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 > 第12章 水碓舂淘:利用自然之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章 水碓舂淘:利用自然之力

在昌南镇,制瓷工序并非完全依赖人力。马骥在探索镇子周边的溪流时,就发现了一种巧妙利用自然力量的设施——水碓。这种设施让他再次对古人的智慧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也让他看到了古代手工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完美典范。

那是在镇子西边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溪旁,溪水从山上蜿蜒而下,水质清澈,水流湍急,撞击着溪中的石头,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溪边架设着数个巨大的木制水轮,水轮的直径足有两米,轮辐是粗壮的檀木,轮叶是厚重的木板,表面被溪水浸泡得发黑,却依旧坚固耐用。溪水冲击着水轮的叶片,带动轮轴快速转动,轮轴上安装着数个拨板,拨板随着轮轴的转动,周期性地抬起一个个碓杆——碓杆是巨大的木槌,长约三米,头部是坚硬的石头,重约百斤。当拨板抬起碓杆到一定高度后,碓杆失去支撑,重重地砸在下方的石臼里,发出“砰、砰、砰”的巨响,声音在山谷间回荡,形成了一种富有节奏的韵律。

石臼中盛放的,正是从附近山上开采来的瓷石块。瓷石块坚硬如铁,呈灰白色,表面布满了细小的纹路。经过水碓反复的、不知疲倦的舂打,坚硬的瓷石被逐渐破碎成细小的颗粒——从拳头大小的石块,到鸡蛋大小的碎石,再到米粒大小的颗粒,最后变成粉末状的瓷石粉。负责看守水碓的老匠人会定期检查石臼中的瓷石粉,当瓷石粉达到一定的细腻度后,就会把它运到旁边的淘洗池进行下一步加工。

在水碓的旁边,还有利用水流动力驱动的淘洗池。淘洗池是用石头砌成的,呈长方形,分为多个格子,每个格子之间有通道相连。破碎后的瓷石颗粒被倒入第一个格子中,加入清水后,水流会带动瓷石颗粒在格子中旋转、搅拌,利用重力的作用,将较重的石英、长石等有用矿物与较轻的云母、泥沙等杂质分离开来。较重的矿物会沉淀在格子底部,较轻的杂质则会随着水流流入下一个格子,经过多次反复的淘洗、沉淀、过滤,最终得到极其纯净、细腻的瓷土原料——这种瓷土原料呈白色,像面粉一样细腻,摸上去光滑柔软,没有一丝杂质。

马骥站在水碓旁,听着那“咿呀”的水轮转动声和“砰、砰、砰”富有节奏的舂击声,看着清澈的溪水推动着这一切运转,不由得再次对古人的智慧发出赞叹:“妙啊!这才是真正的绿色能源!自动化生产的雏形啊!”他像个参观高科技工厂的领导,背着手,在水碓和淘洗池之间来回踱步,时不时点点头,嘴里还念念有词,“利用水流这永不枯竭的动力,代替了不知多少人力!一个水碓一天能舂打的瓷石,抵得上十个壮汉一整天的工作量!效率高,还省工钱,太聪明了!”

他的职业病又犯了,开始研究起这水碓的结构,琢磨着哪里可以“优化”:“这个水轮的角度是不是可以再调整一下?现在水流只冲击到轮叶的下半部分,如果把水轮的角度调低一点,让水流冲击到轮叶的中部,冲击力会更大,水轮的转速也会更快!这个碓杆的杠杆比例,是不是能改一改?把碓杆的支点往前移一点,这样落下的力道会更大,舂打的效率也会更高!还有,能不能设计个齿轮组,把水轮的转速转化为更高的扭矩,带动更多的碓杆同时工作?”

他一边想,一边凑近水轮仔细观察,还不时用手比划着,模拟着自己心中的“优化方案”。结果没留意脚下湿滑的石头,一个趔趄,差点栽进溪水里,幸好抓住旁边的木架才稳住身体。但他的裤腿和袖子都被溅起的水花打湿了,头发上还沾了几片树叶,显得颇为狼狈。旁边负责看守水碓和淘洗的老匠人看着他滑稽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脸上的皱纹像花朵一样绽放。

马骥甩甩手上的水,也不觉得尴尬,反而更加兴奋地跑到老匠人身边,眉飞色舞地描述他的“宏伟蓝图”:“老师傅,您看!咱们要是沿着这条溪,多建几座这样的水碓,形成一个水碓群,再挖一条水渠,把溪水引到镇子里面,把动力输送到各个作坊去!这样一来,不仅舂土、淘洗可以用流水驱动,就连练泥、拉胚都能用流水来驱动!到时候,咱们昌南镇就能变成一个全自动的瓷厂!那产量,不得翻着跟头往上涨?到时候,全世界的人都能用上咱们的瓷器!”

老匠人听着他这些天方夜谭,只是笑着摇头,手里依旧不停地翻动着淘洗池里的瓷土:“后生仔,你的想法是好的,心也是热的。可这水有大小,天有旱涝,哪有那么稳当?天旱的时候,溪水变浅,水轮转不动,水碓就成了摆设;下雨的时候,溪水暴涨,又会把水碓冲坏。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东西,虽然简单,但够用、踏实,不容易出问题。你说的那些,太玄乎喽,咱们学不来,也用不上。”

马骥知道老匠人说得有理——在这个没有精密机械加工能力、没有稳定能源供应的时代,他的想法确实太超前了。稳定的自然动力已是难得,更复杂的机械和系统远超出现实。但他依然为这种早在千百年前就已实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产方式感到由衷的敬佩——古人没有先进的技术,却能巧妙地利用自然的力量,为自己服务,这种智慧,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

他胸口的挂坠在这充满节奏感的水碓旁,在潺潺的溪流声中,清晰地感应到了“自然力”与“人力”巧妙结合所产生的那种“和谐”与“持续”的能量。这种能量不如窑火那般狂暴,却更加绵长、稳定,像溪水一样,源源不断,永不枯竭。挂坠的光芒也变得平和而充满生机,像溪水一样清澈,像瓷土一样温润,让人感到无比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