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晚舟这几日虽然累得够呛,但精神却格外振奋。
她捧着沉甸甸的赏钱,眼睛亮晶晶地看向宋芫:“哥,我能不能用这钱给作坊添几架新织机?”
宋芫挑眉:“哦?说说你的想法。”
“我发现现在用的织机虽然改良过踏板,但引纬速度还是太慢。”宋晚舟比划着,“前两天我去县城书肆翻到一本《天工开物》,里面提到一种‘飞梭’的装置......”
她越说越兴奋,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草纸,上面歪歪扭扭画着个奇怪的装置。
宋芫接过图纸细看,心头猛地一跳,这不就是现代纺织机飞梭的雏形吗?
“你打算怎么做?”他不动声色地问。
“我想找牛叔试试。”宋晚舟眼睛放光,“牛叔的木工手艺最好,我想请他按这个图纸做个样品试试。如果能成,织布速度至少能快一倍!”
宋芫忍不住啧了啧,这丫头竟能无师自通想到飞梭原理。
“想法不错,回头你跟牛叔好好商量商量,看看具体怎么制作。要是真能成功,再记你一功。”宋芫笑着鼓励道。
宋晚舟高兴的原地蹦了蹦,转身就要跑,被宋芫一把拉住:“急什么,先把饭吃了。这几日你都没好好用饭,人都瘦了一圈。”
晌午宋芫与刘管事一道用饭,说起仓库里瑕疵布料的事。
一些是印染时颜料沾染不均,色彩出现深浅差异,一些则是织布过程中经纬线交织时稍有错位,形成了不易察觉的小褶皱。
通常作坊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少量瑕疵品,像喜洋洋作坊也会有炸坏或调味失误的产品,只要在合理范围内都属正常。
而炸坏的薯片,或调味失误的酱料,在喜洋洋作坊里,会以极低的价格内部消化。
但布料价高贵重,哪怕是瑕疵品,也能卖上个好价钱。
是以刘管事请示了一番,该如何处置这批瑕疵布料。
“这样吧,”宋芫放下筷子,对刘管事说道,“给作坊里的伙计内部半价,每人限购一匹棉布,五斤棉花。”
“我看大家穿的都薄,天气冷了,穿这么少上工动生病了,反倒耽误干活。
“剩下的瑕疵品,做成棉衣反倒看不出什么问题,那就送到晚舟的棉衣铺去。”
用过午饭,宋芫便让刘管事去通知作坊里的工人们这个消息。
消息一传出,整个作坊都沸腾了。
“真的吗?半价就能买棉布?”一位中年女工激动地拉住徐安确认。
刘管事点头:“东家亲口说的还能有假?每人限购一匹布,五斤棉花。”
“哎呀,这可太好了!”女工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正愁过年没新衣裳呢!”
“我闺女出嫁,正缺嫁妆布料呢!”
这时,宋晚舟小跑过来:“哥,听说你要把瑕疵布料送到我铺子里?”
“怎么,不想要?”宋芫故意逗她。
“要要要!”宋晚舟连忙点头如捣蒜,“我正愁棉衣料子不够呢!那些瑕疵布料做成棉衣完全没问题,还能降低成本,让更多百姓买得起。”
宋芫笑道:“就是这个理。对了,你铺子里现在缺人手吗?”
宋晚舟掰着手指头数:“绣娘倒是够用,就是缺几个会裁剪的......”
“这样,”宋芫略一思索,“从作坊里调两个手脚麻利的妇人过去帮忙,工钱照旧。”
“太好了!”宋晚舟欢呼一声,“我这就去挑人!“
看着妹妹风风火火跑开的背影,宋芫无奈地摇摇头。
这时,刘管事走过来禀报:“东家,已经清点完毕,共有二十三匹瑕疵布料,其中十五匹是染色不均,八匹是织造时的小瑕疵。”
“嗯,”宋芫点点头,“给员工们留出十匹,剩下的都装车送到晚舟那里去。”
“还有,“宋芫补充道,“棉花也按每人五斤的标准发放,从库房里取,这事就交给晚舟去办。”
好锻炼锻炼她一番。
一行人兴冲冲地来到库房,只见宋晚舟正带着徐悦将瑕疵的布匹都摆了出来。
杨小芳挤在最前面,摸着那些染花的布料爱不释手:“这花色染得真好看,哪里算得上瑕疵?”
旁边的王姐也凑过来,仔细瞧着:“就是说呢,我看这颜色深浅搭配,反倒像是特意做出来的新花样。”
“对了,“宋晚舟突然想起什么,“库房里还有些碎布头,虽然不成匹,但拼拼凑凑也能做双棉鞋。各位姐姐若需要,十文钱一斤。”
这话一出,女工们又沸腾了。
杨小芳挑了一匹靛蓝底子染着白色小花的棉布,又秤了五斤雪白的棉花和几斤碎布头,盘算着回家给孩子们做新棉袄。
见手头还宽裕,又去隔壁肉铺割了半斤五花肉,还咬牙买了包一直想吃的桂花糕。
“杨嫂子今儿个可真阔气!”同行的女工打趣道。
杨小芳将油纸包着的点心小心揣进怀里,笑道:“这不是发了赏钱嘛!我家那口子前儿还说想吃肉,孩子们也馋点心......”
回到家,杨小芳刚推开院门,两个小儿子就扑了上来。
“娘!您买什么好吃的了?”大儿子眼尖,一眼就看到了她手里的油纸包。
杨小芳笑着把点心递给孩子:“慢些吃,别噎着。”
又对迎出来的婆婆说:“娘,我买了布和棉花,这两天就给您做件新棉袄。”
婆婆接过布料摸了摸,惊讶道:“这料子厚实,得不少钱吧?”
“东家仁厚,只收了半价。”杨小芳边说边把肉交给大女儿,“去,把肉炖上,今儿咱们吃顿好的。”
晚上,杨小芳的丈夫下工回来,一进门就闻到肉香,惊讶道:“今儿是什么好日子?”
杨小芳正在灯下裁布,闻言笑道:“东家发了赏钱,还让我们低价买了布匹棉花。你看,”她抖开裁好的布料,“这料子多厚实,给你做件新棉袄,再冷的天也不怕了。”
丈夫摸了摸布料,又看看桌上的肉菜和孩子们吃得满嘴点心渣的笑脸,感慨道:“你们东家真是菩萨心肠。明儿我早些下工,去山上砍些柴火,给你和娘也各做件新棉衣。”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其乐融融地吃着难得的肉菜。
小儿子嘴里塞满枣泥糕,含糊不清地说:“娘,东家真好,我长大了也要去东家的作坊做工!”
杨小芳笑着摸摸孩子的头:“那你可得好好学本事。东家待人宽厚,咱们更要用心干活才是。”
夜深了,杨小芳还在灯下飞针走线。
丈夫劝她早点休息,她摇摇头:“趁热打铁,早点把棉衣做好。听说东家还要招更多女工,我想介绍我娘家妹子来。这样的好东家,可不能错过了。”
同样的场景在不少女工家中上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