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看故事悟人生 > 第256章 清朝奕山的荒唐人生,卖国土比李鸿章还狠,却少有人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6章 清朝奕山的荒唐人生,卖国土比李鸿章还狠,却少有人骂

道光二十一年的广州城,珠江水面飘着怪东西——一排排木筏子上,倒扣着密密麻麻的马桶,青黑色的瓷釉在太阳下泛着冷光,筏子边插着几面破旗,风一吹,旗角裹着马桶味飘得老远。守城的清兵缩着脖子不敢喘气,几个老兵私下嘀咕:“这靖逆将军奕山,是真没辙了?拿马桶挡洋枪,这不胡闹嘛!”

没人能想到,就是这个用马桶“御敌”的荒唐将军,十年前还是在新疆浑河里斩叛军、垦良田的英雄;更没人知道,几十年后,他会偷偷把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割给俄国,比李鸿章签《马关条约》丢的地还多。可直到今天,提起清朝卖国贼,人们先想到的是李鸿章、慈禧,却没几个人记得爱新觉罗·奕山——这个藏在皇室光环下,把“叛国”当家常便饭的家伙。

要讲奕山的故事,得从紫禁城的角落说起。他是皇族旁支,爹叫绵备,连个爵位都没有,在宗室里算“破落户”。奕山长到三十一岁,才混上个“三等侍卫”的差事——这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搁在清朝的侍卫制度里,就是二百七十人里的一个,每天站在宫墙根换班,皇帝的銮驾从面前过,他连抬头多看一眼都不敢。

那时候的奕山,瘦高个,穿一身洗得发白的侍卫服,说话轻声细语,谁都不把他当回事。宗室宴会上,那些有爵位的子弟围着王爷说笑,他只能躲在柱子后头,捡别人剩下的点心吃。有人跟他打趣:“奕山,你这皇族身份,咋混得比旗人子弟还不如?”他只会搓着手笑,眼底却藏着点不甘——谁不想出人头地?可皇室等级像道墙,他这种没背景的,连墙根都摸不着。

没人知道,这道墙会在道光十八年被他自己撞开。那年新疆出事了,张格尔带着十万叛军造反,一路打到喀什噶尔,清军才两万多人,粮草快断了,主帅长龄急得满嘴燎泡,跟副将杨遇春吵得面红耳赤:“再打下去,兵都得饿死!撤!”杨遇春把腰刀往桌上一拍:“撤了新疆就没了!拼也得拼!”

就在两人吵得不可开交时,时任伊犁参赞大臣的奕山站了出来。那时候他才四十出头,刚从侍卫堆里爬出来没几年,却敢当着俩老将的面说:“我带一队人,从浑河绕过去,直插喀什噶尔城根!”

没人信他能成——浑河冬天结着薄冰,岸边全是叛军的岗哨,硬闯就是送死。可奕山真就干了。他挑了两百个会水的兵,夜里揣着干粮,踩着碎冰往河里跳,冰水没到腰,冻得骨头缝都疼,他却咬着牙没吭一声。快到城下时,叛军岗哨发现了他们,箭像下雨似的射过来,奕山挥着刀挡,胳膊上挨了一箭,血顺着袖子往下淌,他还是往前冲:“杀进去!”

就这么硬闯,他还真把叛军的后营搅乱了。杨遇春一看机会来了,带着大军从正面冲,里应外合,没几天就把张格尔的叛军打散了,还生擒了张格尔本人。消息传到北京,道光帝拍着龙椅笑:“没想到奕山这小子,还有这本事!”

平叛之后,奕山没闲着。他看着新疆大片荒地,心里琢磨:“兵要吃饭,百姓也要吃饭,光靠朝廷运粮不是长久之计。”他带着人跑遍了伊犁河谷,哪里能引水,哪里能开荒,都记在本子上。开春后,他组织士兵和百姓垦荒,一锄头一锄头地挖,硬是开出了数十万亩良田。那年秋天,新疆的麦子堆成了山,不仅够军队吃,还能接济百姓。道光帝更高兴了,直接封他为伊犁将军,让他掌新疆军事大权——从三等侍卫到封疆大吏,奕山用了十年,靠的不是背景,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

那时候的奕山,走到新疆街上,百姓会围着他递奶茶,士兵见了他会敬礼,他自己也觉得扬眉吐气。夜里在将军府看书,翻到《孙子兵法》里“兵者,国之大事”,他还会感慨:“我奕山,总算没给爱新觉罗氏丢脸。”

可谁能想到,这份“不丢脸”,在鸦片战争里碎得稀烂。

道光二十年,英军打来了,广州城告急。道光帝想起了新疆立功的奕山,下旨封他为“靖逆将军”,让他带着兵去守广州——皇帝觉得,能在新疆打胜仗的人,对付洋鬼子肯定没问题。可奕山接到圣旨时,心里却犯了怵:他打过硬仗,可从没见过洋人的坚船利炮,更不知道怎么对付那些冒着黑烟的军舰。

可皇命难违,他还是带着兵去了广州。一到任,他就犯了第一个错:不听劝。当地官员跟他说:“洋鬼子的炮厉害,得先加固炮台,多备些弹药。”他却摆着手说:“怕什么?我在新疆打叛军,比这凶的都见过!”他不仅不备战,还整天在将军府里喝酒,听手下人瞎出主意。

有个江湖术士跟他说:“洋鬼子是‘夷人’,怕脏东西,只要在木筏上摆上马桶,再撒点狗血,就能破他们的炮。”奕山居然信了!他立刻让人找了几百个马桶,倒扣在木筏上,还让士兵往上面撒狗血,然后把木筏推到珠江里,指望这些马桶能挡住英军的军舰。

英军看到这场景,都乐了。军舰上的军官拿着望远镜笑:“中国人这是在搞什么?巫术吗?”笑完之后,几炮打过去,木筏碎的碎,沉的沉,马桶漂得满江面都是,那股味飘得老远,清军自己先乱了阵脚。

这还不算完。英军趁机攻城,广州城外的炮台一个接一个丢,士兵死的死,逃的逃。奕山站在城楼上,看着远处冒黑烟的军舰,腿都软了。他想起了新疆的胜仗,可现在连拔刀的勇气都没有——他怕了,怕打输了被朝廷治罪,怕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官位没了。

这时候,副将杨芳(不是新疆的杨遇春)站出来跟他说:“将军,咱们跟洋鬼子拼了!就算死,也不能丢了广州城!”奕山却摇着头说:“拼什么?再拼下去,咱们都得死!”他没跟朝廷打招呼,偷偷派人和英军谈判,还签下了《广州和约》——答应给英军六百万两“赎城费”,还让清军撤出广州城。

消息传到北京,道光帝气得把茶杯都摔了:“朕让他去靖逆,他倒好,跟洋人求和!”可那时候朝廷已经没力气再派兵了,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奕山呢?他怕朝廷治罪,居然在奏折里撒谎,说自己“打了胜仗,洋人自愿撤军”,把求和说成了“安抚”。道光帝虽然知道是假的,可也没辙,只能把他革了职,发配到伊犁——算是从轻发落了。

要是奕山这时候能反省,或许还能留个好名声。可他偏不,在伊犁待了几年,又靠着宗室身份混了个官职,还被派去了东北,负责和俄国谈判边界问题。这一去,他彻底成了卖国贼。

咸丰八年,俄国趁着清朝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正闹得凶),派使者找到奕山,说要“重新划定中俄边界”。俄国人态度强硬,拿出地图,指着黑龙江以北的土地说:“这块地,以后归俄国。”奕山一开始还想争辩,可俄国人拿出了军舰,说:“你要是不签,我们就打过去,像英国人打广州一样。”

这句话戳中了奕山的软肋——他又怕了。他想起了广州的惨败,想起了被发配的日子,他不敢再赌。于是,他又一次没跟朝廷打招呼,偷偷签下了《瑷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近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全割给了俄国。

近百万平方公里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十个江苏省那么大!这么大的国土,就被奕山一句话卖了。他在条约上签字的时候,手都没抖——他心里想的不是国家,不是百姓,是自己的官位,是自己的性命。他觉得,只要签了字,俄国人就不会打过来,自己就能保住官位,至于丢了多少地,跟他没关系。

后来,《中俄北京条约》又把乌苏里江以东的土地割给了俄国,奕山还是参与者——他就像俄国的“帮凶”,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利益,什么国家主权、民族尊严,都能抛在脑后。

可奇怪的是,这么一个卖了近百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卖国贼,却没多少人骂他。不像李鸿章,签了《马关条约》被人骂了一百多年,奕山的名字,连历史课本里都没几行字。为什么?

一是因为他的皇室身份。他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清朝廷就算知道他犯了错,也不会过分指责,甚至会刻意淡化他的罪行——总不能让皇室子弟背“卖国贼”的黑锅,丢的是整个皇族的脸。

二是因为他的“运气”。他割地的时候,清朝正忙着对付太平天国,没多少人关注东北的边界问题;后来又有李鸿章、慈禧等人的“大动作”(签《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把人们的注意力都吸引走了,奕山就藏在了这些人的影子里,成了“隐秘的卖国贼”。

三是因为他早年的战功。很多人记得他在新疆的英勇,觉得他只是“一时糊涂”,不是故意卖国。可实际上,他的两次妥协(广州求和、割让东北土地),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跟“糊涂”没关系——他就是自私,就是怯懦,就是把个人得失看得比国家利益重。

奕山活到了光绪元年,死的时候七十多岁,算是善终。他死的时候,可能还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他保住了自己的官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至于那些被割走的土地,那些因为他的妥协而受苦的百姓,他根本不在乎。

可历史不会真的忘记。黑龙江以北的土地上,曾经有中国人种地、捕鱼,曾经有清军驻守;那些土地上的森林、矿产,本该是中国的财富。可因为奕山的怯懦和自私,这些都成了俄国的。直到今天,我们翻开地图,看到黑龙江以北的空白,都能想起这个曾经的“沙场猛将”,后来的“割地奸贼”。

奕山的故事,比李鸿章的更让人警醒。李鸿章签条约,多少还有点“无可奈何”(朝廷弱,打不过),可奕山不一样,他是主动妥协,主动割地,为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他告诉我们,一个人就算有过功劳,就算出身显赫,一旦丢了爱国心,一旦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之上,就会变成人人唾弃的卖国贼——不管他的名字有没有被人记住,他的罪行,永远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现在再提起奕山,或许还有人不知道他是谁。但只要我们记得,曾经有一个清朝官员,把近百万平方公里国土拱手让人,记得爱国不是口号,是不能丢的底线,那奕山的故事,就没白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