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元璋重重点头:标儿说得在理。咱往后就算别的事都不干,也得让土豆种遍大明疆土!

只要百姓能日日吃饱,单这一桩事,咱闭眼那天也能含笑九泉了!

“若我有生之年,未能将土豆推广至天下百姓。”

“无论日后是标儿还是你们中的谁继承大位,都必须继续推行此事!!!”

“此事将写入《皇明祖训》,都听明白了吗?!”

朱元璋凝视着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神情肃然。

他决意将土豆的培育与推广,作为大明百年不变的国策。

“儿臣谨记。”

“是,父皇。”

“遵命。”

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纷纷郑重应答。

“诸位如此重视土豆,我自然欣慰。”

“但容我直言,土豆五年可育,六年可推。”

“至多十年,该种之地皆种,天下百姓皆可食之。”

燕长倾语气略带歉意,却仍直言不讳。狐狸面具下,无人能见他神色。

“十年?燕先生此言荒谬!”楚王朱桢当即反驳。朱元璋与众皇子亦面露质疑。

大明疆域辽阔,百姓众多。百年内能令土豆遍及天下,已属不易。

燕长倾闻言,以足尖在沙地上划出横竖八道,成六十四格棋盘。

“此棋盘六十四格。若殿下愿首格放一文,次格两文,三格四文,逐格倍增,直至满盘——”

“我便请殿下任农学院院长,并得农皇商会三成份额,如何?”

此言一出,朱元璋与诸皇子皆心动。

【区区六十四格,纵使每格翻倍……】

棋盘不过六十四格,填满最多耗费数万文钱。

一两银可兑一贯,即千文铜钱。

如此算来,仅需几十两白银便能换取农皇商会三成股?方才万两白银都未能换得半成!

朱桢唯恐燕长倾反悔,急声道:君子一言!

燕长倾含笑颔首:绝不食言。不过若楚王填不满这棋盘,又当如何?

悉听尊便!朱桢傲然应答。身为大明亲王,岁俸三万石,宫中珍宝典当可得数十万两白银,折合数千万文钱。若这般都填不满区区六十四格,这亲王之位不要也罢!

面具之下,燕长倾唇角微扬。

【果然无知最是昂贵。】

若楚王未能填满棋盘,便请随我在农学院躬耕五载。燕长倾转向其余皇子,可还有殿下愿赌?赌注换作不逊琉璃的秘法,以我燕长倾培育土豆活民无数的声誉为誓。

朱棣暗自掐算填满棋盘所需银钱,直觉此事蹊跷。

本王也要赌!齐王朱榑迫不及待应道。

甚好。若齐王亦未能填满,便与楚王同来农学院劳作。恳请陛下做个见证。燕长倾朝朱元璋拱手笑道。

“好,此事便由咱作个见证。”

朱元璋爽快地答应了,他并不认为朱桢和朱榑会输。即便真输了也无妨,能照料未来养活万民的第二季土豆,对二人反倒是福气。

......

赌约既定,燕长倾对楚王朱桢、齐王朱榑笑道:

开始吧,不必用真钱,以地上沙石代替即可。

请两位殿下边放边高声计数,好让众人知晓每格该放多少。

此时算到中途卡住的燕王朱棣睁开眼,怜悯地看了看朱桢和朱榑,轻轻摇头。朱标见状问道:怎么了?

无他,只是想到桢弟榑弟未来五月要当农夫,颇感同情。朱棣摆出兄长心疼弟弟的模样。

朱桢与朱榑已开始摆放沙石并报数:

一文。

两文。

四文。

......

一千零二十四文。

之后二人仅以声音计数,不再放置沙石。

......

五十二万四千二百八十八文。

朱桢和朱榑声调渐低,眼中浮现困惑。

......

三千三百五十五万四千四百三十二文。

二人面色恍惚,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

......

第三十五格,一百七十一亿七千九百八十六万九千一百八十四文。

燕长倾替沉默的二人报出数字——早在第二十格时,朱桢和朱榑便因计算能力止步。

这一百七十一亿余文钱,折合白银一千七百一十七万九千八百六十九两。剩下的一百八十四文零头,念在师生情分上就免了。

“怎么样,还要继续算下去吗?!”

燕长倾指了指刚过一半的六十四格棋盘,俯身看向瘫坐在地、目光呆滞的楚王朱桢和齐王朱榑,眼中带着温和的笑意。

然而这笑意在朱桢和朱榑眼中,却如同恶鬼般骇人!

【这是陷阱吧?】

【这绝对是陷阱!】

【他分明是仗着算学本事在坑我们!】

【该死,我竟忘了燕长倾曾是国子监算学博士,大明算学第一人!】

【怎么可能?区区六十四格棋盘,放上百亿文钱都填不满一半?!】

【我真蠢,明知他是算学博士,还敢和他打这种赌。】

【完了,未来五个月都得当农夫,真想反悔……】

【可赌约是父皇见证的,反悔怕是要被打得五个月下不了床!】

……

想到未来五个月的苦役,朱桢和朱榑只觉得人生一片灰暗。

一旁的朱元璋及朱标、朱樉、朱棡等皇子,除早已知情的朱棣外,皆震惊得说不出话。谁能想到,填满六十四格棋盘竟需如此天文数字的钱财?

【今后绝不再和燕先生比拼算学!】

看着狼狈的朱桢和朱榑,众皇子心中警铃大作。

【算学之道,竟恐怖如斯!】

【燕先生当真算学无敌!】

【日后定要先自行推算,再决定是否打这类赌约。】

【否则怕是要步桢弟、榑弟后尘。】

【多谢两位弟弟以身试法,为兄铭记于心。】

……

众皇子暗自唏嘘之际,燕长倾直起身,笑道:“看来楚王、齐王殿下并无异议。”

“届时种植土豆,还请二位殿下准时赴约。”

随后,他转向朱元璋及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神情郑重道——

“就像刚才的例子,最初用作种子的土豆只有六七个,现在已经收获了一百四十五个。”

“土豆的产量增长了约二十倍,目前共有一百四十五个。”

“预计今年下半年第二茬能收获两千九百个土豆。”

“待农学院正式开学后,将以这两千九百个土豆展开大规模种植。”

“农学院第一年上半年,预计收成五万八千个土豆;下半年,预计收成一百一十六万个。”

“第二年上半年,预计收成两千三百二十万个;下半年,预计收成四亿六千四百万个。”

“第三年上半年,预计收成九十二亿八千万个;下半年,预计收成一千八百五十六亿个。”

“至于第四年、第五年的数据,便无需计算了。”

“仅前三年的土豆产量,就足够让天下百姓每人分得三四十石。”

“当然,这些只是理论数据。”

“实际种植中,受地力限制和意外减产因素影响,前三年的产量可能低于预期。”

“因此,加上后两年的四茬种植,五年累积的土豆总量必定超过上述数字。”

“五年后,农学院首批农学士毕业,他们将带着分配的土豆返回大明各县推广种植。”

“只需种一茬,待上半年收成时,邀请当地百姓协助采收,并现场统计亩产。”

“之后无需宣传,只需告知朝廷将免费发放亩产二十石的土豆种子。”

“届时,各县百姓除保留口粮外,定会将其他作物全部改种土豆。”

“若一切顺利,第六年年末,大明百姓皆能吃上土豆。”

“即便出现意外,最多延迟一两年,也就是农学院成立的第七或第八年。”

“总之,不出十年,天下百姓一日三餐皆可饱食土豆。”

“只盼他们别吃到厌烦才好。”

……

第六年秋收时,大明各州县百姓都能吃上土豆了?!

第十年,全天下的百姓一日三餐都能以土豆果腹,甚至吃到腻烦?!

燕长倾这番话让朱元璋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震惊不已。

他们原以为推广土豆种植需要数十年光阴,甚至打算将其定为百年国策。可燕长倾却说——根本不用几十年!

若进展顺利,六年后大明百姓就都能种上、吃上土豆了!

到第七年,百姓们一日三餐都能靠土豆填饱肚子。

这意味着不出十年,大明就能开创前所未有的温饱盛世?!

此...此话当真?!朱元璋声音发颤地追问。

他本打算用余生推行土豆种植,却觉得生前难见百姓温饱的盛景。为此特意嘱咐朱标等皇子要继续推进,甚至准备写入《皇明祖训》。

可燕长倾却说只需六到十年就能实现?!

这简直难以置信!

汉唐盛世或许曾让百姓吃饱,但那需要数十年积累。而大明竟能在短短六年做到?!

朱元璋暗自发誓:定要亲眼见证这盛世来临!

面对质疑,燕长倾微微蹙眉:陛下何出此言?

“当然是真的,莫非你认为我的理论推算和保守预估有误?!”

尽管实际种植可能遭遇减产风险,但亩产二十石的惊人产量意味着即便遇到意外,最多延迟一两年就能见效。除非遭遇明末般的小冰河期——可如今是明初,气候正常,他的计算应当准确无误。

朱元璋用力摇头。经过这番交谈,他已然明白:燕长倾或许会在其他方面出错,但在数据推算上绝无差错。即便真有错误,以他们的算学造诣,也根本看不出来。

“就算土豆产量真如先生所言,可推广种植真有这般容易?!”太子朱标质疑道。他并非怀疑燕长倾的数据,只是觉得对方将推广说得过于轻松。朝廷以往推广新政,效率往往低得令人绝望。有些政令从开国推行至今,仍未彻底落实。正因如此,朱元璋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才准备用数十年时间推广土豆。

“土豆推广很难吗?!”燕长倾反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