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山河劫之青云志 > 第68章 诗画传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外部压力骤增,被迫转入深度潜伏的灰暗日子里,与瑶光公主慕容瑶之间,以诗词唱和、书画往来为名所维持的隐秘联络,成了苏逸沉重生活中唯一的一抹亮色,一丝难得的温暖与慰藉。

这并非计划中的一环,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支撑他内心不至于被仇恨与压力彻底吞噬的重要支柱。

第一次,是在一次由某位翰林学士举办的文会上。苏逸遵循着“积极露面、低调行事”的原则,参与其中。席间,众人以“秋荷”为题赋诗。苏逸心中装着近日的危机与压抑,落笔时不免带上了几分萧瑟与孤愤:

“残盖擎风立,寒塘抱影清。

霜锋藏玉骨,泥淖隐冰心。

莫叹芳华尽,且听冷雨音。

他年青帝至,再展碧云襟。”

诗成,众人皆赞其风骨嶙峋,意境高远,却未必能完全体会那字里行间蕴含的、于艰难环境中坚守本心、期待来日翻盘的坚韧与孤寂。

数日后,一位自称公主府侍从的人,悄然来到城南小院,恭敬地呈上了一个锦盒。盒中并非金银珠玉,而是一卷素笺,上面是慕容瑶清逸灵动的笔迹,依苏逸原韵和诗一首:

“亭亭浊水中,素魄本澄清。

雨打颜犹净,风吹叶自吟。

枯荣皆定数,根蒂守初心。

静待春波绿,莲舟一叶轻。”

诗句温柔而充满力量,既有对他处境的理解(“浊水中”、“雨打风吹”),更有对他品格的肯定(“素魄清”、“守初心”)和殷切的鼓励(“静待春波绿”)。尤其是最后一句“莲舟一叶轻”,仿佛在告诉他,她愿做那渡他过河的轻舟。

苏逸握着那薄薄的素笺,指尖微微颤抖。那一刻,他仿佛感觉到慕容瑶那双清澈睿智的眼睛,正穿透重重阻碍,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坚持。一种难以言喻的酸楚与暖流,交织着涌上心头。在这条布满荆棘的独行路上,竟然真的有人,能懂得他沉默之下的呐喊。

自此,两人之间便开启了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

有时,是苏逸画一幅墨竹,竹枝遒劲,傲雪凌霜,题上“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慕容瑶则会回赠一幅空谷幽兰,旁书“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

有时,是慕容瑶借赏玩前人字画之名,邀苏逸至某处公开的园林或寺院,借品评之机,寥寥数语,点拨朝中某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人事变动,或是提醒他近期需注意的风向。她从不直言,总是用典雅的隐喻和含蓄的提示,但苏逸总能心领神会。

这些诗词书画的往来,在不知情的外人看来,不过是才子公主与江南士子之间一段风雅佳话。但于苏逸而言,这却是冰冷复仇路上珍贵的薪火。慕容瑶的聪慧,让她总能精准地理解他诗画中隐藏的情绪与信息;她的理解与支持,则像一盏温灯,照亮了他心中因仇恨而难免阴郁的角落。

他依然时刻铭记着血海深仇,不敢有丝毫懈怠,更不敢真正将慕容瑶拖入这危险的漩涡。但在与她进行这种精神层面的交流时,他仿佛能暂时卸下“苏慕言”的面具,也稍稍放下“苏逸”的沉重过往,只是一个能与知己论道抒怀的寻常文人。

这一日,苏逸又收到慕容瑶遣人送来的一幅小画。画上是一只羽翼未丰、蛰伏于巢的雏鹰,眼神锐利,望向远方层云。旁边一行小字:“风雷蓄势,静待振羽时。”

苏逸凝视画作,久久不语。他知道,她在告诉他,她明白他正在积蓄力量,也相信他终有一飞冲天之时。他铺开宣纸,研墨挥毫,画了一株生于岩隙、迎风挺立的青松,题道:“根基磐石固,任尔八方风。”

他不能承诺什么,也无法倾诉更多,只能用这种方式,告诉她自己的坚持与感谢。

笔墨无声,却承载了千言万语。在这诡谲的京城,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局下,这一份超越风月、基于理解与共鸣的情谊,如同暗夜中的星光,虽微弱,却足以指引方向,温暖人心。它让苏逸在复仇的沉重枷锁下,得以喘息,也让他更加坚定——他不仅要复仇,更要扫清这世间污浊,方能不负这般清澈的理解与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