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玄幻魔法 > 江山策之妖孽成双 > 第193章 细心调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楚千凝素来知道凤君撷惯会隐忍蛰伏,可如今与他站在对立面她方才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

他闷声不响的就要将自己的婚事定下了,只要来日禀明了景佑帝便可举行大婚仪式。

若他要娶的人是什么身份显赫的世家小姐,保不齐景佑帝还会阻拦一番,但覃凝素只是翰林院侍读家的一个小姐。

虽是占着一个“嫡女”的名头,却过得连庶女都不如。

覃夫人为人凶悍跋扈,这是建安城中人尽皆知的事情。

是以凤君撷要娶覃凝素为妻,景佑帝高兴还来不及呢,又谈何阻止!

“知道了……你先下去吧……”楚千凝轻轻挥手,眉宇间满是倦怠之色。

“奴婢告退。”

冷画悄然退下后,房中一时安静了下来。

黎阡陌手中拿着一本兵书,他状似看得认真,可实际上,思绪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

凝儿如此不想覃凝素嫁给凤君撷,倒叫他想起一事。

她曾对他说,楚家灭门之事皆是凤君撷和容敬一手策划的,她说的言之凿凿,他也从未有过怀疑,只是他偶尔会觉得奇怪,总觉得凝儿很了解凤君撷那个人……

每每心头闪过那个名字,他觉得心里像是有什么答案呼之欲出,却眨眼即逝,快的令人难以捕捉。

捏着书页的指尖微微用力,便见书角那里破碎成屑,飘飘扬扬的落到了地上。

“黎阡陌……”楚千凝扬声唤了唤他。

“嗯?”

恍然回过神来,他抬眸望向她,笑容一如往昔般清润,“凝儿唤为夫何事?”

“你方才在想什么?”眼神那么可怕的样子。

闻言,他指了指膝上的书,“在想这兵书上讲的话,觉得很有道理。”

“是吗……”她怎么觉得他刚刚在走神呢?

“书中言道,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胜也。凝儿可知是何意?”

“敌人无可乘之机,不能被战胜,且防守以待之;敌人有可乘之机,能够被战胜,则出奇攻而取之。防守是因为一方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超过对方。善于防守的,隐藏自己的兵力如同在深不可测的地下;善于进攻的部队则像从天而降,敌不及防。这样,才能保自己而获得胜。”说完,楚千凝不确定的看向他,“我说的可对?”

黎阡陌听她此言,不觉笑道,“我从前便说,凝儿若为男子,必成我之劲敌。”

事实上,方才楚千凝在回答他这个问题的时候,黎阡陌越听眼神便越亮,眸中皆是称赞之色。

被他说的有些不好意思,楚千凝挑了挑眉,“你竟当真在看书,我还以为你是做做样子呢……”

“为夫尚有些拙见,凝儿可愿一听?”

“愿闻其详。”

“我以为,所谓九地,意指民间,九天者,乃朝政军权。故善守者,应把自己军事力量藏于民间,而善攻者,把才智用在调兵遣将上。藏,是藏实力的物质与力量,对方不清楚你的底牌,便攻无所攻。动,是动人心、动军心,让对方军心涣散,畏首畏尾,人心不齐,如此,便可不战而胜。”

“若你所言都是拙见,那我方才说的岂非要让人笑掉大牙了?”楚千凝看了看他手里的书,不禁感叹,“这书倒是有些意思,是哪位贤才留下的?”

“北周丞相,顾沉渊。”

“他?!”楚千凝微惊,“他着的兵书怎么会在你手上?”

故作高深的笑了笑,黎阡陌卖了个关子并未言明,“山人自有妙计。”

“……该不会是让鹰袂偷来的吧?”他连别人家的字帖都能偷,怕是没什么他做不出来的事了。

“如此小人行径,为夫自然不会做。”某人义正言辞道。

鹰袂:“……”

所以,他是小人是吗?

摊上这么个主子,他也是有苦难言。

“凝儿方才唤为夫有何事?”合上书,黎阡陌走到楚千凝身边坐下。

“凤君撷和凝素的事,你怎么看?”

“若无凝儿的关系,自然便当个热闹瞧瞧,毕竟事不关己,为夫从来都是不上心的。”但是,如今却不一样了。

“我明日想去覃府一趟……”即便凝素落水之事是凤君撷设下的计策,可她染了风寒却是真的。

抚着她发丝的手微顿,在她还未觉察的时候他便继续着手上的动作,语气自然平静,“应该的,不过要早去早回。”

“嗯。”见他答应的如此爽快,楚千凝还觉得有些诧异。

明明今日去大皇子府的时候他还“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样子,怎么这会儿这么好说话了?

一看她的神色黎阡陌便知道她在想什么,不过他这次并未趁机逗她,反而一脸正色的对她说,“明日去覃府,凝儿想好要怎么面对覃凝素了吗?”

“怎么面对?!”

“倘或她在你面前提起凤君撷,你要如何应对?是笑着恭贺她?还是语重心长的劝她远离他?”依着楚千凝对覃凝素的描述,黎阡陌可以断定那是一个毫无城府的女子。

她们二人关系又亲近些,如今自己得了好归宿,覃凝素必然会想和凝儿分享,而凝儿的态度,则是决定她和凤君撷之间这场博弈胜负的关键。

“我……”

“凝儿,你可知你较之凤君撷最致命的一个弱点是什么吗?”

眸光微暗,楚千凝沉声道,“我有软肋,但他没有。”

像是凝素这次的事情,她容易关心则乱,她自己很清楚。

只要拿捏住了她在意的人,她自然会投鼠忌器。

城中各府不受宠的女子何其多,凤君撷独独挑中了凝素,这其中必然有向她宣战的意味。

自己将容府折腾至这般境地,以至于他的夺嫡之争还未正式开始便被人“暗算”了几次,他如今必是要回敬一二。

把玩着楚千凝的手,黎阡陌的视线落到她腕上的镯子上,开口的声音依旧带着些许笑意,“凝儿说的也对,却也不对。”

“何意?”

“凤君撷他有软肋,而且是致命的软肋。”

“是什么?”

淡色的唇微微勾起,黎阡陌慢悠悠的丢出了两个字,“皇位。”

他如今所求的,便是他的弱点。

倘或明日景佑帝突降册立储君的圣旨,凤君撷必会方寸大乱!

拨弄她腕上的镯子转了两圈儿,黎阡陌又接着说,“你重情,这是你的弱点,他无情,这是他的优势,但这些都不绝对,你要懂得如何利用对方的优势反过来对付他,再善用自己的弱点来迷惑对方,如此才能胜,明白吗?”

愣愣的看着身边之人,楚千凝好一会儿都说不出话来。

他这是在给她出谋划策吗?

见她眸光闪闪烁烁的望着自己,黎阡陌忽然伸手捏住了她的鼻尖,“瞧什么呢?”

“你与我说这些,是否已经连结果都猜到了?”

“为夫是人,又不是神仙,哪里能未卜先知呢……”他宠溺的笑道。

“可你不是向来走一步思百步的吗?”

“即便如此,也不可大意轻敌,须知骄兵必败。”他正色道,难得摆出了一副为人夫君该有的模样,“凝儿,你要对付凤君撷,却不可只将眼光盯在他一人身上,你要观的,是朝局、是关系、是细节……”

总之一切与他有关的事情,都要留心留意。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听黎阡陌同自己说了许多,楚千凝心中对他的钦慕多了不是一点半点。

有他在,她今后是不是都可以横着走了?

“幸好……”她忽然轻叹。

“凝儿在庆幸什么?”

“庆幸自己上了你这艘‘贼船’,否则我定会被你算计的连渣儿都不剩。”

闻言,黎阡陌不禁轻笑出声,“为夫怎么舍得……”

他便是要算计她,也不过是为了将她困在身边罢了。

*

因着白日里楚千凝特意让车夫在城中转了一圈儿,是以她仗着公主身份胡搅蛮缠擅闯大皇子府的事儿很快就在建安城中流传开来。

人人均在指责她此举不合礼数,甚至有不敬陛下的嫌疑。

晚膳时分,楚千凝听着冷画从外面学回来的那些话,她的脸上未见丝毫愤怒,反而噙着一抹笑。

冷画被她笑的直起鸡皮疙瘩,心道她家小姐简直和变态前主子越来越像了……

“你去吧,由得他们高兴,乐意怎么说怎么说,无须理会。”

“……是。”

起身走到书案后面,楚千凝提笔写下了一段话。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今闻护匡公主不敬陛下,擅闯皇子府……

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篇,楚千凝方才搁下了笔,轻轻吹了吹上面的墨迹,柔声唤道,“鸣悠。”

“属下在。”

“我听闻您能临摹数百家的字迹,不知当朝左都御史孟绍悭的字迹你可仿得?”

“足可以假乱真。”

一听这话,楚千凝的眸光豁然一亮。

鸣悠不似鹰袂那般张扬,他素日闷声不响的,如今既能夸下海口,足可见他的自信。

“你将我方才写的这个抄一份出来。”

说着,她将手中的写满字的纸递给了鸣悠,鸣悠双手接过匆匆扫了一眼,露在黑巾外面的眉头微微蹙起,“世子妃……这‘国’字……”

她是一时大意写错了吗?

怎么是个“匡”?

朝他笑了笑,楚千凝高深莫测的对他说,“不是‘国’,就是‘匡’,你照着写便是。”

“……属下遵命。”

鸣悠接过笔欲写,却被楚千凝拦住,“用这些。”

她另外递给了他一支笔,甚至连墨也是新的。

这是她让鹰袂从孟府偷出来的,为的便是无懈可击,待会儿用完,她还会让鹰袂原封不动的送回去,力求无处查证。

嗅着那股墨香,鸣悠微怔。

这是“松墨”……

“世子妃……以此墨抄录,若遇水恐会晕墨……”

“是吗……”楚千凝忽而笑了,“无妨。”

越写下去,鸣悠心里越是觉得奇怪。

世子妃让他写的,可是参奏她自己的奏章……

如今城中本就流言纷纷,她再借御史之口给自己参上一本,那陛下若向她问罪可怎么办?

不过瞧着自家主子安然的在旁边看着书,一副不打算理会的样子,鸣悠也就不再多言,专心致志的将楚千凝写的内容抄录下来。

一字一句,皆与孟绍悭的字迹别无二致。

楚千凝注目看着,眸中渐渐溢满了笑意。

其实让鸣悠写这个,不过是以防万一,并不能确定一定用得上。

------题外话------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胜也。——《孙子兵法》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