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红楼士 > 第二百零三章 殿试之题各有论 贾子安尽兴而答(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零三章 殿试之题各有论 贾子安尽兴而答(上)

第204章 殿试之题各有论 贾子安尽兴而答(上)

话说殿试,又为时人称之廷对,御试。

其中历史悠久,早于武后开始,距今一千多年,在大顺朝,同前明等历朝历代一样,都是天子亲做接触这些国朝才能之士,而做人才选拔的重要方式。

前明也好,太祖、太宗皇帝,包括太上皇朝以来,通过会试的贡生们,于殿试前还有一个步骤,那便是覆试。

此间之覆试,相当于另一个门槛,防止一些漏网之鱼意外出现在殿试上。若是为皇帝观之无才之人,那主考官吏许将担当大责。

且为了节省时间,也是为了考生考虑,于大顺太宗皇帝朝开始,于殿试前五日,当于礼部院,行有一日时间,当众举行覆试,且试题简单,三选二。此中覆试成绩,实则只记录“合格”,而不张贴名次。

其中合格名单,便是前所述送呈天子之殿试名录。

至此,殿试也仅有一日,且只考策论,天明则入,日落则出。

入宫城之后,内里还包括各礼官前言之礼仪,个中题目,则是十道题中选择五道题作对,且不限制文章长度。

言及今次殿试参与之名单,早于大顺三月的会试结束,又有简单覆试决定名录后,就为负责的朝臣所呈送天子。

乾清宫里的昌元帝,在见过朱笔御批后,才有下发礼部,次日以殿试最终人名张贴,同于官差通传,才有贡生知之资格!

……

保和殿。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日光初显,殿外的台阶上,就站满了步入殿试的贡生们。

负责之官吏,在点名之后,早让这群士人排好了队列。

待时辰到达,自当按照次序步入,再经点名、散卷,赞拜等十多项仪式,才会颁发策题,行做答之。

以四月的暖阳,但见从神京城外,遥远的地平线上升起,最先照在了最前侧的贾峥身上。

今日穿着整洁士子袍的峥大爷,沐浴在晨光里,观之俊朗外表,有神之双眸,沉静之气势,见者莫不感叹一声:当真大顺好儿郎!男儿当如是!

因殿试只有白天数个时辰,据闻宫廷也会备有吃食,笔墨诸物,所以贾峥没有携带多余之物,只有身份凭证,还有会试成绩,及前几日只半日时间于礼部参与的“小覆试”合格文书。

处于这外朝三大殿之外所,放眼望去,以此威严壮阔,便是后世的高楼大厦,也难比拟其气势。

这是大顺中央所在!

更以为天下权势之中心!

是东方大国的权力标志,更代表着其他重大意义。

贾峥沉默不语,安心等待间,顺着左右观之,便是他再成熟,时便也感有种气势澎湃的气魄。

对很多人而言,于此参加殿试,只有得中进士,才会真正的完成跨越,初步具备资格,以后于官场上,有上升机会,甚至进入这中枢所在。

在贾峥身后,这次最终定下,能参与殿试的二百三十四名贡生们,也无一人敢做言论,一种紧张,而又肃穆之态,不断延伸。

“贡生进!”

官吏以京师口音,高声唱和后,宫门大开,一应贡生们,开始顺着台阶,而于内侍引导下,往保和殿行去。

早有经历过大朝会,贾峥于此到显得安宁很多,走在前面,为一些官吏看去,他也是大大方方,严格按照礼仪行事。

如其他一些人,比如初次步入的沈之远等“寒门”士人,面往太和殿这等传说之所,因激动诸因,行进的两腿,难免有些颤抖。

但能通过乡试,进入会试,来到殿试,无不是坚韧不拔之辈,故强撑着精神,亦丝毫不敢失礼!

前科之时,就有贡生于殿前失礼,被除去功名下狱,于此前车之鉴下,自然无人敢再犯了!

……

当贾峥等二百多名士人,来到太和殿,且各处座次的时候,昌元帝亦是穿着朝服到来。

这是很多普通人,第一次面见天子龙颜,但因皇帝、处在最上的御桌处,外以宫廷之礼,很多人只敢低头,而不观望。

于礼官之言下,一应士人们按照旁唱导行礼。

在各流程仪式结束,这才来到坐案,自有内侍依次颁发策题。

而在太和殿内,负责协助监考的监试官,越亲王李辞之,也开始让内侍按照搬来的西洋钟,行做记时。

依殿试之隆重,主考官本就是大顺皇帝,能过殿试者,莫不为天子门生,故只有命名数名监试官行做协调。

此中之属,按照大顺延续下来的惯例,当有一亲王,一大学士,除礼部外、一六部主官之一,共做监督。

今朝监试官,除了越亲王李辞之,还有文华殿大学生鲁安正,以及半月前,刚刚从江南调来担任兵部尚书的贾雨村!

礼部尚书依照法理,且任提调官。

策题发放完,在李辞之的高声下,才统一开始执笔答题。

贾峥因是会元,座位毫无疑问,还是处在最前,也是距离前上御椅最近的地方。

他不像很多人一样,拿到试卷,阅览一遍十道题目,就开始打草稿。

而是在看过分发的试题后,闭目养神,脑海里将各关切相连问题,且做思虑重整。

殿试的第一题,其言:“制曰、朕惟帝王抚育众生莫不以安荣为首务。于昌元初年,朕以设福利之所,并储备钱资防备天灾,励精图治,在安民生。然则陕西、河南之灾害罢,白莲教起,又有地方之乱……其事种种,使朕忧虑,如何安地方事,则济民生,何以大安民泰,尔等可多抒己见,详加陈述之,朕当以亲阅焉。”

不出意外,策论的第一题,就关心到了去年的叛乱民生之事!

而殿试,本就是贡生们展现才华,也是皇帝问策的重要机会!

只要有所作答,按照以往惯例,大顺天子必会一个个认真看去。因为如贾峥之辈,能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本就代表着不俗能力。

如果这群大顺精英集体,不能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方法,那大顺天下,将来会有谁共治之。

诚然,依大顺人口,数万万人中,自不会缺乏人才!

如同写八股文一样,贾峥在将第一题看过后,他脑中很快就有了思路。

按照河南等地近月间,从地方传入朝廷之消息,他自然知道昌元帝真实忧患。

而能掌握一些关键信息,也多亏每次拜访林府,林如海有意让他接触的这些非机密性邸报!

是以策论时,能了解到消息的时效性,首先就拿得了先手!

贾峥旋即看向了第二题,眉头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