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成朱标,硬气朱标 > 第145章 星火燎原,远帆破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5章 星火燎原,远帆破浪

《考成法》的推行与社学深耕的举措,如同给帝国庞大的官僚体系与基层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朱标的目光从未局限于既有疆域的内部治理,他心中那幅关于海洋与未来的宏图,正随着格物院技术的突破与海疆的初步稳定,逐渐化为切实的行动。

新学初显,才俊建功:

新科状元陈守拙,并未如惯例直入翰林院清贵之地,而是被朱标特简,外放至海事最前沿的泉州市舶提举司,担任副提举。此令一出,朝野微有议论,认为这是“大材小用”。然而陈守拙却欣然赴任,他凭借殿试策论中展现出的务实与远见,到任后迅速厘清积弊,优化贸易流程,严厉打击走私,并与靖海水师紧密配合,保障商路。不到半年,泉州港的关税收入及秩序井然程度便跃居三港之首,其才干得以在实务中淬炼,也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质疑。

与此同时,明算科出身的几位佼佼者,被派往黄河、淮河水患频发之地,协助地方官运用新式测量法勘察水情、规划堤坝;明工科的翘楚则进入了格物院或工部下属的营造司,将所学用于实际。这些新晋人才如同新鲜血液,带着“实学”的理念与方法,开始在帝国的肌体中发挥作用,悄然改变着旧有的行政生态。

海船初成,龙首探洋:

沿海最大的船厂内,号子震天,工匠云集。在格物院学者与资深船匠的共同努力下,融合了传统福船稳定性与部分西洋船型速度优势,并预留火炮位的第一艘“宝船”原型舰终于下水。此船较现有舰船体型更为庞大,结构更为坚固,多桅多帆设计使其能更好地利用风力。朱标亲自为其赐名“探海”,并下令靖海水师以此为基础,开始组建首支远洋探索船队——“龙首舰队”。

舰队指挥由一位经验丰富、且对航海充满热情的水师将领担任,成员则从水师中精选通晓水性、胆大心细者,并配备了格物院研制的改良罗盘、牵星板、更精确的海图以及少量精通天文测算的学者。他们的首次任务,并非贸易或作战,而是遵循朱标“由近及远,绘测海路,沟通诸番”的旨意,向南探索,重新打通并详细记录通往南洋旧港、满剌加(马六甲)等地的航线,并与当地建立初步的官方联系。

边州剧变,新策验效:

而在遥远的北方,新设立的“朔方城”已初具规模。坚固的城墙内,不仅有驻守的军士,更有从山西、河北等地迁移而来的数千户百姓。官府分发农具、种子,引水开渠,昔日的草原边缘,出现了片片新垦的农田。互市之地,汉商与内附的蒙古部族交易着茶叶、布匹与牲畜皮货,虽言语不通,却在以物易物的简单规则下各取所需。尽管环境艰苦,时有小摩擦,但“移民实边”与“羁縻互市”的政策,正以一种缓慢而坚定的方式,改变着这片土地的面貌,使其从单纯的军事前沿,逐渐转变为具有生机的边疆社会。一份来自朔方城的奏报详细记述了屯田收获、互市税额以及蒙汉百姓逐渐适应的过程,成为了朱标北疆新策初见成效的鲜活例证,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暗影蛰伏,砥柱中流:

改革并非一片坦途。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触动固有的格局。南方某些依靠旧有海禁政策牟利的豪族,对市舶司的规范管理暗中不满,利用其地方势力,或散布流言,或暗中阻挠,甚至与零星海盗勾结,制造事端,企图迫使朝廷走回头路。朝中,部分清流官员虽不敢公然反对朱标的决策,却对陈守拙等“幸进”之臣的快速升迁、格物院获得的巨额拨款以及“龙首舰队”的“靡费”颇有微词,奏章中常含沙射影。

对此,朱标心知肚明。他一方面利用厂卫加强侦缉,对沿海豪族的不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景清在其授意下,雷厉风行地查处了几起勾结海盗、走私违禁的大案,人头落地,以儆效尤;另一方面,则在朝会上公开褒奖陈守拙、朔方守臣等人的政绩,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回击空谈。他深知,自己是这一切变革的擎天之柱,绝不能有丝毫动摇与退缩。

星火已燃,前路浩荡:

帝国的内部,新学的星火正在官僚体系中点燃新的气象;广袤的边疆,实边的篝火已然亮起;而无尽的海洋之上,“探海”号的帆影,正承载着这个古老国度走向更广阔世界的梦想,破开万顷碧波,驶向未知的远方。

朱标立于重新扩建的皇家格物院观星台上,台上新安置了数架由格物院监造的大型青铜天文仪器。他仰望着璀璨的星河,又俯瞰着脚下灯火阑珊、生机勃勃的金陵城。内政、文教、军事、科技、海洋……他亲手推动的变革,已在多个维度上深深植根,并开始相互促进,形成一股奔向盛世的强大合力。

挑战依然存在,暗流从未止息。但他坚信,只要方向正确,步伐坚定,凭借这燎原的星火与破浪的远帆,一个远超汉唐的煌煌盛世,必将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成为现实。帝国的巨舰,正乘着时代的风潮,航向不可限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