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廉纤向知县告假四个月,与弟弟秋商信一同返回紫霄山紫霞观,那是他们哥俩自幼学艺的地方,承载着他们无数美好的回忆。
二人的师父安葬在后山的灵泉谷,那里空山幽谷,环境优美宁静,依山傍水,背阴朝阳,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
杨廉纤在距离师父墓地不远处,亲手搭建了一个不大的草棚,他打算在这里守孝百日,以报师父的养育教诲之恩。
守孝期间,兄弟俩远离尘世喧嚣,摒弃一切杂念,全身心投入到修行之中。
此时的杨廉纤,已经达到半仙初期圆满的修为,距离半仙中期仅一步之遥,于是他将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突破上,争取打破修为上的桎梏。
而秋商信不久前才刚刚跻身半仙之体,修为尚未稳固,他在杨廉纤的辅助下,修炼更加刻苦,逐步巩固修为。
兄弟俩心无旁骛,都各自有成,杨廉纤成功突破至半仙中期,秋商信也顺利将修为稳定在了半仙初期。
光阴似箭,一百天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守孝期满后,杨廉纤先将紫霞观内的事务处理妥当,这才发布讣告,将师父的死讯告知同门不同师的四位师兄。
这四人正是他幼时企图抢夺巫刀的那四名道士。他们心术不正,修行邪术,给师门带来了诸多污名。师父在世时,念及同门情谊,一直隐忍未发,否则早就清理门户了。
这四人对巫刀觊觎已久,然而机关算尽,巫刀最终落到了杨廉纤师父的手中。他们忌惮这位师叔的修为,深怕被追责,只能躲在深山老林里,不敢轻易出来为非作歹。
杨廉纤的师父或许早就料到,自己若有离世的一天,这四个师侄必然会再次兴风作浪。若是巫刀落入他们手中,必将掀起一场杀戮,所以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巫刀,作为紫阳观的镇观之宝,里面封印着两只大巫,分别是【巫祝穷炎】和【巫祝劣冰】。两只大巫巫术高深,且嗜杀成性。当年,宗门祖师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造出两把神刀,作为封印二巫的容器,才成功将它们封印其中。从此,刀中有了器灵,神刀也因此变成了巫刀。凡是拿到巫刀的人,只要意志不够坚定,就会被大巫蛊惑,沦为它们杀戮的傀儡。只有自幼修行老祖留下的【冰火玄灵诀】,才能让人心如止水,意志坚定,不被邪念所控制,从而驾驭两把巫刀。
老道用心良苦,将【冰火玄灵诀】传授给杨廉纤和秋商信,让他们从小刻苦修行,不可有丝毫懈怠。所幸,两个徒弟天赋不错,且勤奋用功,没有辜负师父的期望。杨廉纤成功驾驭火刀,秋商信也能够驱使冰刀,二人异常心性坚定,均不受刀中大巫的影响。
由此可见,老道心思深沉,高瞻远瞩,为了门派的延续,可谓煞费苦心。
如今,杨廉纤修为大成,已然羽翼丰满,可以独当一面。即便那四位师兄贼心不死,依旧觊觎两把巫刀,也不敢轻易得罪这位小师弟。
毕竟,万一惹得杨廉纤发怒,他直接来个玉石俱焚,献祭自己给巫祝穷炎,那他们四个必将被烧为灰烬。
当四个师兄得知师叔的死讯后,表面上表现得悲痛万分。他们立刻赶到紫阳观,在师叔的灵位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得那叫一个伤心。
杨廉纤看在眼里,只觉得他们假惺惺,表演令人作呕。师父在世的时候,从未见他们前来拜望,如今师父去世了,却装出一副孝子的模样,实在是表里不一,令人不齿。
尽管杨廉纤与他们关系疏远,但毕竟同门一场,他也没有多说什么。等他们吊唁完毕后,双方又寒暄了几句,杨廉纤才将这四个“扫把星”送走。
四人走后,杨廉纤关闭了山门,此时的紫阳观就只剩下兄弟二人。
杨廉纤看着秋商信,询问他以后的打算。
秋商信却只是摇头,表示没有想好。
秋商信天生眼盲,心思又单纯,虽然他修为颇高,但由于几乎未下过山,对江湖的复杂一无所知。而且,他现在除了哥哥杨廉纤,再无其他亲人。独自一人留在山门继续修行,对于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来说,未免太过寂寞。杨廉纤实在放心不下,可秋商信除了修炼,其他什么也不会,这该何去何从呢?
杨廉纤思索良久,跟秋商信商量,让他跟自己去当捕快,反正待在山上也烦闷,不如下山学学东西、见见世面,也好为自己以后铺路。
兄弟俩的感情极深,秋商信从小就信任杨廉纤。他从师父那里得知,自己是哥哥捡回来的。对于他来说,这一生中有两位恩人,一个是哥哥的再造之恩,另一个则是师父的教养之恩。自他懂事起,就将这份恩情铭记于心,从不敢忘。
如今哥哥既然发话了,秋商信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杨廉纤很是高兴,他想着,以后兄弟俩同在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自己就方便照顾和教导这个弟弟了。
次日一早,二人便收拾好行囊,返回庐阳城。
刚回到县衙,杨廉纤就从同事那里得知了一个好消息。原来,杨廉纤此前捕贼捉盗有功,得到了庐阳城守的赏识,决定擢升他为洛水区武修军参军,负责训练一支以武道为根基的修士队伍。
得知自己即将升官,杨廉纤自然是喜出望外,然而,兴奋之余,他又不禁担忧起来。自己若是上任洛水参军,弟弟秋商信该如何安排呢?总不能把他独自留在县衙当捕快吧,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杨廉纤实在不放心将他交给别人。不知道能不能给弟弟谋个副将之类的职位,这样就可以把他留在自己身边了。
杨廉纤还没来得及与兄弟们叙旧,第一时间就带着秋商信,来到齐知县那里报到。
齐知县见杨廉纤回来,很是高兴,一番寒暄过后,果然提到了杨廉纤升官调离的事情。
杨廉纤心存顾虑,便将自己想把弟弟带在身边的想法说了出来,央求知县帮秋商信谋个合适的差事。
齐知县的目光投向站在杨廉纤身后的秋商信,见他双目失明,不禁有些犯难。
杨廉纤察言观色,看出了知县的难处,当即夸耀起秋商信的本事来,说他武道修为高深,丝毫不亚于自己,上天入地,无所不能,降龙伏虎,亦如探囊取物,实乃不可多得的人才。
杨廉纤说得引以为豪,齐知县却听得将信将疑。
杨廉纤觉得口说无凭,当即邀请知县到院子里,让秋商信展示一下本领。
齐知县欣然答应,与他们兄弟一同来到了院子里。
秋商信也不含糊,当即施展起生平所学,着重展示了武技和术法,让令齐知县看得目瞪口呆,鼓掌叫好,当场折服。
齐知县本就是爱才之人,见秋商信如此出类拔萃,心中十分满意。
秋商信展示完毕后,齐知县对杨廉纤说,汝弟果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谋求官职一事他会跟上面争取的,让杨廉纤宽心。
杨廉纤连忙谢过知县,而后带着弟弟离开了。
曾经为了方便当值,杨廉纤在县衙附近租了个小房子。当天,他便安排秋商信住在了那里。
衙门里暂时没有公务,杨廉纤便待在住处,写了一封信,着信差送到龙城姜家,交到姜婉小姐手里,告知她自己已经返回庐阳,字里行间满是柔情蜜意,表达了对她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的几天,杨廉纤带着秋商信,与差房里的兄弟们一一认识。大家都是老爷们儿,熟悉起来非常快,几杯老酒下肚,几句牛皮一吹,关系可就拉近了。
在这个过程中,杨廉纤还看到了自己之前抓回来的那三个挖坟的少年,现在他们正跟在陈瀚海的身边做事。
陈瀚海说,自己审问过这三个孩子,他们身世挺可怜的,自幼父母双亡,流浪在外,他们是当乞丐时认识的,住在一处废弃的砖窑里,为了口吃食,每天除了到处乞讨,就是干些小偷小摸,被人发现后没少挨打。为了让他们以后学好,凭自己的双手挣钱,便将他们留在了自己身边,学习本事、打打下手,这工钱由自己来出。
杨廉纤听后,对陈瀚海的做法大为赞赏。他觉得,与其直接给予他们施舍,不如带在身边教导,循循善诱,让他们明白,凭借自己的双手是完全可以养活自己的,这样才能避免他们走上歧路。
杨廉纤不禁又想起了师父,他将三个少年叫到自己身边,叮嘱他们要跟着陈大哥好好学本事,将来或许可以在县衙里谋份差事,这样就可以安身立命,不再受人欺负了。
三个少年听后,自然是满口答应,对当初将他们捉回来的杨廉纤更是感激不尽。
在杨廉纤回来后的第十天,他正躺在自己住处的床上,手里拿着一本书看着呢。外面突然来了一个县衙的捕快,告诉他姜婉小姐到差房找他。
杨廉纤闻言,又惊又喜,赶紧拾掇好自己,拉着正在院外练功的秋商信,就大步流星地往衙门赶去。
秋商信还奇怪呢:“雨哥,何事如此着急?”
杨廉纤嘿嘿一笑,神秘兮兮地说:“带你去见未来的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