齐心协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他的领导下,蜀汉国内局势相对稳定,边境也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战略分歧,坚守底线

在费祎主政期间,蜀汉内部关于北伐的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姜维自认为熟悉西方风俗,又有军事才能,主张大举北伐,他计划联合西北诸羌、胡作为羽翼,夺取陇以西地区。

然而,费祎却对北伐持谨慎态度,他深知蜀汉与曹魏在国力上存在巨大差距,诸葛亮在世时都未能平定中原,以当前蜀汉的实力,盲目北伐只会让国家陷入更深的危机。

因此,费祎对姜维的北伐计划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每次给予姜维的兵力都不超过万人。他曾对姜维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吾等?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费祎的这番话,体现了他对蜀汉国情的深刻认识和务实的战略眼光。

然而,费祎的这一决策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姜维等人认为他过于保守,阻碍了北伐大业的推进,一些后人在评价这段历史时,也对费祎的做法提出了质疑。

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费祎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使蜀汉避免了因过度北伐而导致的国力衰竭,为蜀汉的延续争取了时间。

遇刺身亡,蜀汉衰亡

蜀汉延熙十五年(公元252年),费祎正式开府,成为众臣之首,他的权力和威望达到了顶峰。然而,命运却在此时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的岁首大会上,费祎在汉寿大宴群臣,众人开怀畅饮,气氛热烈。

酒至半酣之际,魏国降将郭修突然拔剑行刺,费祎毫无防备,被刺中身亡。郭修当场被众人杀死,但费祎却因伤势过重,不幸离世,年仅四十余岁 。

费祎的死,对蜀汉政权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的离世,使蜀汉失去了一位能够平衡各方势力、稳定朝政的核心人物。

姜维在费祎死后,得以掌握军权,开始大规模地进行北伐。

然而,由于姜维的北伐过于频繁,亦由于魏军势大根深,蜀汉战果寥寥,导致蜀汉国力迅速消耗,百姓生活困苦。

同时,朝中宦官黄皓趁机专权,政治日益腐败,蜀汉政权逐渐走向衰落。

公元263年,曹魏派大军进攻蜀汉,姜维在前线抵挡魏军,而成都却因兵力空虚,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最终,后主刘禅出城投降,蜀汉灭亡。从费祎遇刺到蜀汉灭亡,仅仅过去了十年时间,费祎的死无疑加速了蜀汉的衰亡进程。

费祎的一生,是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的一生。他从一个普通的游学之士,成长为蜀汉的大将军、录尚书事,凭借的是自己的才华、智慧和忠诚。

他在外交上的卓越成就,维护了蜀吴联盟,为蜀汉争取到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才能,使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发展;

他在战略上的清醒认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北伐的规模,但却为蜀汉的延续做出了贡献。

然而,他的遇刺身亡却成为了蜀汉命运的转折点,让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

费祎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兴衰的一个缩影,他的功绩和遭遇,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