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燕长倾话音方止,黑板上又浮现两上两下的四个圆圈:顶端【元帝】与【元贵族】高悬,底层【宋旧臣】与【汉民】并列——后者那看似微妙的地位差异,在统治者眼中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别。

朱元璋坐在大殿最末,耳中再次传来燕长倾提及孔家曾为蒙元效力的往事,眼中寒光闪烁。

【孔家该杀!杀得还不够!】

【放着人不做偏要当狗,还是帮着蒙元撕咬汉家百姓的恶犬!】

【当初就该把孔家斩尽杀绝,留什么十之二三,合该让他们百不存一、千不存一!】

指节捏得发白,若不是孔家案早已在去年了结,残余族人也都分散迁徙,他定要再挥屠刀。

【算这些漏网之鱼命大。】

【倒要查查还有哪些世家曾为蒙元爪牙,正好借着胡惟庸、李善长的案子,再清一波旧账。】

【迟来的清算也是清算!】

打定主意后,朱元璋盘算着如何借胡惟庸案再掀波澜。待他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消化完这些信息,燕长倾继续剖析:

大明特殊之处,在于它是蒙元之后首个汉家大一统王朝。

蒙元百年统治中,其权贵与王朝早已同生共死。不仅朝廷遭汉人憎恶,整个统治阶层亦被百姓深恶痛绝。

在举国上下的仇视中,新朝君主可出自任何群体,唯独不能来自旧日蒙元权贵。

若新君仍属蒙元旧部,于百姓而言,不过是异族统治的延续。

此乃千万汉人绝不容忍之事。

故蒙元既亡,其权贵注定无法如历代王朝更替那般孕育新主。

更关键的是,蒙元入主时不仅换了皇帝,更是彻底颠覆了中原千年来的统治秩序。

他们将草原那套规矩强加中原近百年!

待其崩塌,旧秩序既碎,新规则未立,中原大地便陷入前所未有的混沌!

在这纷乱的时代,昔日王朝权贵世代累积的特权已被彻底瓦解!

各路争夺天下的元末豪杰,无论出身背景、初始条件,还是见识才能、资源积累。

虽各有差异,却都站在相近的起跑线上。

这确确实实是个不论家世、不看出身、不计人脉、无视学识......

更没有任何条框约束,空前绝后的乱世争雄时代!

正因如此,陛下才能以乞儿之身,最终问鼎九州。

倘若将来大明倾覆,而继任者仍是中原王朝。

那么新朝君主,极可能再度出自旧明统治阶层。

大明的建立,本质上是重构了延续千年的中原王朝秩序。

这正是大明的独特之处!!!

...

讲台上,燕长倾凝视着后排的朱元璋,目光深邃。

朱元璋能从一介布衣到君临天下,关键在于两点:

首当其冲的,便是他那惊人的学习天赋!

这从他早年的经历便可见一斑。

出身贫农之家的朱元璋,幼时仅读过月余私塾便因贫辍学。

真正完成启蒙教育的,是十五岁在皇觉寺为僧的岁月。

诵经礼佛迫使他掌握了识字读书的基本功。

即便每日忙于洒扫焚香、晨钟暮鼓,还要忍受住持苛责。

他仍在这段时光里打下了文化基础。

十七岁离寺流浪后,更在行乞途中坚持自学。

至于最终达到何等造诣,历来众说纷纭。

这里有几首 诗作,能让我们略窥其风采。

《野卧》写道:天作罗帐地当毡,星辰日月共枕眠。夜来不敢舒双足,唯恐踏破好河山。

《示不惹庵》云:横扫江南百万兵,青锋染血尚猩红。老僧哪识真豪杰,喋喋不休问姓名。

《咏菊花》则言:百花争艳我独眠,待我绽放尽凋残。敢与西风争高下,身披金甲战霜寒。

朱元璋每日需批阅数百奏章,其中不乏引经据典的晦涩文字。若无深厚学识,恐难明其意。但他不仅能通晓其义,更能妥善处置,足见其文化造诣。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的军事才能。某位顶尖人物曾评价:论用兵之道,李世民当属第一,其次便是朱元璋。

李世民军事成就有多惊人?未及弱冠便统领右三军。二十岁率四万兵大破薛仁杲二十万大军。二十一岁平定刘武周,收复河东。二十二岁发动虎牢之战,更以三千铁骑击溃窦建德十万援军,此战堪称其封神之战。

朱元璋的军事才能虽稍逊李世民,但已属同一层级。更惊人的是,这般超凡的军事天赋,是他二十五岁投军后,仅用十五年时间,通过自学与实战磨砺所得。

人生最佳学习期在十一至十五岁,此时学习事半功倍。过了这个阶段,学习效率便逐渐递减。朱元璋却能在成年后突破这一规律,其天赋与毅力实在令人叹服。

二十五岁后开始学习,效率极低,往往付出十分努力才能得到一分回报。

即便如此,错过了最佳学习年龄的朱元璋,依然在军事领域取得能与李世民比肩的成就!

这足以证明朱元璋的学习与成长能力是何等惊人!

朱元璋能在元末乱世中胜出,除了自身超凡的学习能力,还得益于那个秩序崩坏的时代。

在那个比春秋战国更混乱的元末乱世,个人能力被无限放大,其他因素则被极度弱化。

正是这样的环境,让朱元璋得以凭借自身恐怖的学习能力,几乎不依赖外力,最终夺得天下。

若换作其他时代的乱世,即便朱元璋能力再强,想要成功也极为困难。

因为在其他乱世中,除了个人能力,家世、背景等因素同样至关重要,甚至更为关键!

比如在隋末乱世,若朱元璋不是世家大族出身,即便他能力再强,也难以与背后有世家支持、军事天赋 的李世民抗衡。

同样,若剥夺李世民的太原李氏身份,让他沦为乞丐流民,即便他军事才能逆天,夺取天下也几乎不可能。

在那个时代,真正决定成败的并非个人能力,而是世家大族的支持与否!

若得世家支持,即便是一条狗,也能被推上皇位。

反之,即便是李世民、朱元璋这样的绝世之才,想要登顶也难如登天!

因为在隋末乱世,世家大族就是规则,世家大族就是至高无上的天!

除非有人能强大到足以横扫当时仍处于鼎盛时期、掌控天下七成资源的世家大族统治阶层!!!

否则,任何人都必须遵从世家大族的规则生存。

...

望着为大明感到自豪的朱元璋,以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燕长倾斜倚讲台,轻啜茶水,漫不经心道:

诸位殿下,可曾从这数千年来统治者与统治阶层的变迁中,看出些别的门道?

听闻此言,正在兴头上的朱标等人抬头望向燕长倾,又齐刷刷看向黑板上书写的历代统治变迁,皆是一怔。

【这历史变迁中还藏着什么玄机?】

【能想到的方才都已说过,其他人也都补充完整了。】

【除了已讨论的内容,还有什么值得特别指出的?】

【但燕先生既出此言,必是我们遗漏了某些关键。】

【究竟哪里被忽略了?】

【实在看不出,难道我们与燕先生的才智差距真有如此之大?】

【莫非这就是圣人与凡人的区别?】

...

朱标等人眉头紧锁,苦思冥想却始终无法突破先前的认知边界。就连后排的朱元璋也同样束手无策——方才七个儿子的不同见解,他最多只能领会其中三四成。

而此刻燕长倾所问,更是超越这七重理解之外的更深层洞见。这已然是突破极限后的又一道天堑。

片刻之后,燕长倾将茶盏置于案几,抬眼望向殿中沉默不语的朱元璋,以及侍立两侧的朱标、朱樉、朱棡、朱棣诸位皇子,眉峰微蹙道:

诸位莫非尚未察觉,大明正面临另一场倾覆之危?!

若此刻不能明察秋毫,百年之后社稷恐将再历劫难!

此言既出,从朱元璋到诸位皇子无不色变。朱元璋强压怒火,眼角余光瞥见长孙朱雄英,终是将涌到唇边的叱骂咽了回去。

朱标暗自苦笑,这已是他第四次听闻大明覆亡的预言。初次闻讯时惊惶失措,如今竟生出几分麻木——这社稷倾覆的次数,未免太过频繁了些。

朱樉偷眼打量父皇铁青的面容,心中暗忖:自燕先生讲授《屠龙技》至今不足一载,大明竟已四度濒危。这般看来,父皇所创基业,未免太过......

朱棡与朱棣不约而同浮现同样念头:此番祸患,莫非又与史册记载的某朝覆辙如出一辙?朱棣更觉胸中郁结——若当真如此,莫非父皇从未认真研读史籍?否则何以屡屡重蹈前人覆辙?

殿中烛火摇曳,映得众人面色阴晴不定。

【看燕先生的神情,这次大明覆灭的缘由,多半又与父皇定下的某项制度脱不了干系。】

【只是不知究竟是哪条制度埋下了祸根,竟能与数千年来王朝兴衰的规律扯上关联。】

【但愿这回大明覆灭的缘由能有些新意,若总是重蹈历代王朝的覆辙,未免太过无趣。】

与众皇子或惶恐或焦躁的反应截然不同,周王朱橚面色沉静如水。

他甚至隐隐期待着,此番大明覆灭能展现出些前所未见的独特方式。

毕竟对他而言,挽救大明国运早已不是分内之事。

自退出储君之争那日起,诸如大明可能覆灭这等大事,便不再是需要他殚精竭虑的重任。

此等重任自有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兄弟承担,他只需在必要时略尽绵力即可。

故而比起其他兄弟,他的心态自然从容许多。

【这已是大明第几次面临覆灭危机了?!】

【倘若这些隐患未被燕先生点破,同时爆发的话,大明真能延续两三百年?!】

【接二连三的 隐患,说大明二世而亡都有人信啊!】

楚王朱桢瞠目结舌,心中惊涛骇浪。

若说先前他还相信燕长倾所言大明能享国两三百年,此刻却已心生疑窦。甚至怀疑大明国祚绵长之说,不过是燕长倾安抚众人的善意谎言。

毕竟历朝历代,何曾有过如大明这般危机四伏的王朝?

【老天爷!父皇留下的大明竟是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