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红楼士 > 第一百六十三章 贾子安议海贸事 但将前明论今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六十三章 贾子安议海贸事 但将前明论今时

第164章 贾子安议海贸事 但将前明论今时

林如海没有问询其他,而是先行将邸报递来,贾峥忙双手接了过去。

此间邸报,乃是关于沿海走私案。

其中还有言及一些海商同洋人的勾结,还有地方负责官吏的腐败……

以上种种,贾峥收入眼底,自是看出这是林如海于朝会抄录所得。

寒冬时节,乾清宫有使钦差大臣前往调查处置,而今结合邸报的一些内容,贾峥能做出的判断,谢琦在两广进度当不顺利!

作为户部尚书,殿前议事大臣,林如海拿来让他观阅,难道是种考验?

毕竟在上次覆试的策论,以及乾清宫对答里,他于海贸事,都提出过不少参考建议!

贾峥脑中快速思索,而林如海见贾峥阅览完毕后,沉吟一叹道:“海贸诸事,于太祖执掌华夏神鼎之后,一直处于开放之态。这么多年来,为朝廷提供了大量赋税来源。但出海之商发展下,因朝堂之漏洞,亦带来了不少问题。

便说在往南洋运输事上,倭寇之泛滥,其中不少洋人假扮海盗,又有琼州水师之没落……各方之间,达成了新的私有利益链,私人贸易之盛,但最终损失的乃是国朝之利!

开年以来,宫里在将精力放在辽东战事外,亦关心海贸之乱象。

我乃户部尚书,在此事上,有督管之权,但第二期‘恩债’当将发行,如何配合钦差大臣于沿海所行,确属问题。

子安于商贸有独特见解,前有综述,不知觉得朝廷于此事上,该如何对待?”

来林府见林如海的第一件事,就是问策,贾峥心神一定。

在大顺海贸乱象里,得益于郑发告言,他比朝堂上的很多官吏,都知道其中牵涉的千丝万缕关系。

话说历史上的满清时下,正是那位乾隆皇帝行“闭关锁国”的时候,此次闭关锁国,将近百年时间,道光帝时期,才不得已被洋人“打”开国门,并直接导致了华夏大地之危机……清廷这么做,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封建主忧虑西洋科学和思想冲击,担心成为下一个波旁王朝,及于“反清复明”势力之忌惮,另行愚化之治。

大顺从太祖皇帝开始,并没有异常明确的闭关锁国战略,从顺太宗皇帝永成六年(西元1668)开始,已然派遣皇商,组成皇家船队向西贸易。但在被英吉利、佛朗机等海军伪装之海盗打击下,向西的远洋贸易,遭遇重创。

太上皇朝,琼州水师于南阳巨港的海战胜利,及数度阻止华人于南洋遭遇之危机,则有效保证了顺人向南洋的贸易扩张,可直往西方商道依旧被阻断。英吉利等各国,凭借庞大的海军,外有悠久的东印度公司,占据其中优势,自然而然地做起了二道贩子!

大顺商贾的竞争之内,各自便是用尽了浑身解数,如海商绕过朝廷市舶司监察,外有贿赂官吏,逃避关税,打击异己,层出不穷。

即于贾峥上次面圣,还有面于林如海所念,此间事,导致了大顺举国之资的流逝,并肥了一小部分人,于普通黔首百姓自无利处。甚至借此钱资,一些权贵商贾,开始行土地兼并,囤积粮食,在天灾之时,操纵粮价,并兼并行业……

昌元帝去岁冬里,于一些贪官污吏,勋贵之属的惩处,不过是伤了得利者的皮毛。

即是林如海这位户部主官,上有皇帝命令,下又无法瓦解地方利益之网,这就早早陷入两难。

贾峥前番还有些不明白,昌元帝为充国库,为何从海上走私抓起,但结合大朝会时,同成国府罗赟之谈,还有现在林如海送予邸报所问,他且是看出昌元帝,原来是在下这么一盘棋!

户部,钦差大臣,琼州水师,还有于英吉利使臣之态度……这是在前数帝留下的隐患里,开始从外围清理起麻烦事。

作为皇帝信任大臣,林如海又岂会不知道乾清宫是为了什么?

那林如海如此所问,自不是为了让他分析问题,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问题的核心,在他看去,重点还是在于“规范”二字。

乾清宫的决心和决策下,做到“规范”,利益之重新分配,虽有很长的路走,但如果能实现,这不仅是于皇家,朝堂,百姓的重大有利之举,还能形成对外贸易的扩大,及念想的“造舰”之策。

在前几次同林如海面见里,其已表现出于一些问题的“超前独特”观点,这恰恰于昌元帝有心实行的变革,起到点醒之用。

眸光于堂舍对面挂着的“大顺地图”扫了眼,迎着林如海的目光,贾峥道:“世叔所言,晚辈认为有句话说得好‘堵不如疏’‘疏不如引’!”

“堵不如疏”乃是出自《国语·周语下》,言于大禹治水事,但放在沿海走私上,就令人浮想联翩了!

林如海抚须思虑间,贾峥眸子于手边红木家具略一顿,继续道:“治海贸走私事,在晚辈看来,即如同治水。

晚辈读《明史》,知明初之世,明天子行朝贡体系,而由贸易之行。实在此之前,已有市舶提举司行做负责,亦如我朝!

后因倭寇之乱,一度海禁,后才回归朝贡之举,即律:非入贡不许其互市。

但明廷如此所行,且是进一步增大沿海走私力度……”

这些明朝海贸事,林如海也有研究,毕竟明亡不过一百多年,其中有不少经验,是可以作为借鉴的。

“嘉靖皇帝时,前有明臣夏言等人上书言事,行全面海禁,同样是因倭寇之患,至嘉靖帝末年,于胡宗宪、戚继光等奏言,复以开海。

至此时,于利益驱动下,私人海贸发展迅速,朝廷即便有所开放,但限制之多,官吏又自行抽税,海商苦不堪言……”

大顺当前的情况,明面上开放海贸,但同明末一样,没有规范性章程,基层官吏职权过大,导致正规渠道的“互市”利益减少,一些从明朝延续至今私人海贸世家,暗地里牢牢把控。

“我朝初期,太宗皇帝,单设广州而为通商口岸。太上皇朝,则有广州、宁波两地,于晚辈看来,不足且不规范!”

感谢书友夜里看小说123的月票!

感谢书友们的推荐票!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