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如此,当诸位殿下批阅奏章时,才能明白每个决策落在百姓肩上,是否如同泰山压顶。”

“也唯有如此,诸位殿下在监国理政时——”

“唯有如此,方能切实体察百姓疾苦,满足百姓需求,实现百姓期盼,真正做到秉公执政、为民执政,引领大明走向繁荣昌盛,开创大明盛世新篇章!”

“只要诸位殿下诚心践行此道,并取得卓越政绩。”

“届时诸位殿下便可凭借远超其他皇子的功绩,向陛下证明自己才是继承大统的最佳人选!”

“唯有通过这种方式,方能从众多贤能皇子中,甄选出最贤明、最杰出的继承者,担起大明江山社稷的重任!”

燕长倾将选贤继位的理念与皇子下县的缘由娓娓道来,字字铿锵。

这番振聋发聩的言论,在朱元璋、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室成员心中激起阵阵回响。

如此立论,前所未闻!

这般选贤方式,更是亘古未有!

殿内众人皆陷入沉思,良久无言。

朱元璋神色凝重地抬头问道:“为何要让在位天子提前退居太上皇之位?”

燕长倾从容应答:“陛下可曾想过,历代太子皆需待天子驾崩方能继位,此举当真妥当?”

“人生在世,难免衰老病死。”

“当人步入暮年或濒临死亡时,往往因畏老惧死而昏聩失智。”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千古一帝晚年皆沉迷长生之术,不复当年英明。”

“寻常老者求仙问药无伤大雅,但若是一国之君痴迷此道,必将贻误国事!”

“君王好鬼神,臣子必效仿。届时满朝文武还有几人专心治国安民?”

“再者,年迈者精力衰退,判断力迟钝,于军国大事难免决策失误。”

“天子一念之差,就可能给江山社稷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害。”

“其三,退位后的太上皇可辅佐新君平稳过渡,保驾护航。”

“通常来说,新君即位之初,正是皇权威望最薄弱、对朝局掌控最不稳固的时期。”

“纵使雄才大略如始皇帝嬴政,亦需蛰伏数载方能真正执掌权柄。”

“若有太上皇以自身威望辅佐新君逐步建立威信......”

“新君便可安然度过即位初期的权力真空期。”

“再者,太上皇坐镇朝堂,足以震慑那些夺嫡失败的皇子,使其不敢轻举妄动,最终接受现实。”

“只需太上皇辅政三五载,新君自可树立威信,驾驭群臣,威服诸王,成为真正的天下共主!”

“况且 也是凡人,勤政数十载,晚年理当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

“届时退位为太上皇,携太后与皇孙女巡游四方,亲眼见证自己治理下的锦绣河山......”

“亲眼看看黎民百姓是否因自己的施政而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般逍遥自在的晚年,岂不快哉?!”

“为君一世,总该亲眼看看自己毕生心血的成果。”

“若太上皇仍愿效力朝廷,亦可代天子巡视天下。”

“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本上奏,供新君参详定夺。”

“此皆禅位制度的可取之处!”

“故而臣以为,天子适时禅位,荣升太上皇实属良策!”

“最好能与选贤继位之制并立,永为后世典范。”

......

朱元璋听完燕长倾阐述禅位制度的种种益处,不禁为之动容。

这位开国皇帝对权力的态度确实与众不同。

一方面,朱元璋对皇权有着近乎偏执的掌控欲,绝不容许相权威胁君权。

因此即便明知胡惟庸、李善长案牵连甚广,仍有诸多无辜......

但出于种种考量,他终究朱笔一挥,尽数问罪。

然而在另一方面,朱元璋对权力的执着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强烈。

正如燕长倾从前听闻的那则关于明史的趣谈所言:

倘若朱标有意夺位,朱元璋定会立即调遣朝中最能征善战的武将和最有才干的文臣前去辅佐朱标,并下旨严令:凡胆敢阻挠朱标者,必诛连九族。

最后还会主动打开宫门,提前备好退位诏书、龙袍玉玺等 信物,好让朱标能顺利登基。

在向儿子移交权力,乃至传位这件事上,朱元璋向来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丝毫没有贪 位的念头。

这位 骨子里始终保持着民间老父亲最朴素的观念:

自己打下的江山基业,终究是要交给儿子的!

只要儿子年岁渐长,或是能力达标,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全部家业托付。

这一点,从太子朱标曾与朱元璋共用同一套执政班底,以及以储君身份监国理政、代行皇权的旧事便可看出端倪。

昔日的朱标虽无皇帝之名,却已具备 之实。

因此当燕长倾提出天子适时退位为太上皇这般在其他君王听来大逆不道的建议时,朱元璋反而最能接受。

更何况燕长倾描绘的那幅退位图景:携马皇后,带着几个小孙女共享天伦,巡游亲手缔造的大明疆土,察看百姓生活是否安康——这样的晚年光景,确实令朱元璋心驰神往。

听着这番描述,这位勤政的 心中不禁泛起涟漪。

朱元璋虽是出了名的勤勉,却非不知疲倦。只是想到自己以布衣之身,历经百战才创下这番不朽基业,唯恐稍有不慎便辜负了江山社稷,这才夙兴夜寐,不敢有丝毫懈怠。

【如此说来,这退位制度倒真值得考虑。】

【待从标儿他们中择出贤能继承大统,朕便可退居太上皇,安享清福了。】

朱元璋心中涌起一股冲动,恨不得立刻退位当太上皇,带着家眷游览自己亲手缔造的大明盛世,亲眼见证百姓们是否安居乐业。

他的目光扫过太子朱标和几位皇子——朱樉、朱棡、朱棣,不由得暗自叹息。现在还不是退位的时候,至少在选定合适的继承人之前,大明还需要他来支撑。

他重新思考起燕长倾提出的皇子下县选贤方案:让皇子们从治理县城起步,三年一考核;再晋升到州府,五年为期;接着掌管布政使司;最后监国辅政十年。这套完整的历练体系,足足需要二十八年光阴。

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实践,皇子们将彻底掌握从地方到 的运作机制。日后登基为帝时,既能识破官员欺瞒,又能制定符合民生的政策,批阅奏章时更能因地制宜。

能坚持完成这二十八载历练的皇子,能力至少达到守成之君的标准。若是遇到天赋异禀者,甚至可能培养出千古明君。朱元璋反复推敲后认定,这确实是真正发挥选贤作用的继位制度。只要严格执行,至少能保证继承人具备合格水准,若遇杰出皇子,更可能为大明缔造不朽功业。

朱元璋对这套既设保底又潜力无限的继承制度极为称心。

这套皇子基层历练的选贤机制虽非尽善尽美,仍存在若干隐忧。年逾五旬的朱元璋不确定自己能否活到见证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走完全部选拔流程的那天。更需考量如何确保众皇子在治理州县时不受外力干预,保障他们基层任职期间的人身安全,以及若中途驾崩该如何选定继任者等问题。

尽管存在这些待解难题,朱元璋仍倾向采纳燕长倾提出的这套选拔标准。因其确实能优中选优,为大明遴选最杰出的继承人!

......

当朱元璋沉浸在这套制度设计中时,诸位皇子的反应却大相径庭。秦王朱樉在深思后忍不住质疑:要当天子竟需先做三年知县,再经五年知州、五年知府、五年布政使,最后监国辅政十年?这哪是当皇帝?这与他想象中通过展现才能直接继位,继而执掌乾坤、开疆拓土的 之路截然不同。

选拔流程不仅漫长,在担任知县、知州、知府、布政使的过程中,还必须竭尽全力带领一县、一州、一府乃至一省的百姓摆脱贫困!

否则,政绩考核便会受到影响,最终可能彻底失去争夺皇位的机会!

这简直是在逼迫有意争夺大位的皇子们拼命内卷!

当初看到大明官员在绩效考核、末位淘汰和晋升制度的压力下疯狂内卷时,秦王朱樉还曾感叹这是大明之福,乐呵呵地看热闹。

没想到如今他自己也成了内卷大军中的一员!

这 算什么事?!

一旁的晋王朱棡虽未开口,但脸上的表情已说明一切。

“皇子下县”的选拔方式,与他想象中的皇位继承制度相差甚远。

燕王朱棣虽同样震惊于这种选拔方式,但心态却平和许多。

至少这种方式清晰、明确、直白!

谁有能力,谁治理的成果更出色,一目了然!

凭真本事夺得的皇位,即便有人心中不服,嘴上也得认!

听到朱樉的抱怨,朱元璋冷哼一声:

“哼,这不算当天子,那什么才算?!”

“在咱看来,这种选拔方式再合适不过!”

“历朝历代的太子、皇子,别说有地方治政经验,就连监国辅政的经验都寥寥无几。”

“大多只是旁听观政十几二十年,甚至三四十年,毫无实际经验便仓促登基。”

“更有甚者,连旁听观政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坐上龙椅。”

“这样的太子、皇子,如何能当好天子,履行天子之责?!”

“等他们真正学会如何治国,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甚至十几年光阴已逝。”

“国家的发展便被耽搁了三五年、七八年,乃至十几年!”

“更有甚者,终其一生都不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天子!”

“若天子如此无能,国家岂能不衰败?!”

“若你们觉得这选拔方式不合理,大可不参与。反正咱对嫡长子继承制一向满意。”

“之所以从嫡长子继承改为选贤任能,不过是想给你们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若你们不想要这机会,甘愿放弃皇位之争,咱随时可以收回!”

让你们做个逍遥自在的王爷,保你们一辈子荣华富贵!!!

但若是想要这个机会——

就用真本事说话!拿出实实在在的政绩来证明,你们比标儿强,比标儿更有资格坐这把龙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