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世界上存在着四个着名的文明古国,而其中之一便是古老的埃及。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除了中国之外,其他三个文明古国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无数次的轮回和变迁,最终断绝了传承。

唯有中国的文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从未间断。

就在本期,我们要盘点的人物正是来自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印度。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今的印度与古印度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位人物,便是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

——————————

当金榜上的这句话一出口,在场的大秦众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关于印度的种种奇闻异事,他们的脸色也因此变得十分有趣。

然而,当他们回想起金榜所说的,世界四大文明唯有华夏文明至今仍未断绝时,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涌上心头。

无论是大秦的百姓,还是历朝历代的人们,都为自己所属的华夏文明感到无比骄傲。

————————分割线

萧幼林摩挲着下巴,眉头微微皱起,陷入了沉思。印度那纷繁复杂的历史犹如一团乱麻,若不先理清孔雀王朝这一关键脉络,后续历朝历代的制度变迁定会让人一头雾水。

她轻咳一声,翻开那本厚重的关于印度历史的书籍,目光落在孔雀王朝的章节上。开始娓娓道来:

“孔雀王朝是古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旃陀罗笈多在公元前 324 年建立了这个王朝。它的政治制度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国王掌握着绝对的权力。”

随着讲述,历朝历代的众人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孔雀王朝的宫廷之中。看到国王坐在华丽的王座上,大臣们毕恭毕敬地站在两旁。

“在经济上,孔雀王朝农业发达,水利灌溉系统完善,商业也十分繁荣,对外贸易更是远达西亚和埃及。”

说到这里,她停顿了一下,喝了口水润润嗓子,接着说道:“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达到了鼎盛,他大力推广佛教,使得佛教在印度乃至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阿育王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这对印度后来的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萧幼林深吸一口气,缓缓地将孔雀王朝的故事讲述完毕。她的声音清脆而坚定,仿佛这个古老的王朝在她的讲述中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当她讲完最后一个字时,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放下了一个沉重的负担。她相信,通过先将孔雀王朝的历史讲述清楚,能够为历朝历代的古人理解印度历朝历代的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接着,她毫不犹豫地将整个印度孔雀王朝的历史直接展现在众人面前。这段历史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孔雀王朝,一个在古印度历史上闪耀着璀璨光芒的奴隶制王朝,大约存在于公元前324年至公元前187年之间。

这个王朝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的创建者旃陀罗笈多来自一个以饲养孔雀为生的家族。

时光倒流至公元前4世纪,当时的印度正遭受着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

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如狂风骤雨般席卷了印度河流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痛苦。

然而,正是在这片被压迫的土地上,旃陀罗笈多挺身而出,他勇敢地组织起一支起义军,与马其顿驻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旃陀罗笈多最终成功地赶走了马其顿人,并推翻了难陀王朝的统治。公元前324年,他正式建立了孔雀王朝,开启了这个伟大王朝的辉煌篇章。

旃陀罗笈多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他继续挥师扩张领土,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逐渐统一了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在他的统治下,孔雀王朝的版图不断扩大,国力日益强盛。

而在孔雀王朝的众多君主中,阿育王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04年,被后世尊称为“无忧王”。

阿育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统治不仅对印度,甚至对整个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育王出生于孔雀王朝王室,他的父亲是第二代国王宾头娑罗。传说阿育王小时候容貌并不出众,但他性格勇敢,这一特质在日后的宫廷权力斗争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公元前273年,宾头娑罗王病重,阿育王得知消息后立刻启程回国,参与争夺王位的激烈角逐。这场权力斗争持续了整整四年,期间充满了血腥与残酷。

然而,阿育王凭借着果敢和智慧,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最终成功登上了孔雀王朝的王位。

阿育王即位后,展现出了强烈的野心和对外扩张的欲望。他充分利用孔雀王朝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发动战争,将王朝的版图一步步扩大。其中,公元前261年的羯陵伽之战堪称其武力扩张的重要里程碑。

羯陵伽是孟加拉湾沿岸的一个强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这场战争异常惨烈,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据历史记载,这场战争导致了约10万人死亡,另有15万人被俘。羯陵伽之战的胜利,不仅让阿育王的威名远扬,更为孔雀王朝的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役过后,除了印度半岛极南端的一些地区外,整个印度半岛基本上都被纳入了孔雀王朝的版图。

至此,孔雀王朝成为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大帝国,阿育王也因此成为了印度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君主。

羯陵伽之战的血腥和残酷对阿育王产生了巨大的心灵冲击。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渐放弃了武力征服的政策,转而皈依佛教,以佛法作为治国理念。

阿育王大力宣扬佛教的慈悲、非暴力等教义,派遣传教士到印度各地以及周边国家传播佛教。他在国内修建了大量的佛塔和寺庙,如着名的桑奇大塔。

此外,阿育王还召集佛教高僧举行了第三次结集,整理和编纂了佛教经典,进一步规范了佛教教义和戒律。

在政治上,阿育王实行了较为开明的统治。他致力于改善民生,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和商业。

为了让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佛法教义深入人心,阿育王在全国各地的岩石和石柱上刻下诏书,内容涉及道德规范、宗教教义、对臣民的关怀等方面,这些“阿育王石刻诏书”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历史的重要资料。

阿育王晚年逐渐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宗教修行中。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随着他的离世,孔雀王朝逐渐走向衰落。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所传播的佛教竟然在印度以及其他地区茁壮成长,犹如一颗顽强的种子,深深地扎根于这片土地之上,并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他对佛教的卓越贡献以及对国家的出色治理,使得他在印度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被永远铭记。

(佛教传播其实有好有坏的,这里只是说了佛教对于统治者的好处,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孔雀王朝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国王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犹如太阳一般耀眼夺目。

国王之下,设有各类官员,他们各司其职,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司法等重要事务,共同维护着国家的正常运转。

全国被划分成若干个行省,每个行省都有国王亲自任命的总督进行管理。这些总督们就像国王的得力臂膀,负责执行国王的旨意,确保行省的稳定和繁荣。

在社会层面,印度的种姓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种姓制度将整个社会严格地划分为四个主要等级:

婆罗门,作为祭司阶层,他们被认为是最接近神灵的人,享有崇高的地位和特权;刹帝利,即武士阶层,他们负责保卫国家和统治人民;

吠舍,包括商人、农民等,他们是社会的经济支柱;而首陀罗,则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主要由奴隶和苦力组成。

这种种姓制度的界限异常森严,各等级之间几乎没有流动的可能性,而且职业也是世袭的。一个人出生在哪个种姓,就注定了他一生的命运和社会地位。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最着名的君主之一,他在位期间,孔雀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然而,阿育王去世后,孔雀王朝却逐渐走向衰落。

一方面,地方势力开始不断崛起,他们逐渐摆脱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这些地方势力之间相互争斗,导致国家陷入了长期的内乱之中。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能力逐渐减弱,无法有效地维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另一方面,长期的和平使得孔雀王朝的军事力量逐渐松弛。士兵们缺乏实战经验,武器装备也开始落后。在面对外部敌人的入侵时,孔雀王朝的军队往往显得不堪一击。

约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被其将军所杀,王朝至此灭亡。这位将军自立为王,建立了新的王朝,但这个新王朝并没有能够延续孔雀王朝的辉煌,很快就被其他势力所取代。

尽管孔雀王朝存在的时间相对较短,但它在印度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统一了印度大部分地区,结束了印度长期以来的分裂局面,为印度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此外,孔雀王朝还大力推动了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使得佛教成为了印度的主要宗教之一,并对亚洲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秦

嬴政嘴角泛起一抹不屑的冷笑,心中对阿育王的治国之道充满了鄙夷。他实在无法理解,一个国家怎能依靠虚无缥缈的佛教来治理?

这岂不是将国家拖入无底的泥潭之中?在嬴政的眼中,宗教凌驾于皇权之上绝非好事,这必然会导致权力的失衡和混乱。

而且,如果所有人都沉迷于修行佛法,那么谁来开垦荒地、耕种农田呢?

国家的发展需要人口的支持,而不是一群只知诵经拜佛的信徒。嬴政不禁想到,若是自己的大秦也如此,恐怕会迅速衰败下去。

此时的嬴政尚未读到东晋的历史,自然不知道佛教在后来会变得何等腐败。否则,他恐怕会怒不可遏,甚至可能会拿起那把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太阿剑,直接将那个愚蠢的皇帝拍死。

相比之下,扶苏的头脑经过在底层的磨砺后,变得愈发清醒。他意识到,儒家的思想虽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对于当下的大秦来说,过于空洞和不切实际。

如今的百姓们,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法律变革后,对于大秦的法律条令已经逐渐适应,不再像以前那样动辄触犯法律。

法家的理念则更符合实际需求,它能够有效地约束那些作恶者的行为,对于没有作恶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大善。

扶苏深知,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依靠切实可行的法律和制度,而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

唐朝

会昌年间

唐武宗李炎端坐在龙椅之上,眼神微眯,似有寒光在眸中闪烁。殿外,烈日高悬,炽热的阳光洒在大地,却驱散不了他心中的阴霾。

下方站着数位朝臣,正将佛门弟子的种种恶行一一禀报。寺庙广占良田,隐匿人口,逃避赋税,僧尼不事生产,却生活奢靡,甚至暗中勾结地方势力,干预世俗政务。武宗越听,眉头皱得越紧,脸色也愈发阴沉。

“佛教不能留了。”他冷冷开口,声音虽不大,却似一道惊雷,在寂静的大殿中炸响。

朝臣们闻言,有的暗自点头,深知佛教势力膨胀已危及王朝根基;有的则面露忧色,担忧此举会引发诸多事端。

武宗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仿佛要将每个人的心思都看透。“朕意已决。”他的语气不容置疑,“传朕旨意,先清点天下寺院及僧尼人数,拆毁部分小型寺院,令部分僧尼还俗。”

殿外,微风拂过,吹动檐角的风铃,发出清脆声响。可这悦耳之音,此刻却无法舒缓武宗心中的忧虑。

他深知,灭佛之路必然艰难险阻,但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他已没有退路。一场影响深远的灭佛运动,即将拉开帷幕。

于是会昌二年(842年),唐武宗李炎开始逐步实施限制佛教的措施,如勒令部分僧尼还俗,没收寺院财产等。

会昌五年(845年),灭佛运动达到高潮。武宗下令拆除全国大量寺院,除长安、洛阳等保留少数寺庙外,其余一律拆毁。

铜像、钟磬等被熔铸为钱币和农具,大量僧尼被迫还俗。据记载,此次共拆毁寺院4600余所,还俗僧尼26万余人,没收大量良田。

——————————————分割线

题外话:

佛教在唐朝后期就已经十分的堕落了,佛家弟子侵占良田,生活奢靡,甚至是干预朝政。这个是真事,史书都是有记载的。唐武宗灭佛也是一定程度上将昌盛的佛教给摁了下来,不然以后的中国宗教发展可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