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落在眼前这台充满了硬科幻和机械工业美学的设备上,老人好奇的打量了许久,才开口道。
“它真的能将航天飞船的速度推进到光速的十分之一吗”
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
这是今天下蜀航天基地聚集了众多高层领导与航天科技领域高级工程师的核心原因。
一台能够将飞船速度推进到十分之一光速的引擎,理论上来说它已经足够支持人类文明跨越恒星系了。
比如距离地球4光年的比邻星系,用四五十年的时间将一艘飞船送过去,对于目前的人类文明来说,并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而且,就算是不说移民。
光是发射一艘携带着科研设备的无人探测飞船前往比邻星系进行环境探索,也是极具价值和诱惑力的。
毕竟,无论是外星系的环境,是否具备可供人类移民的行星,乃至是否有地外生命等等全都是极具价值的信息。
用四十年的时间将飞船送过去,然后再用四年的时间来接收各种信息,目前而言,这是他们全面了解另一个恒星系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听到老人的问题,徐川微笑着开口道:“理论上来说是的,如果拥有足够的工质,或者是足够长的时间,它的确拥有将一艘航天飞船的速度提升到十分之一光速的高度。”
闻言,老人若有所思的看了过来,开口询问道:“那实际上呢”
和眼前这位年轻的学者打交道这么久了,他也知道徐川常说常用的那些话语中的意思和潜台词。
理论和实际应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
虽然说他并不怀疑未来他们能否顺利的将眼前的脉冲式电磁推进器应用到航天飞机上,但这中间肯定还会有不小的差距。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目前来说我们还没有将其装载到航天飞机上进行实测,不过按照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之前的实验测试数据,如果按照一架常规二代航天飞机的各项指标数据来进行模拟计算的话.”
“在确保拥有足够刹车能力,以及控制卸载物资航天员为标准数据的基础上,它最高能将一架常规二代航天飞机推进到光速的三十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一万公里每秒左右。”
听到这个数据,现场的所有人几乎全都被震惊到了!
尤其是以陈波鸣、李国平这些航天领域的院士专家和工程师们,更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毕竟相对比相比其他人而言,他们更清楚一万公里每秒这个速度到底有多么的恐怖,也到底有多么困难才能做到。
其他的不说,就以目前仍然在航天领域中发挥了极大作用的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
它是华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其强大的推力可以将非常重的探测器加速到足以逃离地球引力的第二宇宙速度。
其最引人瞩目的纪录是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时创造的,当时火箭飞出了超过第二宇宙速度的12千米每秒的超高速度,成功的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从地球送入地火转移轨道。
如果将12千米每秒的超高速速度转化成更通用一点的速度秒速单位,它则高达32.91马赫。
但这个在常人眼里已经是难以想象的速度,如果转化成光速是多少呢
0.0000374!
是的,它只有光速的十万分之3.74!
和光速的三十分之一相差了足足891倍!
近千倍的差距,足足三个量级的提升,对于现场航天领域的众多院士专家和工程师来说,他们几乎想不到这台引擎到底是通过什么技术做到的。
目瞪口呆地盯着眼前这台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看了很久很久,来自航天科技集团那边的陈波鸣院士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
“十分之一光速.你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它的原理又是什么!”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问进了现场大部分人的心坎里。
当的陈波鸣院士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现场所有航天领域的院士专家和工程师全都将眼巴巴的目光投递了过来,看向了徐川。
面对众人渴求答案的视线,徐川微微一笑,轻松的说道。
“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顾名思义,它的核心机理便是等离子体中磁断裂重联机制。”
“其反应是由具有相反分量的磁力线相互靠近引起的。它能够将磁能快速转换为物质的热能、动能和高能粒子的非热能。通过微调磁场进行节流的同时,喷射出等离子体团,形成远比常规等离子体喷射更高的推力。”
听完徐川的解释,陈波鸣院士愣愣的看着徐川,开口问道:“太阳爆发现象、日冕加热现象中的那种磁重联机制”
徐川微笑着点了点头,不过还没等他说话,陈波鸣院士便迅速追问道。
“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虽然以前观测到过磁重联把暗条的磁扭缠快速释放出去的物理过程。”
“但仅仅都只是发现和观测而已,我没听说过有哪位学者对磁重联磁纽缠的背后形成机制做出理论性的解释”
说到这,他皱着眉头认真的思索了一下,迟疑的补充道:“至少我没有听说过。”
说着,陈波鸣院士将目光投向了其他的专家学者,试图从他们的脸上寻找答案。
然而让他更困惑的是,除了下蜀航天基地这边的常华祥院士以及研究构造这台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的那位牧伟晔研究员外现场大部分的专家学者,脸上几乎都带着和他一样的困惑。
似乎大家都没有听说过这套理论来着。
厂房内,徐川微微一笑,开口道:“理论在几年前我就已经完成了,下蜀航天基地这边的研究正是基于我完成的论文而进行的。”
“只不过因为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技术的重要性,那篇论文我并没有发表对外公开而已。”
思索了一下,似乎是觉得这个解释有点不够,他接着补充了一句:“如果你们有关注《探索物理学》的话,应该对前几年我发表的一篇名为《磁流体中的磁湍流稳定性理论研究》论文有记忆。”
“它就是《电子磁流体中的磁重联磁纽缠稳定性理论》中一篇分支理论,只是相对比前者来说磁湍流稳定性理论并不是什么敏感资料,所以我就顺手发到了《探索物理学》期刊上。”
听到这话,人群中一名带着眼镜的研究员似乎想起了什么,快速的询问道:“星际领航公司的磁等离子体动力推力器!”
“那台将推力做到了750n的电推进引擎,听说就是以《磁流体中的磁湍流稳定性理论研究》这篇论文为基础研发的。”
听到这个数字,徐川想了一下,才反应过来,笑着道:“你是说腾讯的pony马总创建的那个航天企业是吧。”
人群中,这位戴着眼镜的研究员用力点了点头:“我之前听一名同事聊起过这个,当时大家都在羡慕星际领航居然能将电推进做到750n的推力。”
“这已经是仅次于您研发的空天发动机了!”
徐川笑了笑,道:“看样子他们的研究进度很不错啊,居然能这么快就将推力从150n推进到750n。”
听到两人的谈话,现场其他航天领域的学者和工程师也反应了过来。
那位马总创建的星际领航公司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秘密,甚至他们中还有极少数的人曾‘指导’或给这家企业提供过意见与咨询。
毕竟对方给的价格是不少人都难以抗拒的。
只是他们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是,对方的研究成果居然还和眼前这位徐院士有着关系。
而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那台创造了民营企业中最大推力的磁等离子体动力推力器,居然仅仅是眼前这位研究成果中的一篇分支理论。
仅仅是一篇在他看来无关紧要的论文,就创造了突破记录性的磁等离子体动力推力器。
更别提还有眼前这台能将航天器推进到十分之一光速的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了。
甚至这还仅仅是他前几年做出来的一份并未正式公开的研究成果。
这人在私下里到底还研究了,藏了多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