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成语大搞笑 > 第15章 不打自招(bu dǎ zi zhao)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章 不打自招(bu dǎ zi zhao)

江南有个小县城,城外住着个叫王二的年轻人。此人身材高大,力气也足,就是脑子不太灵光,做事总是丢三落四,闹出不少笑话。

这年春天,王二看着自家破旧的茅草房顶,又望望空空如也的米缸,不禁叹气:“唉,得想法子挣点钱啊!”

他在屋里转了三圈,一拍脑门:“对了!李财主家库房里那么多金银财宝,我借点来用用,他那么有钱,应该不会发现吧?”

说干就干,王二找来一块黑布蒙面,等到夜深人静,悄悄摸到李财主家后院。他四下张望,确定没人,手脚并用地爬上墙头。

就在这时,一阵狗吠声传来,王二心里一慌,脚下一滑,“扑通”一声摔进院里,正好掉在一堆稻草上。

“谁?谁在那里?”更夫提着灯笼走过来。

王二赶紧钻进草堆,大气不敢出。更夫四处照了照,没发现什么,嘟囔着走开了。

王二松了口气,蹑手蹑脚来到库房前。他掏出准备好的铁棍,插进门缝,用力一撬——门居然开了!原来这李财主自恃家丁众多,库房门晚上只是虚掩着。

库房里堆满了绫罗绸缎、金银器皿。王二看得眼花缭乱,他扯下一块布单,随手抓了几锭银子、几件玉器,打包好后匆匆逃离。

回到家,王二把赃物藏在床底下,美滋滋地睡去了。

第二天一早,李财主家炸开了锅。

“老爷!库房遭贼了!”管家慌慌张张地报告。

李财主不急不忙地捋着胡须:“丢了什么?”

“三锭银子、两个玉如意,还有...一块绣着‘李府’字样的布单。”

李财主点点头:“去报官吧,不过不必声张,我自有主意。”

却说王二偷了财物后,心里七上八下。他把银子藏在米缸里,玉器塞进灶膛,那块布单则压在床垫下。做完这些,他还是觉得不踏实。

“我得去探探风声。”王二自言自语,朝县城走去。

街上人来人往,似乎没人注意到李财主家失窃。王二稍稍安心,走进一家茶馆,要了壶最便宜的粗茶。

刚坐下,就听见邻桌两人在闲聊。

“听说了吗?李财主家昨晚进贼了!”

王二手一抖,茶水洒了一身。

另一人问:“真的?丢了什么贵重东西?”

“不清楚,不过听说那贼人不简单,没留下任何痕迹。”

王二心里嘀咕:“谁说没痕迹?我不是拿了一块布单吗?”

他竖起耳朵继续听。

“李财主已经报官了,县令大人十分重视,说要亲自查办此案。”

王二心里“咯噔”一下:“县令亲自查案?这下麻烦了!”

他茶也顾不上喝,匆匆付钱离开。走在街上,王二总觉得有人在看他,路人随便一个眼神,他都觉得是怀疑自己。

回到家,王二坐立不安。他把赃物重新藏了一遍,觉得哪里都不安全。

“不行,我得把东西扔了。”王二想着,可看看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又实在舍不得。

第三天,王二顶着黑眼圈起床,一夜没睡好。他决定再去县城打探消息。

这次,他看见县衙门口贴了张告示,围了不少人。王二挤进去,只听有人在念:

“今有盗贼入李府行窃,现已掌握重要线索,不日即可破案。若有知情者,赏银五两。”

王二心里直打鼓:“重要线索?什么线索?难道有人看见我了?”

他越想越怕,赶紧低头离开。

走着走着,王二遇见同村的赵大叔。

“王二,这么着急去哪啊?”赵大叔随口问道。

“我没偷东西!”王二脱口而出。

赵大叔愣住了:“我说你偷东西了吗?我就是打个招呼。”

王二脸红耳赤,支支吾吾地跑开了。

赵大叔摇摇头:“这孩子,今天怎么怪怪的。”

又过了一天,王二实在受不了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决定去县衙自首。

他战战兢兢地走到县衙门口,看见两个衙役在说话。

“县令大人已经知道贼人是谁了,就等着他自己投案呢。”

王二一听,这不就是在说我吗?他转身就跑回家。

“完了完了,县令都知道是我了!”王二在屋里团团转,“我要是自首,说不定能减刑?不对不对,自首不也要坐牢吗?”

他思来想去,拿不定主意。

这时,门外传来敲门声。

王二吓得跳起来:“谁...谁啊?”

“王二兄弟,是我,赵大叔。你家屋顶的茅草被风刮到我院子里了,我来告诉你一声。”

王二松了口气,开门道:“赵大叔,我没偷李财主家的东西!”

赵大叔眯起眼睛:“我提李财主了吗?”

王二语塞,满脸通红。

赵大叔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摇摇头走了。

王二知道自己说漏嘴了,更加害怕。

“赵大叔肯定会去报官...不行,我得赶在他前面自首!”

王二下定决心,朝县衙走去。一路上,他不停地自言自语:

“我没偷东西...不对,我偷了东西...我就拿了几锭银子...李财主那么多钱,不会在乎这点吧?可是县令一定会追究...”

路人看见王二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都纷纷避开。

到了县衙,王二扑通跪在堂前:“大人!我自首!是我偷了李财主家的东西!”

县令正在后堂休息,听见喊声,整衣升堂。

“堂下何人?所犯何事?”县令问道。

“小人王二,偷...偷了李财主家的银子...”王二低着头说。

县令一愣,他其实还没开始调查此案,没想到贼人自己送上门来了。

“哦?那你细细道来,你是如何行窃,偷了何物?”县令想看看这人是不是真贼。

王二一五一十地交代:“前天晚上,我翻墙进了李财主家,从库房拿了三锭银子、两个玉如意,还有...还有一块绣着‘李府’字样的布单。”

县令暗中派人去李财主家核对,果然如此。

“赃物现在何处?”县令问。

“在我家,银子在米缸里,玉器在灶膛,布单在床垫下。”王二全盘托出。

县令忍不住笑了:“你这贼人,我还没开始查案,你倒自己送上门来了。这叫什么?这叫‘不打自招’!”

王二苦着脸:“大人,小人实在是受不了这提心吊胆的日子了。自从偷了东西,我看谁都像是在怀疑我,听什么话都像是在说我,这几天吃不好睡不好,比坐牢还难受啊!”

县令捋须思索片刻,道:“看在你主动投案的份上,本官从轻发落。这样吧,你归还全部赃物,另外罚你去李财主家干一个月苦工,你可服气?”

王二连连磕头:“服气!服气!谢谢大人开恩!”

后来,王二在李财主家干活格外卖力。一个月后,李财主看他诚心改过,居然留他做了长工。

从此,王二有了正经工作,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每当有人提起他“不打自招”的糗事,他总是红着脸说:

“做人还是老老实实好啊!你们是不知道,自首前那两天,我吓得差点没背过气去!这自己吓自己,比什么刑罚都难受!”

这个故事很快在县城传开,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王二不打自招”成了当地人口中的笑谈,后来慢慢就演变成了“不打自招”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了亏心事后,因为心虚而不经意间自我暴露。

而王二呢,从此成了城里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家长们总会说:“你可别学那个王二,做点坏事就‘不打自招’,还没等人查,自己先露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