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黄娟蹭了红豆饭,越看孙平越有气,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老公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这人一点都不体贴。

体贴不体贴的,孙平觉得要看和谁比。他觉得自己挺体贴,这不,正拉着赵天低声请求:“亲姐夫,你是我亲姐夫还不行嘛。”

赵天瞟他一眼:“我可没逼着你喊,是你自愿的。”

“没逼,没逼。你可千万要把床修理结实,我可不想再来一次。赶巧,说不定会被吓得‘不行’。”

忍住内心的狂笑,赵天正人君子的模样再次欺骗了孙平:“一贯手巧,新打一张床都没问题,更何况只是修。”

“嗯嗯。拜托拜托。”孙平拱手。

两人借了锤子钉子等家伙什,便躲在屋子里一阵敲敲打打。

“怎么回事?”在厨房准备饭菜,邀请知青聚餐的乔木不解地道,“在干什么呢?”

帮忙切菜的黄娟身体一僵,脸顿时胀红了。

乔木无意见看到:“咦,你是不是受凉发烧?脸很红。今天挺凉爽啊。”

黄娟支支吾吾,垂头说了句:“没发烧。”

“没病就好。”

都是大人了,不舒服不用别人提醒,乔木便不再多嘴。

“嗞嗞啦啦”的响油声响起,伴着蒜香葱油香飘出,让闻到的人垂涎欲滴。

“特别想吃葱油拌面。”黄娟幽幽道,“好几年没吃过了。”

乔木莞尔:“想吃就做。”

“算了,白面不好买,还不够一人一碗。”黄娟摇头。

“那做半碗葱油,下次直接拌面。”

“行。”

想到赵天肯定会和乔木说床的破事,黄娟心一横,小声道:“昨夜我们的床塌了。”

原以为乔木会大惊小怪,谁知道人家淡定无比:“被虫蛀了?”

南方潮湿,是虫子的乐园。

黄娟摇头:“不知道,夜里没仔细看。”

乔木这会才知道“乒乒乓乓”的声音原来是修床。

“没想到赵天还会木匠活。”她喃喃道。真是多面手呀。

对此,赵天并不认同,多面手无疑是乔木,会做饭、做衣服,会游泳,还懂点医术。

这些技能都是乔木前世所学,不过皮毛,却也尽够了。

饭做好,床也修好了,乔木让孙平去喊陈军四人来吃饭。

摆好饭桌,四人只来了三人,李红没来。

“李红怎么没来?”黄娟虽然知道李红追求过赵天,可并不知道她与乔木对决过啊。再说,人赵天都结婚了,总不能撕破脸吧。可惜,她不知道脸已经撕破了。

“李红说她不舒服。”陈军脸上微微尴尬。再怎么不舒服,也不能不给新人面子吧?追过赵天又如何,哈哈一笑这事不就过去了嘛,至于如此吗?

赵天招呼他们坐下,淡淡道:“不舒服就算了,咱们吃,今天可是来了后最好的一餐,谁错过谁损失。都坐吧。”

王平托了托眼镜:“那赶紧坐下吃饭。下午还有课。”

没错,王平现在是村小的任课老师,教语文数学和美术。

这工作是乔木发现他画画好后,建议村长招聘的。原来的小学老师嫁到城里去了。

陈军与孔大庆一个负责生产,一个负责维修,都是食品厂的员工。

就连李红,也被招进厂,不过在同乔木对决后,辞去了厂里的工作,不知道怎么想的。只能说挺有志气的。

“还有酒?”孔大庆惊喜道,“茅台?!”

“行啊,你们。”陈军也道。

王平摇头:“我不爱喝酒,多吃点菜吧。”

众人哈哈一笑,觥筹交错,热热闹闹地吃了起来。

“哥们,你可真行,竟然先下手为强,把乔木收入囊中了。”喝得有点大的陈军重重拍着赵天的肩膀,“还以为你冷冰冰的,会是最后一个结婚呢。”

“难道你是第一个?”赵天心情不错,便多说了几句。

陈军点头:“是啊,你瞧我这身板、这相貌,不该最受欢迎吗?”

孙平嗤笑道:“算了吧,最受欢迎的从来就是赵天好吧,别往自己脸上贴金了。”

孔大庆憨憨地也笑道:“是啊。男知青里面最受欢迎的肯定是赵天。”

“呜呜呜——”

陈军竟然哭了起来,死死揽着赵天的肩膀:“好想回家。不知道爸妈身体怎么样,侄子生了没有。”

看来是真喝多了,乔木叹息。

这一哭,让所有人都不是滋味了。

下乡的生活与想象的完全不同。沉重的农活,贫瘠的精神,无望的未来,因此产生的负面情绪也只有在醉了的时候才敢小声哭泣两声发泄出来。

孔大庆也忍不住了,跟着也“呜呜呜”地哭了起来:“我也想家。”

黄娟捂住嘴,爸妈应该收到通报自己结婚的信了,不知道会不会反对。可惜,就是反对也晚了。

别人是“呜呜”地小声哭,醉了的孙平是“哇哇”地大声哭:“我没有家了,再也回不去了。”可惜我富二代的美好生活,可惜刚买的兰博基尼还没上路,可惜胖胖的老爸还没抱上孙子,可惜陈东大神的《神坟》还没完结……

乔木眼睛也模糊了。她想的是前世的奶奶乔老太太,儿子乔惟一。至于皇贵妃欧凯旋,完全忘在了脑后。皇后是谁?不存在的,这位置会始终空着。

赵天无奈,进厨房烧了醒酒汤,一人给盛了一碗:“差不多就行了,好男儿志在四方。”

“还有回去的一天吗?”王平迷惘地说。

他是主动下乡的,为的是实现建设农村的理想。可惜,来了之后,与想象大相径庭。

乔木擦了擦眼睛,理了理头发,认真道:“肯定有回去的一天。国家需要年轻一代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总有一天高考会恢复,千万别放下书本。”

“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两三年?三四年?”

乔木点点头:“不管两三年还是三四年,都不能放弃希望与梦想,这一天总会来的。”

孔大庆闷闷道:“要是再过十年呢?三十几岁,梦想都腐朽了。”

“是啊。第一批知青已经在乡下呆了十年了吧?”

除了乔木,其他人都没有信心。

乔木只好道:“人才断层十年不长,二十年还不长吗?我认为最多两三年就会恢复高考,反正平时会好好看书,早做准备,免得到时候错过机会。”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赵天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