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齐王朱榑眉梢微扬,突然觉得治理地方士绅宗族似乎并不棘手。

只要按燕先生说的分化拉拢,自然能让那些地方势力服服帖帖。

...

片刻后,消化完燕长倾的讲解,楚王朱桢越发觉得自己见识浅薄,急切地追问道:

燕先生还有什么可以教导我们的吗?

太子朱标和其他皇子也都期待地望着燕长倾。

虽然他们觉得已经受益匪浅,但谁不想多学些治国之道呢?

燕长倾略作沉思,看向朱元璋和诸位皇子:

若要说第三点,那就是必须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

“难道你们没有察觉,如今的大明缺少一份清晰可见的盛世蓝图吗?!”

“不仅是大明,历朝历代都缺失这样一份开创盛世的宏伟规划。”

“古往今来的治国之道,总是困于被动应对——问题出现了才去解决。”

“仿佛只要将治下遇到的种种难题逐一化解,盛世便会自然降临。”

“可究竟何为盛世?似乎从未有人真正定义。”

“历代君臣都朝着那个模糊的盛世幻影疲于奔命。”

“最终只能交由后世评判,他们缔造的是否配得上盛世之名。”

“但,这真是唯一的道路吗?!”

“为何不能亲手描绘盛世的具体图景?!”

“为何不能制定开创盛世的五年方略?!”

“为何不能依照规划,主动实现每个阶段目标,最终铸就理想中的太平盛世?!”

言至激昂处,燕长倾不禁想起前世那个已迈入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祖国。

纵观历史,历代统治者虽怀盛世宏愿,治国之术却始终停留在被动应对的模式——问题浮现方才施治。

即便在他前世,那些所谓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其治国之道同样困于这种被动模式,甚至比华夏历代王朝更为不堪!

华夏先贤至少心怀盛世之志,而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眼中唯有近利,毫无长远谋划。

唯有他前世那个社会主义祖国,以及志同道合者,才会将远大理想化作一个个五年规划,排除万难,稳步实现。

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五年蓝图,最终抵达理想中的社会主义彼岸!

这便是主动治国之道。

简言之,主动与被动治国之别的精髓在于:

前者明确知晓未来要解决什么问题、达成什么目标,以及——要达成怎样的高度!!!

而另一人则对未来茫然无措,唯有静待事态发展,再行应对之策。

开创盛世者,自可明鉴治世之功。

若被动守成,纵使缔造太平盛世,亦难自察,唯有后世方能定论。

殿中,燕长倾连番诘问令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皆陷入沉思。

【盛世该当何等气象?】

【可有五年大计指引盛世之路?】

【能否循序渐进达成各阶段目标,终成理想盛世?】

【然则盛世当真能具象描绘?】

【开创盛世又岂能预先规划?】

......

正当众 言无计时,忽有所悟:

【且慢,盛世景象史册确有记载。】

【如文景之治载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不可食。】

【更有盛唐王维诗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此般威仪非盛世不可得。】

......

若要勾勒盛世图景,确可援引诸多典故。历朝盛世迭出,拼凑亦能成形。

然则开创盛世之方略,史册可曾有载?

忆及燕长倾所言历朝皆缺此等规划,众人心头俱是一震:

【既燕先生断言历代皆无,想必确无先例。】

霎时间,朱元璋与众皇子目光灼灼皆聚于燕长倾。

往圣先贤未备之策,在这位当世圣人眼中,或已了然于胸!

面对众人殷切目光,燕长倾从容举例道:

在我心中,【万民农学院】应当成为汇聚天下最先进种植技术的殿堂,培育高产优质良种的摇篮,成为天下农人和学子向往的求学圣地!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我制定了详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名为【农学院的崛起】。首年目标是建成具备教学功能的学院主体建筑,去年通过琉璃拍卖筹集资金,这一目标已经实现。

第二年计划正在进行中,主要包括招收各地农学子和完善学院配套设施。第三年将重点教授各类农作物的种植习性和先进栽培技术。第四年着重培养学子种植土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能力。第五年则训练学子根据各县地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复合种植方案,让他们带着先进技术和良种回乡传授。

第二个五年计划将延续首轮培养模式,扩大农学子规模。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从优秀毕业生中选拔专职讲师。第四个五年计划在继续培养学子的同时,重点培养讲师开展专项作物研究。第五个五年计划将取得研究成果的讲师晋升为教授,并通过学子将最新技术推广到各地。

虽然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挑战,但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这些目标明确的五年规划,通过持续努力实现农学院的辉煌愿景。

“要让天下最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培育方法,以及最高产优质的良种,全都来自【万民农学院】,使【万民农学院】真正成为天下农家学子向往的求学圣地!”

“到那时,便是我【万民农学院】的鼎盛之时!”

燕长倾稍作停顿,给朱元璋、太子朱标以及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留出时间,消化他关于农学院的五年规划。

......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都陷入沉思。

【若按燕先生所言,暂且不论能否真正实现,但从万民农学院的创立到鼎盛,每一步都清晰明确。】

【只要按照这些五年规划推进,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必将迎来农学院的盛世!】

【若大明也想开创这样的盛世,是否也需要制定类似的五年规划?】

【但燕先生能预见百年后的农学院盛世,大明想要的盛世又该如何确定?】

【这些五年规划又该如何制定?】

......

思索良久仍无答案的朱元璋忍不住问道:

“咱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大明盛世才是咱想要的?”

“又该如何根据未来的盛世,制定出这些五年规划?”

开创盛世同样是朱元璋毕生的追求之一。

然而燕长倾却摇了摇头,并未给出具体答案:

“陛下心中的大明盛世是什么模样,我并不知晓。”

“不过此前在确定皇子政绩评分依据时,曾制定过一份涵盖民生、教育、赋税、田亩、人口、疆域等十大类别的表单。”

“每个类别根据完成度可评一至一百分。”

“若这十大类别在大明整体完成度超过六成,即便不是最理想的盛世,也足以超越秦汉唐宋的鼎盛时期!”

“比如教育一项,如今大明百姓的识字率约为六十分之一。”

“倘若能将识字率从六十分之一提升至六分之一,使大明六千万子民中有一千万人通晓文墨。”

“单论教化之功,大明便足以超越秦、汉、唐、宋历代盛世!”

燕长倾话音未落,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皆露出惊愕之色。

朱棡当即拍案而起:“荒谬!令千万黎民识文断字?此乃痴人说梦!”

自太祖立国以来,对读书人的优渥待遇可谓空前——徭役豁免、赋税减免、廪膳供给、学田赏赐,更有宾兴银、膏火银等十余项补贴。即便如此,二十余载寒暑也不过培养出百万读书人。若按此例教化千万民众,纵耗尽国库亦难以为继。

朱标亦蹙眉道:“燕先生此议恐难施行。纵使集举国之力,能使识字者增至二百万已属不易。”

朱棣接过话头:“北宋文教鼎盛时,识字百姓不过二三百万之数。若能达五百万,便堪称旷古烁今了。”

众皇子虽素来敬重燕长倾,此刻却纷纷质疑。朱樉叹道:“孔圣尚且有教无类,终其一生不过教化三千 ,成就七十二贤。千万之数,实非人力所能及。”

能够封圣的贤者,古往今来屈指可数,最多不过一掌之数!

单说那位以有教无类闻名于世的儒家至圣孔夫子。

纵使这位圣人穷尽毕生心血,也不过培育出三千门徒,其中堪当大贤者仅七十二人。

让千万黎民识文断字这等伟业,莫说孔圣未能达成,就连孟圣、颜圣、曾圣、子思圣这些先贤同样束手无策!

难道往圣先贤都完不成的功业,今 燕圣人就能轻易实现?

虽说众人并非圣贤,难以揣度圣人的智慧与能力。

但同属圣贤之列,彼此间的才学造诣理应相差无几——这本就是世人共识。

教化天下这个宏愿,自儒家创立以来,何曾有人真正实现?

为何这始终是儒门中人挂在嘴边的口号?

无非是因为力有不逮罢了!

正如古语所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正因其难以企及,才被奉为圭臬,激励后人砥砺前行。

然而今之儒者,早将这番抱负沦为空洞口号。

他们巴不得识字之人越少越好,如此方能牢牢把持知识的权柄。

倘若真有人能在当世完成教化千万百姓的壮举——

莫说其他,儒家五圣之位必当再添一席!

届时文庙祭祀,纵是开宗立派的孔圣,也要退居次席,为你这位新圣让出主位!

这般教化之功,比起燕长倾以土豆养活万民的伟业,亦不遑多让。

正因深知其中艰难,太子朱标与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才认定将大明识字率从六十分之一提升至六分之一纯属天方夜谭。

六分之一的识字率,当真不可为?

燕长倾负手而立,挑眉望向殿中诸位皇子。

朱标等人相视摇头——此等惊世骇俗之事,断无可能!

讲台上的目光缓缓移向朱雄英胸前,在那五颗金星上久久停留。

那五颗闪耀的星辰,象征着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壮举!

这是教育发展长河中,空前绝后的辉煌篇章!

唯有他魂牵梦萦的故土,才缔造过这般震撼世界的教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