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工艺强国 > 第250章 普遍困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话音刚落,第二位提问者举手示意,“方厂长,非常荣幸聆听你的演讲。作为业内一家中小型制药企业,我们面临产品单一,工艺落后的困境,你的演讲令我大开眼界,耳目一新。我想请教的是,像我们这样的制药企业,是否有利用生物技术改善企业状况的可能?”

这位提问者面临企业经营的困难,听了方翰民的演讲,以为找到了克服困难的方法,方翰民的回答却没有那么乐观,“制药行业的国内现状是点多面广,几乎每个地区都有一两家制药厂,但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并不多,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企业都是小规模经营,跟这位先生所在的企业类似,都面临产品老化,工艺技术落后的困境。但是,想利用生物技术改变企业现状,就有点病急乱投医了。”

方翰民顿了顿,继续说道:“虽然生物技术跟传统制药工艺相比具有多方面优势,但这项技术并不适合每个产品和每家制药企业,就像我在两年前的主题演讲中指出的那样,全合成法在制药行业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不过需要对工艺技术进行现代化改造,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也许对这样的回答并不满意,第二位提问者追问他们企业该如何摆脱面临的困境。具体到某一家企业和某一种产品,说起来就话长了,而且不适合在这种场合探讨这类问题,主持人建议提问者会后找方翰民私下交流,免得占用大家的时间。

没等主持人发话,第三位提问者主动走到麦克风前,“互动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咱们得抓紧时间。在制药科技杂志上曾拜读过方厂长的论文,久闻大名,今日得见,尤其听了上午的主题演讲,方厂长果然视野开阔,见解独到,令人钦佩。我赞同方厂长的观点,生物技术在制药领域具有独特优势,但就像你刚才所说,这项技术并不适用于每种药品的制造,请问方厂长,你认为在未来数年内,生物技术适用于哪些种类的药物?”

会务报到资料的信息显示,这位提问者是一所着名高校的生物系副教授,正致力于将生物技术跟医药科技相结合,但除了国内现有的半合成青霉素技术,找不到其他切入点,他的相关研究课题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听了方翰民上午的主题演讲,让他有一种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

对于这位沈教授的问题,方翰民首先列举了国内已有的半合成青霉素技术,他认为这就是生物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实际应用。至于沈教授关注的重点,穿越者列举了九零年代中期以后,大量用于临床的多种抗生素药物和头孢菌素药物,这些药品主要用于消炎、杀菌和抗病毒,跟同类用途的传统药物相比,其制备工艺更加先进环保,药品疗效显着提高,毒副作用却大幅度降低。

对于方翰民提到的几种抗生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名称,不仅在座的听众一头雾水,就连沈教授也是一无所知,他怀疑方翰民随意杜撰了这些名称。

但是,沈教授也曾于八十年代中后期到匹兹堡大学短暂进修了一年,在那期间,听到该校生物系一位诺奖获得者在学术报告中谈论过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沈教授还在国外的基础科学刊物上看到过抗生素和头孢类药物的研究论文,虽然不记得有方翰民说的那些药物名称,但他认为方翰民的演讲有理有据,很有前瞻性。

接下来的三位提问者,分别就国内生物制药的重点突破方向、国内发展生物制药的注意事项和生物制药技术对整个医药行业的影响等问题,跟方翰民进行了互动。

方翰民认为,在几个特定领域,生物制药科技取代传统制药工艺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但这并不意味生物技术可以完全取代传统合成工艺,比如诸多小分子药物,就必须用传统工艺进行合成,而小分子药物在品类上占了医药产品的绝大多数。

生物技术的兴起,只是丰富了制药科技的工艺手段,为新型医药产品的开发与生产提供全新的技术保障,并非取代合成工艺。在未来若干年内,医药行业应该呈现出生物技术与现代合成工艺比翼齐飞的局面。

由于生物技术在国内制药行业的应用尚未真正起步,方翰民认为,如果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还是应该遵循从易到难的一般规律,他建议同行从工艺相对简单的抗生素做起,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做工艺复杂的产品。

另外,生物制药项目投资规模大,技术要求高,设备复杂,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经济实力,方翰民不建议一般企业涉足这一领域。

最后,方翰民告诫同行,要客观看待生物技术的优缺点,不要以为这项新型制药技术完美无缺,实际上,任何生物制药项目都会产生三废污染,只不过以不同形式出现,所以,在开发生物制药项目时,要重视环境保护,同步开发污染治理方法。

眼看预定的时间就要到了,很多听众却意犹未尽,台下还有好几个人举手提问,但两个小时的互动时间过得太快,会议主持人只好遗憾地拒绝,“各位,时间已到,咱们的互动只能到此结束。方厂长累了一天,他该休息了,有什么问题,会后可以跟方厂长单独交流,现在散会。”

回到宾馆,离晚饭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方翰民刚想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却听见有人敲门,他以为是赵春明等人,随便应了一声,“请进!”

推门进来的并不是三位同事,而是下午在互动过程中第二位提问的参会代表,这位面相厚憨的中年人,进门后站在那里显得局促不安,“方厂长,打扰你休息了,不好意思啊。”

方翰民也站起身来,“不打扰,我没休息。请问你有什么事?”

中年人再次自我介绍后,十分无奈地说:“企业陷入困境,实在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次幸好遇见你,尽管下午在会上跟你有过交流,但我还想就一些问题向你请教,不知方厂长能不能再给我个机会?”

“哦,金厂长,请坐下说话,”房间里的小圆桌两边面对面摆着两把椅子,方翰民示意老金坐下,并倒了一杯水放在他面前,“说说你们单位遇到的具体困难吧。”

其实,产品老化过时,生产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等困难,是国内中小型制药企业遇到的普遍困难,只不过程度有所不同,有些尚能维持,有些举步维艰,老金所在的企业属于后者,本来产品就面临被淘汰的局面,前段时间当地环保部门的一纸限期整改令,彻底把他们逼入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