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皇城中,接到禀报的六部尚书以及阁臣们面色兴奋,在十余名差役和内侍的簇拥下,脚步急促的往内廷所在的乾清宫而去,全然没有往日的庄重肃穆。
至于提前接到消息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更是抢先一步,气喘吁吁的闯进乾清宫暖阁,朝着案牍后略显错愕的天子惊呼道:\"陛下,奴婢为陛下贺喜!\"
\"辽东大捷!\"
\"清河复土!\"
饶是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朝廷已经不止一次让那如日中天的建奴铩羽而归,但此刻这面容白皙的老太监仍是失声颤抖,眼眸处隐隐有泪光滑落。
时隔多年,朝廷终于在辽东取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并且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了\"复土\",将饱受建奴欺凌蹂躏的疆域自其手中夺回。
闻听此话,正在案牍后批阅奏章的朱由校猛然起身,其手中紧握的朱笔也随之摔落,在铺开的奏本上溅起了点点笔墨。
此役建奴倾巢而出,身旁又有蒙古鞑子随同作战,他虽自认为已是提前\"运筹帷幄\",自关内关外抽调兵力,以充实那地广人稀的辽南,但当亲耳听闻辽东大捷的时候,仍是有些欣喜若狂。
那熊廷弼果然没有辜负他的信任,辽东兵卒们果然悍勇。
顾不上理会身旁宫娥内侍此起彼伏的恭维和道喜,朱由校一把接过司礼监递过来的奏本,迫不及待的翻阅起来,因为情绪过于激动,其右手竟是微微有些颤抖,并不断吞咽着口水和唾沫。
\"打得好,打得好!\"
\"曹文诏坚守凤凰城有功,李如柏驰援海州有功,尤世功和贺世贤复土清河更是有功!\"
年轻天子激昂的呼喝声犹如惊雷般在暖阁中炸响,惹得角落处虽是屏气凝神,但也忍不住探头探脑的宫娥内侍们欣喜不已。
提心吊胆多日,朝廷终是在辽东打了一个漂亮仗。
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里,天子因为辽东战事的缘故,一直心情不佳,虽说不至于\"迁怒\"他们,但他们伺候起来也是小心翼翼;如今辽东捷报传回,他们倒是可以轻松不少了。
\"奴婢给陛下贺喜。\"
作为朱由校的贴身大伴,司礼监掌印王安自是知晓眼前的年轻天子对于千里之外的\"辽镇\"究竟有多么重视,以至于达到了茶饭不思的程度。
要知晓,无论是天子登基之初,以抚宁侯朱国弼为首的勋贵叛乱,兵围奉天门,还是山东白莲教叛军起义,亦或者南京富绅豪商与朝廷\"打擂\",天子一直都是风轻云淡,好似胜券在握。
唯有在面对辽镇建奴的时候,天子方才会露出前所未有的凝重姿态,丝毫不敢懈怠松懈。
好在那辽东经略熊廷弼也没有辜负天子的信任,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便是扭转了万历末年,朝廷在辽镇屡战屡败的颓势,如今更是收复清河城,让那倾巢而出的建奴无功而退。
唯一可惜的,便是那几乎被夷为平地的复州城,以及千疮百孔,近乎于倒塌的复州城实在受损严重,还被那建奴从海州城外抢走了不少盐引。
不过与地势险要的清河城相比,这些\"损失\"便显得无关紧要了。
他几乎可以预见到,此等彪悍的战果一出,即便是朝中那些风闻奏事的御史言官们,也挑不出半点毛病。
\"好。\"
\"国之大喜,朕自当与尔等同乐。\"
\"大伴即刻吩咐下去,宫中人人有赏。\"轻轻颔首之后,朱由校便是在诸多宫娥内侍喜出望外的眼神中吩咐道。
虽说对于他们这些\"天子家奴\"而言,朱由校口中的\"有赏\"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赏赐,至多也就是额外给些银钱布匹,但这也足以让他们知足了。
毕竟这偌大的紫禁城中谁不知晓,天子虽是圣明之君,但在对于\"银钱\"的态度上,却颇有些万历皇爷的影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天子御极称帝至今已有将近三年的时间,但能够得到其赏赐的王公贵族却是少之又少,就连他们这些\"家奴\"也仅仅是在前段时间,中宫皇宫张嫣分娩,为天子诞下\"嫡长子\"的时候,得到了一次赏赐。
难道在天子的心目中,朝廷在辽东复土,竟是能够与皇宫为其诞下嫡长子相提并论?
此刻正沉浸在喜悦中的朱由校显然察觉不到身后宫娥内侍狡黠的眼神,其深吸了一口气之后,便是以不容拒绝的口吻吩咐道:\"大伴,即刻让户部和兵部派遣专员赶赴辽东点验战果。\"
\"一旦核实无误,该有的封赏和抚恤,立即分发下去。\"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能敌?
朱由校知晓,在自己治下的辽东将士之所以能够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便\"脱胎换骨\",除却自己力排众议,委任了经略熊廷弼,巡抚周永春等名臣,杜绝了诸如王化贞,高第,袁崇焕等一系列只会纸上谈兵的\"忽悠\",更重要的原因便是保证了辽东将士的\"足额足饷\"。
依着他琐碎的历史记忆,在天启皇帝病逝之后不久,自诩要重整山河的崇祯皇帝便下令缉捕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并将其党羽一并处死,籍没其家产。
不过在这些所谓的\"阉党\"尽数伏诛之后,崇祯皇帝却是后知后觉的意识到了一个让他细思极恐的问题:无论是权势滔天的九千岁魏忠贤,亦或者?卖官鬻爵的吏部尚书周应秋,以及掌握天下兵部大权的崔呈秀等人,其家产均是少的可怜,至少远远不达其预期。
而在这些\"阉党\"伏诛,东林党卷土重来之后,朝廷中枢的运转虽是没有出现问题,但各地的军镇却是陆陆续续出现了\"欠饷\"的情况,并引发了一系列难以挽回的后果。
尽管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朱由校心中却隐隐有些直觉,或许这些所谓的\"阉党\"所贪墨的财产,大多都被运抵九边充当军费开支。
也正是因为知晓在原本的历史上,各地边军被拖欠军饷之后衍生的\"恶果\",他方才会连续多次自内帑拨银,直至为九边将士补齐钱款。
如今来看,他不惜代价的\"付出\",终是得到了足额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