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我靠九阳神功横推武当 > 第590章 糊锅底也能照出人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90章 糊锅底也能照出人影

晨光漫过震喉岭时,第一个爬出地洞的青旗使正扶着石壁喘气。

他的指甲缝里还嵌着焦黑的灶灰,那是昨夜攥着空碗不肯松手时蹭上的。

林晚儿站在十步外,看着他的眼皮被阳光刺得直跳,像只刚出壳的雏鸟般缩成一团——这哪是能上战场的模样?

更远处,有人用袖口遮住眼睛,指缝间漏出青白的光;有人跪在地上,膝盖压着晨露打湿的草叶,抖得像被雨打蔫的麦秆。

“晚儿。”韩九姑的声音从背后飘来,带着股潮湿的土腥气。

这位守了母灶三十年的老妇正搓着发青的手背,“风向转了。”她朝山坳努努嘴,雾霭正顺着沟谷倒灌上来,“湿气裹着声儿,传不出二里地。你那母灶共鸣的法子,使不上劲。”

林晚儿的手指在腰间的铜勺上掐出红印。

她望着母灶方向腾起的细烟——那是田三婆今早新添的柴,可此刻看来,倒像被湿棉絮闷住的火苗,蔫头耷脑的。

“他们不是不吃,是不信。”

粗哑的男声从废窑边传来。

林晚儿转头,见罗一刀正蹲在碎砖堆里,指节叩了叩半块焦炭,在泥地上划出一道弯弯曲曲的沟槽,像极了他老家后山的溪涧。

他从怀里摸出油纸包,几粒暗黄的野芥籽“簌簌”落在沟槽尽头,“我娘说过,饿极的人,宁可饿死也不碰热食——怕是梦。”

陈皮孙扛着十口破锅跑过来时,额角的汗正往衣领里钻。

这些锅有的缺了耳,有的裂着缝,边沿还沾着没刮净的锅巴。

罗一刀抄起竹片,将昨夜剩下的糊瓜羹分进锅里,每口锅都不生火,只往锅盖上蒙层薄布,又从怀里抖出个粗布口袋——里面是各地送来的灶灰,混着江南的梅雨季、塞北的沙粒、岭南的木樨香。

“小角。”罗一刀唤了声。

赵小角从人堆里钻出来,九岁的小丫头把破锅护在怀里,像抱着什么金贵物件,下巴搁在锅沿上,呼出的白气在冷铁上凝成小水珠。

她身后跟着几个同样光脚的孩子,每人怀里都抱着口破锅。

罗一刀蹲下来,替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额发:“记住,不说话,只掀布角。”

第一口锅停在老香主面前时,他正盯着自己发抖的手。

赵小角踮起脚,指尖轻轻掀起布角——焦糊混着菜根的甜丝丝钻出来,像只无形的手挠着他的鼻尖。

老香主的喉结动了动,突然伸出枯枝般的手,将布完全掀开。

锅底浮着层灰,灰里浸着油星,在晨光里泛着暖黄。

“这是我媳妇……”他的声音突然哽住,“最后一锅粥。”那年兵荒马乱,媳妇把最后半升米熬成粥,锅底刮出的焦糊全塞给他,自己啃树皮咽了气。

他颤抖着舀起半勺冷羹,送进嘴里时,眼泪大颗大颗砸进锅里,溅起细小的水花。

第二口锅被个年轻小子抢了去。

他掀开布的瞬间,突然笑出了声:“我奶的腌菜坛子!”原来那层灰里混着股酸香,是他小时候总偷挖奶奶腌菜坛底的味道。

第三口、第四口……冷羹被捧尽时,废窑边的泥地上落满空碗,像撒了一地的黑月亮。

罗一刀蹲在旁边,望着这些空碗,喉结动了动。

他摸出腰间的蓝布围裙,边角的石榴花被洗得发白,却依然鲜艳——那是他娘最后一次给他缝的。

“火不在灶里。”他轻声说,声音被风卷着,钻进每个仰头看他的人耳朵里,“在记得它的人心里。”

月上柳梢时,田三婆的腌菜铺后巷传来细碎的响动。

她蹲在腌菜缸前,指甲抠进缸沿的缝隙,陈年酱渍硌得指尖生疼——缸底埋着坛“哭墙灰”,是三十年前百姓跪哭明教英烈时,香灰混着泪水结成的硬块。

她将灰碾碎,掺进新蒸的米糕里,做成拇指大的“念心团”,塞进陈篾匠编的千灶篮。

竹篾擦过门框时发出细响,像极了当年哭墙妪教她传灰令的暗号。

次日清晨,各城饭肆的灶头都多了盘无名小点。

铁膳盟的细作提着刀挨家查问,却见茶棚里的老妇抹着泪:“这是我阿妈教的,灶头供一口,日子甜三分。”酒肆里的苏掌柜啜着茶,看个元兵小校缩在墙角,捏着念心团犹豫半天,终于塞进嘴里——他背过身去时,军靴尖碾着青石板,把半块碎屑碾进砖缝,像在埋什么宝贝。

林晚儿立在母灶前,将最后一勺冷羹倒进锅心。

锅底的焦痕在晨光里泛着暖光,她伸手摸了摸,温度透过掌心传到心口。

“现在我们不是要烧谁。”她对着风说,声音轻得像句叹息,“是要让所有人想起——自己也曾被人好好喂过一口饭。”

远处篝火旁,赵小角抱着空锅偎着柴堆。

她把小脸贴在锅底,凉丝丝的铁贴着发烫的脸颊,模糊间竟看见锅底映出个小小的影子,圆头圆脑的,像极了去年冬天在灶膛边烤红薯时,自己映在锅盖上的模样。

震喉岭的废墟上,最后几个身影正从地洞爬出。

月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叠在一起,像一堵沉默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