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南方的人员补充和官府的扶持,东北土地上的房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官道上,时不时会有商队来往。
哈兰城也有不少人口涌入,其周边的土地在农户的手中被开垦,在人类的合作下,野生猛兽不断被猎杀,驱赶出人类的领地。
高炉库库冒烟,从出水口流出橙亮的铁水,经过模具,冷却后成了毛坯,再经过工人的打磨,一批批铁制农具分配到了农户手中,而本地土着,除了农耕外,渔猎也可以得到更加先进的工具。
除了无法控制天气和温度,大明百姓在靠着双手,创造出适合人类生活的地区。
林北在商铺中检查哈兰城的各种账目。
哈兰城不可能以部落的城主制运行,南边带来了人口,同时也用官员来代替本来的城主。
原本的士兵逐步回到茂山周围,取而代之的是地方治安所。
哈兰城周围,烧山伐木,朝廷的工匠将泥土烧成砖,矿石炼成铁,只要是白天,好似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
绿意被灰白的土地所替代,坑坑洼洼的地面,看似杂乱无章,可沟壑有秩,立起来的木桩预示着新的房屋正在建设。
为了抵抗东北的寒冷,这里新建的房屋,家家都建有土炕,内里的炕道连接着灶台,烧火做饭的同时,也能提供地暖的功效,让土炕床在也就保持温暖。
这是大明北方诸多城镇通用的房屋结构,以前辽地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百姓得不到工匠的技术支持,因此难以熬过苦寒之地的夜晚。
哈兰城的官府通过出资,招聘来此的移民,分出其中身负技艺的百姓,组建工程队,再由驻留在此的军队管理,让工程队组织建设。
其中,商贾的作用,便是不断从外面向哈兰城运送生活物资,以布匹换皮毛等这类土特产。
林北主持着京城商会在哈兰城的众多商铺,特别是随着城市的扩大,商铺也需要逐步增加扩建。
和沈阳城那种靠近北平大明中枢的城市不一样,哈兰城作为关外第一城,愿意在这里投资的商会也不是很多。
仅仅是在京城商会的带动下,也就是像晋商这样的商会会跟随其步伐。
更多的商会是在沈阳城,等着汇集到哈兰城的各类土特产流通到沈阳,他们再集中批发购买,最终运往全国各地来换取更高的利润。
检查完账目的林北,还需要巡视一下商铺。
脚踏着砖石,这条路前不久还是泥土路,那时候,哈兰城的道路到处都是泥土,一旦遇到雨天,百姓就没有上街的欲望,连同各种轮式工具都前进困难。
而现在,窑炉日以继夜的燃烧,一批批砖石在建设房屋之余,也被铺到街头巷尾之中。
朝廷投入哈兰城的建设资金并不多,但与沈阳城一样,因为不用建设高大绵长的城墙,本身就节省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
走在街道上,林北明显就能感觉到上街的百姓比以前还要多上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