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士兵通过这类战斗将爵位提升至十级以上时,便已脱离普通士卒的范畴,进入将帅阶层。

将帅级别的将领通常不再参与小规模作战,而是指挥旨在灭国的大规模军团战争。

然而,大规模作战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兵力,兵力越多,斩杀率反而越低。

斩杀率下降,统帅的晋升之路便愈发艰难。

以白起为例,他之所以执着于全歼敌军,一方面是为了削弱敌国战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斩杀率,以谋求爵位晋升。

即便是长平之战中坑杀四十余万赵军,白起最终也未能成功晋爵。

因为秦军同样伤亡惨重,按伤亡抵消计算,此战的斩杀率仍未达到晋爵标准。

由此可见,商鞅设立的军功爵制度在接近顶层时存在严重缺陷,连白起这样的绝世名将都被其限制。

或许商鞅并未预料到,世上真有人能凭借一己之力杀穿整个二十级军功爵制度。

对常人而言,即便是前十二级军功爵,也几乎是毕生奋斗的极限。

战场凶险,即便是统帅也可能因意外丧命,因此能安稳升至十二级者寥寥无几。

正因如此,只要无人触及军功爵的顶端,这一缺陷便不会显现。

但另一方面,这一缺陷也可能是商鞅刻意为之。

若军功爵制度的上层毫无限制,或许会带来更大的隐患。

无需等到长平之战,仅凭伊阙之战的赫赫战功,白起便足以跨越二十级军功爵制,登顶秦 功体系的巅峰!

此后呢?

伊阙大捷后,白起挥师伐魏,连克六十一座城池。若军功爵制已被他彻底征服,秦廷又该以何物酬其殊勋?

伐楚之战、上党之争、长平血战......当白起的战功簿不断增厚,封赏竟成了君王最棘手的难题。

自古君臣之道,赏无可赏之时,唯余两条绝路:

或效尧舜禅让,将王冠拱手相让——不论自愿与否;

或以鸩酒白绫,终结功高震主之臣的性命。

商君变法时,早预见这般困局。故在军功爵制顶端,刻意留下这道非缺之缺。既为保全功臣性命,亦使君王免陷两难。

至于这设计初衷,究竟是护臣还是卫君?燕长倾非商君肚里蛔虫,只能推测二者皆有可能。

......

燕长倾轻摇折扇,将思绪拉回现实。无论军功爵制暗藏多少玄机,终究已成历史尘埃。他目光扫过朱元璋与朱标等皇子,继续剖析:

军功爵制虽能斩断血脉枷锁,纵使升至大良造乃至封侯拜相——

然君王一语,便可令其万劫不复!

商君车裂,武安赐死,皆是明证。

商鞅贵为商君又如何?孝公驾崩即遭车裂灭族;

白起威震六国又如何?一纸诏书便需引颈就戮。

功高震主,触怒应侯,白起接连遭贬。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这位名将被赐死于杜邮。

军功贵族的一切荣华皆系于军功爵制,全凭君王恩赐。既是恩赐之物,自然也能随时收回。

但若在春秋战国时期,军事贵族一旦受封,君王想要收回权力可谓难如登天。晋国公难道不想收回赵、韩、魏三家的权柄?可他既无力收回,更不敢轻举妄动。若晋国公真敢开口索权,三家必会让他见不到次日朝阳——要么另立傀儡国君,要么直接瓜分晋国。

军事贵族与军功贵族的区别,犹如股东与雇工之别。老板想开除股东?反可能被股东联手驱逐。但要解雇一个普通雇工,不过是一句话的事。

军功爵制虽不及旧时军事贵族优渥,却为寒门子弟开辟了通天之路。孙膑出身刑徒,吴起是游士,白起、王翦皆平民,赵奢原为田部小吏,蔺相如曾是宦者门客,李斯也不过郡中小吏。苏秦、张仪、陈轸、范雎、蔡泽等人,不是乡野鄙夫就是贫寒之士。正是军功爵制造就了布衣将相的格局。

然而新贵崛起必损旧利。军功贵族得势,自然挤压传统军事贵族的生存空间,引发激烈反扑。秦始皇统一后,六国贵族此起彼伏的叛乱,正是残余军事贵族的垂死挣扎。项羽便是楚 事贵族的代表。

倘若秦始皇多活二十载,或早立扶苏为嗣,不给赵高、李斯矫诏之机,或许能彻底 六国余孽。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始皇猝逝,储位未定,赵高勾结李斯篡改遗诏,最终民怨沸腾,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六国旧部趁势而起,一举覆灭了强秦。

“大秦,二世而亡!”

燕长倾在黑板上写下秦朝的统治者与权力结构,语气平静。

秦国的 ,本质上是旧贵族势力的反扑。

若始皇帝嬴政能多活几年,或许能逐步瓦解这些旧贵族的反抗。

又或者,他提前立下一位可靠的继承人,如性格温和却足以守成的扶苏。

只要扶苏继位后推行仁政,减轻百姓负担,避免民怨沸腾,六国残余贵族便难以 叛乱。

若无法裹挟百姓,他们连一支像样的军队都难以组建。

即便项羽再勇猛,面对大秦源源不断的铁骑,也终将败亡。

没有百姓支持,六国贵族能召集的兵力不过万人。

即便项羽百战百胜,麾下将士也会在一次次征战中消耗殆尽。

而秦国,只要根基稳固,便能一次次卷土重来。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秦朝覆灭后,汉高祖刘邦吸取教训,先封赏功臣,待天下稳定后再逐步削藩。

至汉景帝时,七国之乱被平定,军事贵族彻底衰落。

旧统治阶层消亡,新的权力集团随之崛起。

汉天子为最高统治者,而地方豪族与门阀士族成为新的统治力量。

这些豪族倚仗宗族势力,兼并土地,掌控地方,甚至拥有私人武装。

然而,他们的实力远不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贵族。

春秋战国时的军事贵族,弱小时可拥兵数万,强盛时甚至能以一姓之力横扫北方。

相比之下,两汉豪族最多只能在地方上称霸一方。

因此他们只能称作豪族,远不及春秋战国的军事贵族。

不过在数量上,两汉豪族远超春秋战国的军事贵族。

例如汉光武帝刘秀,正是依靠众多地方豪族的支持,才得以平定天下,登上帝位。

燕长倾一边在黑板上大汉统治阶层下方写下地方豪族,一边向朱元璋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讲解。

朱元璋与众皇子听得入神,隐约感到燕长倾话中有话。

这些内容似乎只是铺垫,尚未触及核心。

好在燕长倾继续道:汉朝实行察举制选官,即举孝廉入仕。关键在于由谁来举荐。

若举荐者大公无私,自然最好。但世间真能大公无私者又有几人?

因此举孝廉者多推荐自家子弟为官。

虽说举贤不避亲,但如此明目张胆终究不妥。

于是他们变换方式:你举我子,我荐他子,他推你子。

这般转圜之后,表面都成了大公无私,实则各得其所。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长期垄断仕途,形成累世公倾的门阀士族。

东汉末年四世三公的袁家,就是典型代表。

但不论是豪族还是士族,本质上都是宗法制下家族的不同形态。

前者是地方宗族势力,后者是朝堂政治势力。

二者界限模糊,地方势力壮大后可转为政治势力,政治势力强盛后又能反哺地方。

黄巾之乱爆发时,大汉烽烟四起,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各路诸侯不是投靠袁绍,就是依附袁术,足见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势力之庞大、影响之深远。若非袁绍与袁术兄弟相争,恐怕后来也不会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燕长倾在黑板上的地方豪族旁写下门阀士族四个字。

三国之后,门阀士族的代表司马氏最终夺取了政权。至此,门阀士族的势力达到历史巅峰。通过九品中正制,他们彻底垄断了平民的晋升通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永远是士族,庶民永远是庶民,两者之间的差距犹如天堑。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庶不通婚正是这个时期的真实写照。在门阀士族眼中,庶民根本不配与他们相提并论。论及平民性命之低贱,除了元朝,就数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严重。

提到这段历史,燕长倾的嘴角浮现出一丝冷笑。若说军功爵制是历史上少有的晋升体系,那么九品中正制就是最严重的阶级固化制度,其严苛程度堪比印度的种姓制度。

在门阀士族鼎盛时期,他们看待庶民的眼神,就像印度婆罗门看待最低等的首陀罗,甚至将其视为不可接触者——那些没有权利、没有地位的社会最底层。这样的群体,门阀士族怎会承认与自己是同一种族?

经过长年累月的自我 ,门阀士族几乎确信自己天生尊贵,而平民百姓则注定卑贱,仿佛两者是不同的物种。

士庶不通婚的规矩,除了政治联姻的考量外,更折射出门阀士族根本不把平民视为同类的事实!

五胡乱华后,华夏民族元气大伤,几近灭族之危,门阀士族同样遭受重创,退化为次一等的世家大族。

即便如此,这些世家依然掌握着巨大的权势与影响力。

只要给予足够时间,他们完全可能重新崛起为垄断朝政的门阀士族。

但终结南北朝、建立隋朝的杨坚敏锐察觉到了这一威胁,于是开创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如同当年的军功爵制,彻底打破了出身与血缘的束缚,将选才标准从门第转向才能!

这一制度在世家垄断的晋升之路上撕开缺口,让寒门子弟重获上升通道!

此举无疑触动了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

随之而来的,是世家集团的疯狂反扑!

隋朝二世而亡,正是世家对科举制度的报复!

燕长倾叹息道:

隋朝之亡,与其说是毁于杨广之手,不如说是亡于掌控统治阶层的世家大族。

上一个短命王朝是秦朝,但隋朝的起点远比秦国优越。

隋文帝杨坚开创的开皇之治,比起突然驾崩留下烂摊子的秦朝,堪称梦幻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