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无人知晓,陛下不知,地方官员也未必清楚,谁都不知。”

朱元璋面色阴沉如铁。

燕长倾点破此事后,他几乎可以确定这是事实。

原因很简单——朱元璋曾为百姓,深知胥吏征收赋税时的种种手段。

朱元璋对大斗进、小斗出这类缺斤少两、骗称的把戏再熟悉不过,即便没有亲身经历,也早已司空见惯。

因此,当燕长倾提及此事,朱元璋立刻联想到年少时的见闻,断定那些税收胥吏必定在盘剥百姓!

楚王朱桢怒不可遏,厉声道:

“这帮狗官中饱私囊,竟敢把罪名推给朝廷,谎称朝廷要征收他们层层加码后的赋税!”

“这不是在败坏朝廷名声,损耗朝廷的公信力吗?!”

“简直该杀!”

经过燕长倾的指点,朱桢深知公信力的重要。此刻他怒火中烧,只因这些 污吏正在肆意挥霍朝廷好不容易建立的威信。

太子朱标眉头紧锁,疑惑道:

“朝廷早已颁布法令,昭告天下田赋为三十税一,百姓理应知晓。”

“若胥吏私自加码,超出三十税一,百姓难道不会质疑,甚至拒缴多余部分?”

燕长倾摇头道:

“朝廷确实公告了三十税一的法令,可若胥吏告诉百姓,朝廷已将赋税改为二十五税一,甚至二十税一,百姓又能如何?”

“他们无从验证胥吏所言真假,最终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忍气吞声,咬牙缴纳超额赋税,勉强活下去。”

“要么拒缴,可一旦拒缴,胥吏随便找个由头就能将他们打入大牢。”

“运气好的,挨顿毒打后认命补缴;运气差的,可能直接死在大牢里。”

“即便活着出来,往后也会被胥吏盯上,日日刁难,甚至唆使泼皮无赖搅乱其生计。”

“很快,这个百姓要么缴纳比原先更多的赋税来平息事端。”

“要么就是自寻死路!!!”

“ 好见,小鬼难缠,指的就是这群人。”

......

“这不就是【假传圣意】、【歪曲旨意】吗?!”燕王朱棣紧锁眉头说道。

地方官吏私自提高赋税标准,还谎称是朝廷调整的举动。

在朱棣眼中,这正是燕长倾曾教导他们的【假传圣意】和【歪曲旨意】。

地方官吏朝廷向百姓宣布赋税变动,这就是假传圣意!

而朝廷明明只征收一万两千石粮食,地方官吏却要额外加收部分,这就是歪曲旨意!

确实可以这样理解。燕长倾点头表示认同。

假传圣意和歪曲旨意,对地方官吏来说都是惯用手段。

百姓虽然无力反抗地方官吏,但面对这样的欺压,难道就没想过向州府衙门举报这些官吏的违法行为,请求上级主持正义吗?!秦王朱樉满脸困惑地看向燕长倾。

在他看来,这些难缠的只要被上报给更高层的——州府官员,凭借上级的权力,要惩治这些为非作歹的小吏易如反掌。

还没等燕长倾回答,坐在旁边的晋王朱棡就冷笑道:主持正义?!为谁主持?!为那些 污吏主持吗?!

燕先生刚才说过,所谓部分不仅要留在县里,还要上交给州府。换句话说,地方官吏超额征税的行为,本就是得到州府默许的!!!

百姓去州府告发地方官吏,岂不是成了堂下何人,竟敢状告本官

“到时候,那些敢去州府告发地方官吏的百姓,要么当场死在公堂上,要么就会被押送回原籍县衙。”

“这些被遣返的告状者,用不了多久就会满身伤痕,最终‘羞愧自尽’。”

晋王朱棡深知,当州府官员也参与分赃时,百姓去衙门告状根本无济于事。

既然各级衙门都在赋税截留中获利,他们怎会为了百姓而自断财路?

要解决百姓被多征税赋的问题,除非有人能突破县衙、州府乃至京城百官的层层阻挠。

只有直接面见太子或皇帝,这事才有转机。

地方官吏敢在正税之外加征,满朝文武岂会不知?

他们选择默许甚至包庇,只因都从中分了一杯羹!

必须找到不受此利、肯为民 的重臣。

除了太子和皇帝,朝中再无第二人选。

但对平民百姓而言,要越过千里之遥,冲破各级官吏的重重阻拦,面见天颜简直比登天还难!

【虽说没有苦主亲至,但燕王既已当众揭发此事,以父皇的性子,定会严查到底。这次怕是要杀得人头滚滚。】

【但光靠 解决不了根本。官员之所以盘剥百姓,实因俸禄难以维持体面生活。若不提高俸禄,即便杀尽 ,日后仍会重蹈覆辙。】

不久之后,各地县令胥吏、州府官员必将另寻他法,继续盘剥百姓银钱,以保自身富贵体面。

【古语云日光之下无新事,正是这般道理!】

朱棡细细品味燕长倾所言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十六字真言,心中感悟愈深。

莫非唯有增加官员俸禄,方能阻止这些地方官吏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周王朱橚紧锁眉头,神色凝重。

燕王朱棣摆手否决:加俸不过是扬汤止沸。反倒会助长官员气焰!朝廷俸禄本足以供养官员家小,问题出在他们奢靡无度。难道要朝廷为他们的挥霍买单?

即便加俸暂解其困,待他们挥霍更甚时,难道要再加俸禄?这般循环,岂非将盘剥百姓变为榨取国库?长此以往,国库必被掏空!

以厚禄养廉,只会养出更贪之官!人心永无餍足之日。

在朱棣眼中,此症结近乎无解——根源在于人性之贪。

官吏欲壑难填,唯有两条路:要么逼朝廷行高薪养廉之制,要么继续鱼肉百姓。横竖总要有一方遭其荼毒。

但父皇岂容官员染指国库?但凡有此妄念者,必遭诛九族之祸!

面对这种局面,那些官吏自然会把矛头转向软弱可欺的平民,变本加厉地盘剥百姓。

在燕长倾看来,人性的贪婪似乎无解。

但朱棣却认为,这个问题对燕长倾来说未必无解。

【毕竟燕先生是当世圣人!】

【既然燕先生能揭穿地方官吏的层层骗局,想必早已想好对策!】

【否则岂不辜负了燕先生的圣贤之名!】

想到这里,朱棣目光灼灼地望向燕长倾,期待他给出解决之道。

......

坐在末席的朱元璋听完朱棣的话,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随即厉声道:

老四说得对!

提高俸禄就能让官员不贪?

他们只会把盘剥对象从百姓换成朝廷!

从暗地里搜刮民脂民膏,变成明目张胆以高薪养廉之名行贪墨国库之实!

更可能两头通吃,既拿朝廷的高俸禄,又继续压榨百姓!

这种蛀虫,来一个杀一个,来一万杀一万!

就算有百万 ,朕也照杀不误!

说到最后,朱元璋浑身散发着凛冽杀气。

马皇后和朱标等皇子都明白,他们的丈夫\/父亲绝非虚言恫吓。若真有百万 ,这位洪武大帝定会血洗官场。

燕长倾也深知,这位开国君主说到做到。换作别的皇帝可能是威慑之词,但在朱元璋这里,从来都是字字见血。

由于年少时遭受 污吏的欺压,朱元璋对这类人的痛恨仅次于谋逆大罪。即便是皇亲国戚,只要涉及 ,他也绝不姑息。除了明初四大案,驸马欧阳伦走私茶叶案也广为人知。

洪武三十年(1397年),欧阳伦奉命出使川陕期间,多次私贩茶叶牟利。其家奴周保更是嚣张,强征民车数十辆,还殴打蓝田县税吏。税吏不堪 ,上奏朝廷。朱元璋闻讯震怒,决定处死欧阳伦。

安庆公主跪地求情,朱元璋厉声道:不杀不足以服天下!公主反问:天下 众多,难道要杀尽吗?朱元璋冷然回应:焉知杀不尽?!这五个字背后,是他三十年间处决的十五万 ——平均每天就有十三四人因此丧命。

燕长倾叹息道:陛下在位时能以铁腕震慑百官,但后世君主若没有您的威望,难道也要靠杀戮来维持吗?

燕长倾的目光转向太子朱标,朱元璋、马皇后以及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也都注视着朱标。

朱标沉吟片刻,坦然答道:

我不及父皇。

短短四字,道出了朱标的心声。朱元璋有朱元璋的治国之道,他朱标也有自己的为政理念。像父皇那样动辄诛杀十万 的做法,他既做不到,也不认同。

燕长倾随即看向秦王朱樉,质问道:

秦王可有把握在诛杀十万 后,仍能像陛下这般稳定朝局?

朱樉默然。若问敢不敢杀,他定会答敢。但能否维持朝局稳定?作为代理太子理政多时,他深知其中利害。思量再三,朱樉沉声道:

不能。

燕长倾神色不变,转向晋王朱棡:

晋王殿下可敢保证在肃清百万 后,朝政仍能如陛下在位时般运转自如?

朱棡本欲逞强,但在朱元璋的注视下,又见兄长们皆如实作答,终是坦言:

难以保证。

燕长倾依次询问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即便是他看好的朱棣,此时也不敢妄言具备朱元璋的魄力与才能。毕竟年轻的朱棣与巅峰时期的朱元璋相比,尚有差距。

最后,燕长倾重新望向朱元璋,轻叹一声。

“君臣之间,犹如一场无声的较量。”

“当今圣上以雷霆手段震慑百官,待到他日新君即位,若其威仪才干不及今上,这十万官吏必将化作噬主的猛兽。”

“治国之道,非此等蛮力可为。”

“除却今上,若后世之君效仿此等酷烈手段,只怕......”

......

“放肆!!!”

燕长倾最后一语刚落,朱元璋勃然拍案而起,征战沙场数十载的凛冽杀气瞬间席卷殿宇。太子朱标与诸皇子朱樉、朱棡、朱棣等人闻言,亦纷纷变色。

燕长倾话锋一转,重提赋税之事:“田赋超额征收之弊,根源在于朝廷对地方税吏监管不力。”

“深层缘由,实乃官员俸禄微薄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