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日影西斜,王珪终于处理完礼部繁冗的公务,踏着暮色走出了皇城。车驾早已在宫门外等候多时,老仆见他出来,连忙放下脚凳。

从皇城至崇仁坊的这一段路,可谓是长安城最显赫的所在。

沿途遇见的大小官员,无论品阶高低,远远见到王珪的车驾或是他本人的身影,无不放缓脚步,恭敬地躬身行礼,口中尊称一声“王尚书”。

王珪虽身居高位,却从不倨傲,无论是面对侍郎还是员外郎,皆微微颔首致意,面容平和,气度雍容,尽显一代重臣的风范。

他正要抬脚踏上脚凳,忽闻身后传来一阵略显急促却又保持克制的呼唤:

“王尚书!王尚书请留步!”

王珪闻声驻足,回身望去,只见一人正快步而来,身着青色官袍,身形清瘦,面容端正,正是秘书郎褚遂良。

待褚遂良走近,王珪温言道:“原来是褚秘书郎,唤住老夫,可是有何要事?”

褚遂良停下脚步,气息微匀,拱手一礼,言语清晰而简洁:“不敢耽搁尚书,是陛下口谕,召您即刻前往甘露殿觐见。”

王珪目光微动,面上却不露声色,只是客气地回礼:“有劳褚秘书郎亲自传讯。”

褚遂良再度拱手,便转身离去,身影很快消失在渐浓的暮色与往来的人流中。

王珪心知陛下此刻相召,必有要事。

他不再犹豫,转身对老仆吩咐了一句,便整理了一下官袍,随着早已候在一旁、显然是得了消息前来接引的内侍,再次向着那重重宫阙深处,步履沉稳地走去。

随着内侍的引导,王珪步入烛火通明的甘露殿。

李世民正伏于御案之前,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疏,跳动的烛光映照着他专注而略显疲惫的面容。

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见是王珪,脸上露出一丝真切的笑意,随手将朱笔搁下。

“叔玠来了,不必多礼,坐。”李世民指了指早已备好的锦墩,语气温和。

待王珪谢恩坐下,李世民仔细打量了他一番,看着这位老臣鬓边愈发明显的白发和眉宇间难以掩饰的倦色,不禁心生感慨,语气中带上了几分唏嘘与关切:

“时光荏苒,叔玠,你也要多保重身体才是。朕看着你们这些老臣……叔宝、克明、士廉他们一个个先后离去,就连观音婢也……”

他话语微顿,流露出一丝深藏的痛楚,随即收敛情绪,温言道:“公务是忙不完的,晚上一些也无妨,身子要紧。”

王珪闻言,连忙微微欠身,言辞恳切地回应:“老臣多谢陛下挂怀。陛下日理万机,更需珍重圣体。”

“如今天下承平,近两年更是难得的丰年,一些非关紧要的政务,陛下不妨暂且放下,交由臣等分劳,保重龙体方是社稷之福。”

李世民听了,不由莞尔,指了指王珪,笑道:“叔玠啊叔玠,这话若是让魏征那老儿听见,定要斥朕与你懈怠政务了。他啊,恨不得朕时时刻刻钉在这御案之上,做个永不歇息的圣人,呵呵……”

言语间,对魏征的“苛责”带着几分无奈的亲昵,也衬出与王珪对话的轻松氛围。

随后,李世民照例询问了几句关于年底祭祀大典的准备情况,王珪一一据实回禀,条理清晰,安排周详。

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如今玄龄总领尚书省政务,叔玠你执掌礼部典仪,皆是井井有条,实乃朕之肱骨,大唐离不开你们啊。”

话至此处,氛围融洽。

李世民话锋看似随意地一转,如同拉家常般问道:“叔玠,今日听闻,京兆韦氏那边,是不是有人做了什么出格的事,惹得你家大郎崇基心中不快了?”

他语气平淡,不等王珪回答,便自顾自地说了下去,仿佛只是分享一件趣闻:“实不相瞒,朕也听说了些风声,道是吏部考功司此番对韦氏子弟的评核,似乎格外‘严格’。”

“这不,不久前韦贵妃还到朕这里委屈了一番。起初,朕还以为是辅机的手段,仔细问过之后,才知是你家大郎的手笔。呵呵呵……”

他轻笑几声,将此事定性为年轻人之间的“摩擦”,随即肯定道:“不过,年轻人有些意气之争,也属寻常。你家大郎在考功司任上,素来勤勉公正,朕是知道的。今年考评过后,朕正有意给他加加担子,往上提一提。”

王珪是何等人物,一生浸淫官场,早已修炼得心如明镜。

李世民这番看似随意的家常话,落在他耳中,字字句句都蕴含着清晰的帝王心术与政治考量:

其一,定调先行。 陛下开口便断定是“韦氏惹了王家”,而非“王家针对韦氏”,这已是为事件定性。

无论事实细节如何,陛下金口已定,此事便是韦家有错在先,王崇基后续手段只是合理回应。这是给了王家一个台阶,也是维护了朝廷重臣的体面。

其二,维稳为上。 陛下特意点出“韦贵妃来闹过”,并提及韦贵妃怀疑过长孙无忌,这看似闲笔,实则是在告诉王珪:此事已牵动后宫,甚至险些引发对国舅的误解。

如今东宫与魏王之争敏感,太子前番荒唐事余波未平,朝廷需要的是稳定,绝不能再因这等事掀起新的波澜。陛下不希望事态继续扩大。

其三,恩威并施。 陛下明确表示要提拔王崇基,这是在释放一个强烈的安抚与器重信号:

小事一桩,无伤大雅,朕对你王家信任依旧,恩宠不减,甚至会更加重用。这既是奖赏,也是一种无形的约束——既得厚恩,便当体恤圣意,适可而止。

王珪心领神会,立刻躬身,语气沉稳而恭顺:“陛下明鉴,老臣家教不严,致使犬子年轻气盛,行事或有冲动之处,惊动圣听,实乃老臣之过。”

“陛下不罪反赏,天恩浩荡,老臣与犬子感激不尽,定当恪尽职守,以报陛下信重。至于些许微末小事,既蒙陛下垂询开解,自是烟消云散,不足挂齿。”

他这番话,既接住了陛下给的台阶,承了恩情,也表明了就此了结、不再深究的态度,完美地回应了李世民的所有潜台词。

李世民闻言,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知道,王珪懂了他的意思。

这场可能引发门阀摩擦的风波,便在君臣二人这心照不宣的对话中,悄然化解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