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深秋的长安,寒意已浸透宫墙。

太极殿内却暖意融融。

盘龙柱上的鎏金在晨光中熠熠生辉,映得满朝文武的官服愈发规整。

安倍山端坐于摄政王宝座之上,玄色蟒袍上的金线绣纹随着呼吸微微起伏。

目光扫过阶下群臣,带着几分刚从西域谋划中抽离的深邃。

早朝的议程刚过半,吏部尚书王维便领着几位主考官出列,躬身行礼:“启禀摄政王,臣等有要事启奏。”

“王尚书请讲。”

安倍山抬手示意,语气平和。

王维侧身让开,身后的礼部尚书裴士淹、同掌礼部的崔曙、吏部侍郎蒋涣、御史大夫李栖筠依次上前,手中皆捧着厚重的卷宗。

裴士淹率先开口,声音洪亮而沉稳:“回摄政王,长安大学堂与格物院的建造工程已全部竣工!”

他展开手中的图纸,呈递上前:“大学堂内明礼堂、藏书阁、学员宿舍一应俱全,可容纳三千学子就读;格物院新增的试验工坊、冶炼炉已调试完毕,工匠与学子皆已就位,随时可开展研习。”

崔曙补充道:“臣等已拟定《长安大学堂招生章程》,除科举学子外,还将选拔各地寒门俊秀、技艺出众的工匠子弟入学,分为经史、算学、格物、技艺四科,由朝中大臣与格物院工匠轮流授课。”

安倍山接过图纸,目光掠过上面细致的布局,嘴角露出满意的笑容:“做得好!大学堂与格物院是大唐的未来,你们办事稳妥,本王放心。”

他将图纸递给身旁的内侍收好,又道:“后续的师资调配、学子招录,务必严格把关,确保让真正有才华之人入学,切勿让纨绔子弟占了名额。”

“臣等遵令!”

几位主考官齐声应道。

王维见状,上前一步,捧起另一本卷宗:“摄政王,除了学堂之事,本次科举的殿试结果也早已拟定完毕,臣等今日特来禀报。”

这话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了几分。

科举是大唐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本次科举,恰逢长安大学堂建成。

中榜学子不仅能入朝为官,更有机会进入大学堂任教或格物院研习,因此格外引人注目。

本就该在数月前揭榜安排入朝为官的,结果因诸事耽搁了。

安倍山眼中闪过一丝期待:“哦?快快报来。”

蒋涣上前,展开卷宗,朗声宣读:“本次殿试,第四至第十名依次为 —— 权德舆、崔元翰、顾少连、穆质、王涯、崔群、欧阳詹!”

每念到一个名字,阶下便有相应的学子躬身行礼,脸上满是激动与忐忑。

这些名字,作为穿越前历史系研究生的安倍山再熟悉不过。

权德舆的骈文自成一家,崔元翰更是唐朝首位 “连中三元” 的奇才。

可他记忆中的史料分明记载,这些文坛巨擘活跃于不同时代。

权德舆活跃于贞元年间,崔元翰成名于建中时期。

此刻却诡异地齐聚于此,仿佛历史齿轮在此处发生了错位。

安倍山也不管那么多了,继续听他们讲述。

“此七人皆学识渊博,可按名次授予翰林编修、县令等职,后续再根据政绩调配。” 李栖筠补充道,“臣等已核查过其家世品行,皆清白端正,无不良记录。”

安倍山点了点头:“准奏。”

他目光扫过那七位学子,见他们虽年少,却个个身姿挺拔,眼神坚定。

心中不禁感慨:大唐的未来,正是需要这样的新鲜血液。

不过,关于民主民权的思想也是时候向他们灌输了。

“接下来,是榜眼与探花。”

蒋涣的声音再次响起,语气中带着几分郑重。

“榜眼 —— 陆贽!”

一名身着青衫的学子应声出列,躬身行礼:“臣陆贽,叩谢摄政王恩典!”

陆贽面容清瘦,眼神却极为锐利,安倍山记得他,殿试时所作的《论治政之本》一文,见解独到,逻辑清晰,确有榜眼之姿。

“探花 —— 李绛!”

又一名学子出列,他身形魁梧,与寻常文人的儒雅不同,眉宇间带着几分英气:“臣李绛,叩谢摄政王恩典!”

李绛的策论多涉军事与边防,言辞恳切,切中时弊,安倍山当初阅后便颇为赞赏。

“陆贽、李绛,皆授予翰林修撰,入史馆编纂国史,同时兼任长安大学堂经史科讲师。”

安倍山沉声道,“望你们不负所学,为大唐效力。”

“臣等定当尽心竭力!”

两人齐声应道,脸上满是感激。

殿内群臣也纷纷颔首,对这两位榜眼探花的人选颇为认可。

王维见安倍山并无异议,深吸一口气,郑重宣布:“本次殿试,状元 —— 韩愈!”

“韩愈?”

安倍山猛地坐直了身子,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惊喜,几乎是脱口而出:“你说状元是谁?”

他这突如其来的反应,让殿内众人都愣了一下。

王维连忙重复道:“回摄政王,状元是韩愈,河南河阳人氏。”

话音刚落,一名身着白袍的年轻学子缓步出列。

他约莫二十出头的年纪,身材中等,面容清秀,眉宇间带着几分倔强与傲气。

虽身处金銮殿上,面对满朝文武与权势滔天的摄政王,却依旧神色平静,只是躬身行礼:“臣韩愈,叩谢摄政王恩典,叩谢大唐隆恩!”

安倍山的目光紧紧锁定在韩愈身上,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韩愈!

后世唐宋八大家之首,倡导 “古文运动”,主张 “文以载道”,其文章气势磅礴,影响深远,没想到竟然在这个时代,成为了大唐的状元!

他原本以为,能遇到权德舆、李绛等人已是意外之喜,却没想到,竟然能招揽到韩愈这样的文坛巨匠!

历史齿轮的错位越发明显了。

尤其是韩愈,本该是崔元翰的晚辈。

韩愈中进士时崔元翰早已是官场名流,现在竟然变成了同辈。

“你就是韩愈?”

安倍山的声音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激动。

“你殿试所作的《原道》一文,本王曾有幸拜读,见解深刻,文笔雄健,果然名不虚传!”

韩愈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诧异,显然没想到摄政王竟然读过自己的文章。

他恭敬地答道:“摄政王过誉了,臣只是有感而发,略陈浅见罢了。”

“浅见?”

安倍山笑了笑,语气中满是赞赏。

“你在文中主张重振儒道,反对佛老,强调‘仁义’为本,这正是我大唐所需的治国之道!”

他站起身,走下宝座,来到韩愈面前,仔细打量着这位后世闻名的文坛领袖。

只见韩愈虽年少,却目光澄澈,神色坚定,身上自有一股文人的风骨与傲气。

“韩愈,本王封你为翰林学士,掌制诰,同时兼任长安大学堂经史科主讲,传授古文之道!”

安倍山沉声道,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望你能以文育人,以道治国,让大唐的文风愈发昌盛,让儒道的精髓惠及万民!”

韩愈显然没想到自己能得到如此重的封赏,眼中满是震惊与感激。

他再次躬身行礼,声音带着几分哽咽:“臣韩愈,谢摄政王知遇之恩!臣定当竭尽所能,弘扬儒道,培育人才,为大唐的繁荣昌盛贡献毕生之力!”

安倍山伸手扶起他,拍了拍他的肩膀:“本王相信你,定不会让本王失望,更不会让大唐的百姓失望。”

殿内群臣见状,纷纷上前道贺:“恭喜韩学士高中状元,得摄政王器重!”

“韩学士年少有为,日后定能成为国之栋梁!”

韩愈一一谢过,神色依旧平静,只是眼底的光芒愈发坚定。

安倍山回到宝座上,看着阶下的韩愈与其他中榜学子,心中满是欣慰。

有苗晋卿这样的能臣辅佐朝政,有韩愈这样的才俊振兴文风,有长安大学堂与格物院培育人才。

再加上即将成型的水师与西域的谋划,大唐的盛世指日可待呐。

他目光扫过满朝文武,沉声道:“今日之事,皆为大唐之幸!”

“即日起,长安大学堂正式开学,由韩愈牵头,制定教学计划;格物院同步启动各项试验,重点研发新式农具与兵器;科举中榜学子,皆按授予官职,即刻到任!”

“臣等遵令!”

满朝文武齐声应道,声音洪亮,震彻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