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长生环顾四周,似乎是在寻找什么东西。

其脸上露出一抹失望,随后看向师徒三人,眉头轻锁,沉吟道:

“若要助大圣重生,我至少需得亲眼见证大圣遗体,感受其残存的一丝气息,方能于芸芸芸众生中,精确寻得大圣转世之迹。”

唐三藏师徒闻此言,面面面相觑,眼神中流露出几分迷茫。

李长生见状,眉头稍皱,心有不甘:

“难道你们仍不信我?

我一片赤诚,当日如来佛祖亲选我为传人,授我重任,此情此心可鉴天地。”

“汝等虽可疑吾,但佛祖之言,焉能不敬?”

李长生语带禅机,眸光深邃,似是洞察人心之疑虑。

唐僧师徒心存疑惑,本是人之常情。

然则,闻李长生言能解悟空之危,心中不免生出一线希望,犹如溺水之人忽见浮木,即便微弱,亦欲紧握。

李长生言需观悟空遗体,此言一出,却让师徒三人愕然。

悟空已化为灵石,此石即为其身,如何再展人形以供查看?

一时之间,三人面面相觑,满目困惑。

李长生见状,误以为其不信,遂引如来佛祖之名,添几分庄重与不容置疑。

此言一出,唐僧师徒精神一振,佛祖之名,于他们而言,乃信仰之巅,不可动摇。

“诚哉斯言,尚望施主赐证,以释贫僧之惑。”

唐僧师徒三人合十礼拜,目中闪烁着期待之光,语气中既有忐忑,亦有难掩之激动。

李长生面容古井不波,淡然一笑,道:

“验证之事,易如反掌,诸位且看好了。”

言罢,其周身似有微光环绕,一股玄妙之气缓缓弥漫。

空气中仿佛多了几分超脱凡尘的韵味,令人不由自主地屏息以待。

忽然之间,李长生眉心之中的佛骨焕发佛光,释迦牟尼的慈悲气息弥漫,金光四溢,空间仿佛化作灵山雷音寺再现,庄严无比。

唐三藏师徒三人见状,急忙双手合十,神色虔诚无比,口诵佛号:

“佛祖……”

三人连忙深深一拜,心中波澜壮阔:

“施主竟真得佛祖青睐,实出乎我等意料。”

李长生见此,微微一笑:

“现在,你们可相信本座的话?”

“若是相信,还请请出大圣遗体,让在下瞻仰一二。”

听到这话,三人相视一眼,似仍有所顾虑:

“这......”

先前的疑虑,因李长生的佛祖传人身份而减轻不少。

但当提及要见孙悟空遗体,三人冷静下来,警惕心复起。

因为他们深知大圣即便陨落,其遗骸仍蕴藏无尽威能。

这些年风餐露宿,三人历经艰难险阻,共历诸多浩劫风波。

可谓是又经历了一次九九八十一难。

也正因此,他们于世事渐有所洞察。

包括执法者对强族血脉的收集,背后隐秘,使他们不得不更加谨慎。

就在此时,崔钰上前一步,躬身一拜:

“唐长老...天蓬元帅...卷帘大将。”

“在下崔钰,可否听我一言?”

三人齐齐看向崔钰,顿时瞪大了眼睛:

“崔钰?”

“地府判官?”

崔钰点头,为了证明自身,判官笔和那本残破的生死簿,直接漂浮而出:

“正是。”

“方才前辈所说,句句属实。”

“在下愿意担保。”

唐僧、八戒与沙僧三人,面面相觑,眼神中传递着复杂的情绪。

崔钰,这地府中的判官,其信誉自是非同小可。

他的话语无疑为李长生增添了厚重的信任背书。

然而,西行路上的种种磨难教会了他们谨慎。

即使是在这看似祥和的表象之下,隐藏的危机亦如影随形。

“施主高义,我等铭记在心。”

唐僧轻声回应,其声音虽温和,却难掩内心的挣扎:

“只因此界风云莫测,诸多诡谲势力蠢蠢欲动,我等不得不多加防范。

佛骨之证,诚然震撼,却非彻底消除疑虑之钥。”

言至此,师徒三人再次将目光聚焦于李长生。

那目光中既有期待,又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

他们深知,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单纯的善意往往是最难得也最易被误解的。

而信任,尤其是对于一个初遇的陌生人,绝非轻易能够给予。

唐三藏上前一步,上下打量了李长生一眼,开口说道: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施主善心,贫僧本不应辜负。”

“但悟空乃是我徒弟,决不允许有任何意外出现,还请施主见谅。”

说话间,他不自觉的朝着那灵石靠了靠。

李长生轻轻叹息,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复杂情绪。

这种被自己熟悉之人怀疑的感觉,着实不好。

但这也不怪唐僧等人。

李长生对他们熟悉,但是他们却是对李长生一无所知。

“果然,他们不会如此轻易便信我。”

李长生心道,随即他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

“既然如此,我也只能展现我的真实实力了。”

虽然李长生深知以自己的修为,足以在瞬间镇压这师徒几人。

但眼前这几位是他童年时的憧憬与敬仰,他并不想以武力去破坏那些美好的回忆。

他深深吸了口气,平复了心中的波动,转而望向那位慈眉善目的唐三藏,缓缓开口:

“在证明我身份之前,有一问,想请教长老。”

唐三藏微微颔首,双手合十,面色平和:

“施主请讲。”

李长生眼神锐利如鹰,仿佛要看穿一切虚妄,沉声问道:

“敢问长老,欲成佛道,需具备何种特质?”

这一问,不仅是对唐三藏的试探,更是他心中对佛道的探寻。

他想要知道,这位西天取经的领袖,对于佛道的理解究竟有多深。

李长生深吸一口气,目光如炬地注视着唐三藏,等待着他的回答。

唐三藏微微沉思,随后缓缓开口,声音中充满了智慧与慈悲:

“欲成佛道,首要者乃是心怀慈悲,普度众生。

其次,需有坚定的信念,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与考验,都不改初心。

再者,便是要洞察世间真理,明白生死轮回,超脱苦海。

最后,还需有勇气与毅力,勇往直前,直至成佛。”

李长生听后,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他深知唐三藏所言非虚,这些都是成佛之路上的必经之路。

他接着说道:

“长老所言极是,成佛之道确实非易。

所以,佛是不会说谎的,对吧?”

唐三藏听后,微微皱眉:

“当然。”

见此,李长生嘴角微微翘了起来:

“既然唐长老也认同这个观点,那就好办了。”

这话说的唐三藏师徒三人一头雾水。

三人看向李长生,疑惑发问:

“施主此言何意?”

李长生微微一笑,幽幽开口:

“因为......本座早已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