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朱棣的麒麟逆子 > 第245章 思想破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草案虽已初具雏形,但朱高晟深知,任何经济与政治层面的变革,若无与之相适应的思想土壤与社会共识作为支撑,终究是沙上筑塔,难以持久。技术的革新、制度的建设,最终都需要人来执行,需要民众的理解与拥护。因此,在勾勒完经济宏图后,他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领域——教育与国民精神的塑造。

书房内,香炉袅袅,气氛却比探讨经济时更为凝重。朱高晟沉吟片刻,对于谦道:“廷益,五年计划乃筋骨血肉,然一国之气韵精神,方为灵魂所在。我大明欲行千古未有之变局,非仅赖刀兵之利、商贾之富,更需开启民智,凝聚民心,重塑国魂。”

于谦深以为然:“殿下所言极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然开启民智,非旦夕之功,亦需有正确之学说引导。如今朝野上下,仍以程朱理学为主流,其‘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之说,固然有修身养性、维系纲常之效,然于激发民力、鼓励实践、应对变局,似有力所不逮之处。”

他提出了一个分层次的国民教育体系构想:

1. 蒙学普及(六年制,七岁至十二岁):

· 目标: 扫除文盲,奠定基础学识,强健体魄,培育基本道德与爱国情感。

· 内容:

· 文识: 《千字文》、《百家姓》为基础,增加简易算学、地理常识(大明疆域、山川河流)、历史故事(以华夏先贤、英雄事迹为主)。

· 武备: 强制推行! 每日需有至少 半个时辰 的“功夫”或“体操”训练。并非要求人人成为武林高手,而是为了 强身健体,掌握基本自保能力,磨练意志! 内容包括站桩、基础拳脚、队列行走等。朱高晟强调:“一个孱弱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吾辈华夏子孙,当有赳赳武夫之体魄,文明精神之内涵!”

· 德行: 讲授孝悌、诚信、仁爱等传统美德,但更强调 “忠于国家” 的概念。

说到这里,朱高晟特别停顿,目光严肃地看向于谦:“廷益,此点尤为关键。我们要在蒙童心中深深烙印下一个观念:他们首先要忠诚的,是 脚下这片生养了无数华夏儿女的土地,是黄河长江两条母亲河所哺育出的、灿烂悠久的华夏文明,是这个名为‘大明’的国度共同体!”

他语气深沉而有力:“哪怕不忠于朱明皇室,也必须忠于这个国家,这片土地,这个独一无二的华夏文明! 我们要让他们知道,这片土地是多么的肥沃和伟大,我们的文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瑰宝!任何企图分裂、玷污、征服这片土地和文明的行为,都是每一个大明公民不共戴天的死敌!此乃 ‘国家认同’与‘民族魂魄’之根基!”

于谦闻言,浑身剧震!如同被一道闪电劈中天灵盖!

“忠于……国家?土地?文明?”他喃喃重复着,脸色变幻不定。这与他从小接受的“忠君爱国”,且“忠君”往往排在首位的观念,产生了剧烈的冲突!一个皇室子孙,一个最大的既得利益者,竟然主动提出,民众甚至可以“不忠于皇室”,但必须“忠于国家”?!

这需要何等的胸襟气魄?!何等超越自身阶级局限的远见卓识?!

他从未想过,一位王爷,思考问题的出发点,竟能完全站在整个民族、整个文明的高度!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爱民如子”,而是将自身与民族的命运彻底捆绑,甚至愿意为了民族的延续与强盛,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皇室的绝对神圣性!

巨大的思想冲击让于谦一时失语,他怔怔地看着朱高晟,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这位主君。那种为了宏大目标不惜一切的赤诚与纯粹,让他感到灵魂都在颤抖。

朱高晟没有催促,他知道这需要时间消化。他继续道:“在此基础之上,蒙学后期,可根据地方特色, 选择性 开设一些启蒙课程,如沿海地区可引入简单的 航海知识(辨识风向、星辰,了解海洋生物),内陆地区可介绍山川物产。目的是 激发兴趣,开阔眼界,培养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2. 中学与实学(三年制,十三岁至十五岁,择优录取):

· 目标: 分流培养,因材施教。一部分深造经义,准备科举;大部分则转向“实学”,掌握一技之长。

· 内容:

· 经义科: 深入学习四书五经,兼修史、律。

· 实学科: 开设 算学、格物(物理、化学基础)、农学、工坊技艺、商贸、测绘、医药 等实用学科。教材需重新编纂,注重实践与案例。

· 武备不辍: 功夫训练升级,可引入基础兵器使用、野外生存知识(朱高晟准备将贝爷那套简化推广)。

3. 高等学府与专科学堂:

· 目标: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 设想: 在京城或重要城市,设立 “大明皇家学院”,下设经义、格致(自然科学)、军事、政法、商贸等分院。各地根据产业特点,设立 航海学堂、匠作学堂、医官学堂 等。

朱高晟总结道:“通过这套教育体系,我们要培养出的,不是只知读死书的酸儒,而是 体魄强健、有国家民族认同、有基本文化素养、有探索精神、部分人还掌握实用技能的新一代大明公民! 他们将是帝国最坚实的根基,是开拓海洋、发展工商、保家卫国的中流砥柱!唯有如此,我华夏文明之脊梁才不会因朝代更迭而被打断,才能永远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与自信,屹立于世界之巅!”

于谦听着这宏伟的教育蓝图,感受着其中蕴含的强烈民族自信与开拓精神,之前因“忠于国家”论带来的震撼,渐渐化为一种更深沉的认同与激动。他明白了,殿下所要的,是一个从灵魂到肉体都焕然一新的强大民族,而不仅仅是朱家王朝的延绵。

在探讨教育普及问题时,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了女性地位。朱高晟根据后世的一些模糊印象,略带谨慎地提出:“廷益,关于女子受教育……虽则‘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说流毒不浅,然我以为,开启部分民智,于相夫教子、乃至辅助家业,亦非全无益处。或许可循序渐进,允许女子入蒙学,或兴办女学……”

他话未说完,于谦却露出了有些奇怪的表情,打断道:“殿下何出此言?‘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臣闻所未闻。我朝女子,虽多以相夫教子、操持内务为主,然从未有律法或圣贤明文禁止女子读书明理啊?”

“啊?”朱高晟一愣。

于谦继续道:“且不说前唐有女帝武则天,本朝开国,高皇帝马皇后便常参机要,贤德睿智,天下皆知。民间才女,如沈宜修、黄峨等,亦以诗文闻名。至于为将者,”于谦语气甚至带着一丝自豪,“殿下莫非忘了?我们永乐朝便有马蓬瀛宫司宫(明代着名女天文学家,昌黎人,精通历数、天文。朱棣登基后曾两次召其入宫,任尚宫司宫,是有明一代第一位获得品级俸禄的女官,也是中国历史上留名青史的五位女天文学家之一)还有陈瑞贞司彩(岭南增城人,洪武初年入宫为女官,擅长刺绣且通晓经典,曾任司彩一职管理皇家绵丝刺绣事务。永乐初年被再次召入宫并官复原职,宫廷女官多拜其为师)还有六局一司这些任职人员都是女官”

他看着朱高晟,认真说道:“殿下,我华夏自古便有妇好、花木兰等巾帼英雄,大唐女子地位尤高。至本朝,女子守节被彰表,然有才德、有勇力者,亦从不曾被埋没。只要有其才,能通过合理途径(如军功、荐举、特许),女子为何不能为官、为将?程朱理学虽重纲常,却也未曾明确贬低女子才智。殿下欲兴女学,乃是教化善政,然‘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说,实乃无稽之谈,臣不知殿下从何处听得?”

朱高晟听着于谦如数家珍般地列举本朝女中豪杰,整个人都懵了。

他猛地想起,似乎“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最早可能出现在明末,而且最初含义可能并非后世理解的那样绝对排斥女子才华,其广为流传并被极端化,好像……确实是 清朝干的好事!

那些满清背景的电视剧,为了塑造所谓的“封建礼教吃人”的刻板印象,把很多后期尤其是清朝才强化和扭曲的观念,一股脑地套在了所有古代王朝身上!

【靠!原来是我被满清那些垃圾电视剧给坑了!】朱高晟内心简直在咆哮,【原来我大汉民族,从大唐到大明,对女性的支持和思想上的解放就没有停止过!虽然整体仍是男权社会,但远没有到后来那种变态压抑的地步!反而是那个所谓的‘大清帝国’,为了维护其少数族裔的统治,才拼命压制一切活力,包括女性的力量,用各种扭曲的礼教来束缚国民,尤其是汉族女性!这才导致了近代的积弱!】

想通了这一点,朱高晟简直是哭笑不得,同时又感到一阵莫名的轻松和愤怒。轻松的是,在大明推行一些提高女性地位的政策,阻力可能远小于他的想象;愤怒的是,对那个扼杀了华夏文明活力的垃圾朝代,其厌恶感又加深了一层。

他干咳两声,掩饰住内心的尴尬与汹涌的思绪,对于谦道:“呃……或许是本王记混了,或是在某些偏狭笔记中看到谬论。廷益所言甚是!既如此,我大明女子教育,更应大力推进!蒙学当男女皆可入学(可考虑分班),鼓励兴办女学,教授文识、算学、女红、医药乃至部分格物知识。若有女子天赋异禀,愿习武从军、钻研技艺,朝廷亦当提供通道,量才录用!巾帼不让须眉,方显我大明海纳百川之气象!”

于谦虽然觉得殿下刚才的“误解”有些奇怪,但见其从善如流,且对女子教育如此支持,心中更是欣慰,拱手道:“殿下圣明!此乃开启另一半民智之善政,臣必竭力推行!”

一场关于教育与国民精神塑造的深谈,不仅初步确立了以“晟明心学”为引导、以全民教育和强身健体为基础、以强化国家民族认同为核心、并正视女性力量的新型教化体系,更意外地澄清了一个历史误区。

朱高晟看着奋笔疾书、完善细节的于谦,心中充满了期待。他仿佛看到,在未来,一个个身体强健、精神昂扬、心怀家国、勇于探索的大明公民,正从这些尚在纸面的规划中走出,他们将承载着华夏文明的魂魄与自信,走向海洋,走向世界,将大明的日月龙旗,插遍每一个未知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