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个和他年轻时一样走投无路的乞丐,冲他怒吼,质问大明为什么不给饭吃、不给衣穿?!

不等他回答,那乞丐就拿起屠刀,举 旗,像他当年攻破元大都、 元朝一样,打下应天府,掀翻大明朝!

当然,这些只是最坏的设想。

燕长倾话音刚落,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的目光齐刷刷投向他,眼中燃起希望的火苗。

不过即便最好的情况,大明最多延续两百年,三百年内依然难逃覆灭的命运。

燕长倾紧接着的这句话,瞬间浇灭了众人眼中的希望之光。

如今大明开国仅十二载,你们却已提前目睹王朝终将倾覆的结局。

历朝历代的太子皇子继位时,无不踌躇满志要开创空前盛世。

而你们尚未登基,就要为改变大明两三百年后的覆灭命运而殚精竭虑。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算是前无古人了。

燕长倾慵懒地倚在讲台上,望着台下呆若木鸡的朱标等人,嘴角噙着若有似无的笑意。

他忽然明白,人生果然需要些波澜才够精彩。

过去一年谨小慎微,连个国子监祭酒都能对他指手画脚。

如今放下顾虑,即便面对当朝太子亲王,照样可以谈笑风生!

此刻朱标等人已无暇计较燕长倾的调侃。

【其他朝代的太子只需考虑如何缔造当世盛世,而本宫却要谋划改变两三百年后的国运。】

【究竟要如何抉择,才能让后世子孙免于 之祸?】

朱标心中苦涩,忽然觉得历朝太子与自己相比都黯然失色。

哪个朝代的储君能在开国之初,就预见数百年后的王朝终结?

绝无仅有!

唯独他能!

这并非他的功绩或能力所致,但终究是他提前窥见了命运的轨迹。

身为开国太子,此刻竟莫名背负起王朝倾覆的重压!!!

即便那场劫难真要降临,也是两三百年后的风云变幻。

可若让他——当朝储君、大明未来的天子,对数百年后的国运置之不理,他又如何配得上这东宫之位、这九五之尊?

因此,作为大明继承人,他必须扭转那注定的结局!

然而念头虽炽,真要问起对策,朱标却束手无策。

唯有 之忧如泰山压顶,令他窒息。

【大明初立,怎会转眼将倾?!!】

秦王朱樉拧紧眉头,同样被这阴云笼罩。

此时的朱樉尚未沦为后世史书里暴虐荒唐的藩王——那些恶行,皆因就藩后脱离父皇与兄长的约束,才逐渐滋生。

而今驻留应天的他,仍是那个被朱元璋与朱标严加管束的英武亲王。

既怀英武之气,自当忧虑国祚。

这江山不只属于太子,亦系着诸藩血脉。

若大明倾覆,他们的子孙岂能幸免?

即便不为己身,也该为后世筹谋。

【两百年!至多三百年,大明便要崩塌?!!为何如此!!!】

晋王朱棡瞳仁震颤,心底惊雷炸响!

史载中美髯威仪,智多近妖的朱棡,此刻尚未显露暴戾本性。

同朱樉一般,在父兄眼皮底下的他,纵有狠辣之心亦不敢妄动——朱元璋的屠刀从不念及骨肉。

唯有远离应天就藩后,他才会渐露狰狞。

此刻的他,智谋犹在,深知眼前荣华皆系于父兄。

而子孙福泽,更与国运休戚相关。

大明若亡,朱氏血脉必遭浩劫。

人无近患,必有远忧。

晋王朱棡原本并无近忧,亦无远虑。

然而燕长倾的出现,却将两三百年后大明可能面临的深远忧患,骤然摊开在众人眼前!

......

【这便是预测未来吗?!】

此刻的燕王朱棣,眼中虽有忧虑,但更多的却是对燕长倾所提及的“定量推演法”的浓厚兴趣。

【区区算学之术,竟能推演数百年后的天下大势?!】

【若在推行国策之前,先以此法推演其后数十年、数百年的影响……】

【是否便能判断一项国策何时利国利民,何时弊大于利?】

【进而择其利时施行,遇其害时废止?】

【如此,岂非能洞悉数百年后的兴衰,治今世亦治后世?!】

朱棣心跳加速,眼中光芒闪烁。

他仿佛抓住了未来!

原来预测天机,竟如此简单?!

无需道家天师的折寿窥命,不必佛门高僧的耗尽心力——燕长倾言罢神色如常,毫无疲态。

这才是真正的窥天之术!

此等神技,必须学到手!

朱棣目光灼灼地打量着燕长倾,暗自盘算如何习得此法。

至于大明两三百年后的危机?那是父皇与太子该深思的事。再不济,还有诸位兄弟共商对策。

他只需随波逐流,略表附和即可。

【今日强盛的大明,终有一日会如昔日大元般倾覆吗?】

【那时的百姓,又要陷入战火纷飞了吗?】

周王朱橚目光深沉,暗自叹息。

在朱元璋诸多子嗣里,他是难得性情温厚、心怀仁爱的皇子。

得知大明将在两三百年后覆灭的消息,他除了惊愕,更多的是对黎民百姓的痛惜——这些刚过上安稳日子的百姓,又要面临战火纷飞。

幼年随朱元璋四处征战的经历,让他亲眼目睹过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

正是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塑造了他如今的仁厚品性。

历史上真实的朱橚,确实以悲天悯人着称。

特别是在经历削藩与朱棣靖难之役后,他主持编纂了《救荒本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等医书,为华夏医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年纪最轻的楚王朱桢与齐王朱榑,此时方才十五岁。

他们完全无法理解事情为何突然发展到这般地步。

他们明明是来学习所谓的屠龙技!

怎会转眼间就变成大明两三百年后的覆灭预言?!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屠龙技?】

【此人立于当下,跨越两三百年光阴,谈笑间便让大明这条巨龙陨落?】

【这屠龙技,竟可怕至此!】

朱桢与朱榑相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

暗室中的朱元璋已恢复镇定。

在燕长倾的数据分析下,他意识到自己制定的宗室俸禄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毫不夸张地说,这项制度确实会在未来拖垮整个大明!

此刻,朱元璋脑海中闪过无数解决方案。

但每个方案刚浮现,就因潜在问题被他否决。

讲台上的燕长倾看着愁眉不展的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人,心情愉悦地继续调侃:

看,预见未来就是如此简单!

这种穿透时光迷雾,遥望数百年后结局的体验如何?

比起那些装神弄鬼的江湖术士如何?

那些算命先生多是信口开河。

而我给出的每个预测都有据可依,推演方法也公开透明。不仅是我,你们任何人都能验证推算,看看是否会得出不同结论!

这就是降维打击!

真正的降维打击!

作为一个纯粹的理科生,他向来只认硬核证据!

要较量?直接甩出数据碾压!

花言巧语会撒谎,但冰冷的数字绝不会!

说明朝三百年内必亡,那就三百年整准时崩塌!

有异议?!

先 这堆铁证如山的数据再说!!!

当然,燕长倾也清楚自己列出的数据存在诸多简化。

毕竟他的推演模型全部采用了理论极限值。

实际测算时还需叠加各类变量:生老病死的自然损耗、朝廷政策的波动、甚至宗室名册的删改......

若是后世学者,定能揪出无数漏洞来 他的惊世预言。

但在这数学水平仅相当于后世初中生的洪武年间,他就算自缚手脚也难逢敌手!

就连当朝算学泰斗——前国子监博士见了他,都得恭敬行半师之礼!

想找出他数据漏洞?这群人再修炼几百年吧!!!

......

学堂内死寂如墓。

除了唇角含笑的燕长倾,从太子朱标到诸位藩王,连朱元璋都面色铁青。

良久,朱标嗓音嘶哑地打破沉默:

若削减宗室岁禄,严控宗亲人数呢?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等藩王闻言骤变脸色。太子这提议虽能解两百年后危机,却是在剜他们的心头肉。碍于储君威仪,众王只得攥紧拳头隐忍不发。

太子朱标提出方案后,燕长倾执起粉笔,在身后黑板上将百石俸禄基数藩王五名后裔两项重点圈出:

以人均百石宗室俸禄为基准,太子殿下还打算削减多少?莫非想压到人均十石?!

陛下育有十七位皇子,每位宗亲仅传五嗣已属香火不旺。若再限制宗亲数量——粉笔重重敲击黑板,莫非只准留三子?余者或削籍停俸,或......声音陡然转冷,就地处置?总不至于限定单传吧?若独苗夭折,岂不断了血脉?

殿中朱标垂首不语,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面色铁青。暗室内的朱元璋攥紧拳头——这恰是他曾设想又放弃的狠招。

年俸十石,子嗣不过三。燕长倾摇头晃脑,眼底却闪着讥诮的光,这般宗亲,倒比田间老农更窘迫。百姓尚可多子多福,岁收数十石呢!

诸王闻言俱是瞳孔震颤。燕王朱棣指节捏得发白,楚王朱桢的玉佩穗子被生生扯断——他们仿佛看见三百年后,自己的血脉子孙蜷缩在破败王府,捧着空碗仰望朱门。

诸位殿下,燕长倾突然逼近御阶,是要让子孙享百年富贵后拉着大明陪葬?还是逼他们挂着龙孙名头啃糠咽菜,换朱家江山多喘口气?他忽然轻笑,横竖各位看不到那天,此刻点头......倒也痛快。

“最多就是翻翻史书,看看洪武年间藩王们五万石的俸禄,再瞅瞅自己那勉强果腹的十石俸禄。”

“说不定一气之下,就把那些同意太子殿下提议,害得自己如今这般落魄的藩王先祖牌位给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