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丝棉布,可是宋晚舟历经数月,与织工们反复试验的成果。
一次机缘巧合,她在纺织女工们的闲谈之际,灵感突现。
彼时,她脑海中萌生一个想法:倘若把棉与蚕丝相结合,说不定能够织出一种集两者优势于一身的布料。
于是,宋晚舟当机立断,说干就干。
执行力丝毫不输他哥宋芫。
她迅速拉上几个手艺精湛的老织工,在作坊里开始了日以继夜的试验。
她们把织机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只为找到最适合混纺的张力。
要知道,蚕丝纤细娇弱,稍微用力便会断裂,而棉线却又粗糙且韧性十足,难以与蚕丝完美契合。
这期间,手指不知被丝线划破了多少回,可宋晚舟硬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摸索出合适的配比和织法——七分棉三分丝,既保留了棉布的透气耐用,又增添了丝绸的光滑质感。
当成功织出第一匹丝棉布时,宋晚舟脑子里闪过无数种可能。
她迫不及待地拿去给宋芫看,果然得到了大哥的夸赞。
“你这脑袋瓜也太好使了,连丝棉混纺都能想出来。”宋芫显然也被惊艳到,眼底满是惊喜。
“我们家晚舟,真是个天生的经商奇才。”
语气里尽是骄傲。
想到这里,宋晚舟嘴角弯了弯。
“张掌柜请看。”宋晚舟示意徐安取来样品,亲手展开一匹月白色的丝棉布,“这是我们新研制的丝棉混纺料子。”
张掌柜接过布料,手指一触便露出讶色:“这手感......”
触手生温,既不像纯棉那般质朴,也不似丝绸那般华贵,却别有一番雅致韵味。
“妙啊!既有棉的筋骨,又有丝的柔滑,这料子做成夏衫最合适不过。”
王管事也凑过来查看,忍不住赞叹:“宋姑娘真是巧思!这布若在淮南府推出,定能卖个好价钱。”
宋晚舟笑道:“此布名为‘云锦棉’,取其如云般轻柔,似锦般华美之意。”
“好名字!”张掌柜连连点头,随即急切地问道,“不知产量如何?价格几何?”
宋晚舟早有准备,从袖中取出一张清单:“现有存货五十匹,月产三十匹。若销路好,可增至百匹。至于价格......”
她故意顿了顿,见张掌柜屏息以待,才继续道:“比上等棉布贵三成,却只有纯丝绸的一半价钱。”
张掌柜闻言,眼中精光闪动:“宋姑娘,这五十匹我全要了!”
宋晚舟却摇了摇头:“张掌柜,这批云锦棉我打算先拿出十匹试卖,看看市场反应。若销路好,下月再大量供货。”
这货肯定要卖的,但要怎么卖,得她说了算。
张掌柜略一思索,便明白了她的用意:“宋姑娘果然谨慎。好,就依你所言。”
除此之外,宋晚舟还带来了棉麻布,比起纯棉布更加结实耐用,价格也更低廉,适合普通百姓日常穿着。
这棉麻布也是在她研制出丝棉布后,灵机一动想到的。
既然棉与丝可以混纺,那棉与麻自然也能混纺。
于是乎,棉麻布就这样诞生了。
张掌柜对这批新布料赞不绝口,当即拍板要全部吃下。
两人又商议了具体售价和分成比例,最终敲定了合作细节。
离开钟家商号时,已是日暮西沉。
淮南府的夜市刚刚开始,街道两旁挂起了红灯笼,小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王管事已经备好酒宴,说要为宋晚舟接风洗尘。
宋晚舟婉拒道:“王管事不必如此破费,我今日有些乏了,想早些歇息。明日还要去集市看看行情。”
大哥说了,出门在外要谨言慎行,少沾酒水。她牢牢记着这句话。
倒也不是不信任王管事,而是这种应酬没多大必要。
王管事见她坚持,也不勉强:“那宋姑娘好生休息,明日我派个熟悉淮南府的伙计给你当向导。”
回到客栈,宋晚舟让徐安安排了轮值守夜,自己则坐在灯下给宋芫写信。
“哥,今日已平安抵达淮南府。钟家商号的张掌柜对咱们的新布料赞不绝口,尤其是云锦棉,他当场就订下了十匹试销......”
写完信,宋晚舟吹干墨迹,小心折好装入信封,这才伸了个懒腰。
推开窗户,淮南府的夜景尽收眼底。
远处河面上画舫游弋,丝竹之声隐约可闻。
“不知道大哥现在在做什么......“宋晚舟托腮望着月亮,突然有点想家了。
次日一早,王管事派来的向导葛娘子已在客栈门口等候。
“宋姑娘,咱们先去哪儿?”葛娘子是个三十出头的夫人,说话时总带着笑,显得格外亲切。
宋晚舟想了想:“先去最热闹的布市看看。“
淮南府的布市位于城西,占了大半条街。各色布料琳琅满目,叫卖声不绝于耳。
宋晚舟一边观察行情,一边与摊主攀谈,很快就摸清了当地布匹的价格和流行趋势。
“这位姑娘,看看这匹绸缎?上好的杭绸,只要十五银子一匹。”一个满脸堆笑的布商拦住她。
宋晚舟摸了摸布料,笑着摇头:“老板,这可不是杭绸,是仿制的松江绸,最多值七两五钱。”
布商脸色一变,讪讪地收回布料:“姑娘好眼力。”
逛完布市,宋晚舟又去了粮市。
她此行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考察忻州的粮食市场,为即将大量上市的红薯和土豆制品寻找销路。
连续跑了几天,对淮南府有了大概了解,宋晚舟心里渐渐有了底。
接下来就该主动出击了。
来到淮南府的第三日。
宋晚舟被窗外叫卖甜糕的声音吵醒,她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这才想起自己身在淮南府。
“小姐,起了吗?”外面传来徐悦的声音。
宋晚舟梳洗完毕,朝门外道:“进来吧。”
徐悦推门而入,手中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摆着几样精致的点心:蜜枣糕、糖蒸酥酪、甜酒酿丸子,还有一碗撒了桂花的甜粥。
宋晚舟看着这一桌甜腻腻的早点,不由得皱了皱鼻子。
忻州人嗜甜如命,连早点都甜得发齁,她这个习惯咸辣口的云山人实在吃不消。
“小姐,可是这早点不合口味?”
“一连吃了几天这甜腻的点心,有些腻味了。”宋晚舟此刻无比思念家里的辣椒酱和酸萝卜。
突然她想到什么,赶紧唤来徐安:“把咱带来的红薯粉取些来,还有辣子、酸豆角、花生米那些配料也一并拿来。”
徐安很快取来了东西。
宋晚舟卷起袖子,亲自去了客栈后厨。
厨娘见她一个姑娘家要下厨,惊讶得直摆手:“使不得使不得,姑娘想吃什么吩咐一声就是。“
“不妨事,”宋晚舟笑道,“我就做个家乡小食,劳烦借灶台一用。”
厨娘见她坚持,只得让出位置。
宋晚舟熟练地烧水煮粉,又用辣椒、陈醋调了个酸辣汤底。
不多时,一碗红艳艳、酸香扑鼻的红薯粉就做好了。
这刺鼻的辛辣窜入鼻腔,厨娘猛地打了几个喷嚏,这味道也太冲了!
“姑娘,您这做的啥呀,味道这么冲!”厨娘揉着鼻子,眼泪都被辣得冒了出来,但还是好奇地盯着那碗红薯粉。
宋晚舟笑着解释道:“这是我们云山县的红薯粉,放了些辣子和陈醋,所以味道重了些,不过吃起来可香呢。厨娘您要是不介意,也尝尝看?”
“不了不了,我吃不惯这些。”厨娘连连摆手。
宋晚舟也不勉强,端着碗走到大堂,酸辣香气立刻吸引了其他食客的注意。
大部分食客都捏着鼻子,露出不适的神情,毕竟淮南府的饮食习惯偏甜,这浓烈的酸辣味对他们来说太过刺激。
但也有几个食客,露出好奇的神色,目光紧紧盯着宋晚舟手中那碗红亮的红薯粉。
这时,一个行商模样的人忍不住问道:“这位姑娘,您这吃食是从何处买的?”
“是我家乡的小吃,叫酸辣粉。”宋晚舟笑道,“用红薯粉做的,又酸又辣,最是开胃。”
那行商咽了咽口水:“不知姑娘可否分我一碗?我愿出银钱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