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门是淡蓝色的,门口的牌子上画着彩虹和星星。博源刚停稳车,就看到校长周老师在门口等候,她手里牵着一个自闭症孩子,孩子正攥着一根荧光棒,专注地盯着地面的阴影。
“博老师,辛苦你跑一趟。”周老师的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身边的孩子,“咱们学校的孩子情况特殊,有的不擅长表达,有的对声音特别敏感,安全防护得更细致些。”
系统面板在此时自动切换了模式,原本密集的预警提示变成了柔和的波纹状扫描:“检测到校园内存在3处高频噪音源(食堂抽油烟机、操场广播、开水房水泵),可能引发自闭症学生情绪波动;后门斜坡无防滑垫,近半年有2名脑瘫学生滑倒记录。”
博源跟着周老师走进教学楼,走廊的墙壁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画作,有歪歪扭扭的太阳,有长着翅膀的小狗。一个视力障碍的男孩正沿着墙壁的盲道慢慢走,指尖划过凸起的圆点,嘴里轻声数着数。
“这些孩子对外界的变化很敏感,但危险来临时,往往没办法及时求助。”周老师指着教室门口的安全铃,“我们装了这些,但有的孩子紧张时根本想不起来按。”
系统突然弹出一条绿色提示:“已适配特殊教育模式,新增‘行为异常识别’‘环境舒适监测’模块。可通过智能手环捕捉孩子的心率变化,当情绪波动超过阈值时,自动向班主任发送警报;同时调节校内设备音量、光线,保持在舒适区间。”
博源调出方案,指着其中一页说:“我们可以给每个孩子配一个定制手环,不仅能定位,还能感知摔倒、情绪激动等情况。比如这个孩子——”他看向那个攥着荧光棒的孩子,“如果他突然把自己关在角落,手环会立刻提醒您。”
正说着,走廊尽头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老师抱着一个癫痫发作的女孩跑过来,女孩的身体正在抽搐,脸色苍白。系统瞬间响应:“检测到学生生命体征异常,已自动联系校医和最近的医院,同步发送精确位置;走廊灯光已调亮,清除通道障碍。”
博源跟着跑过去时,校医已经拿着急救箱赶来,而系统推送的“癫痫急救步骤”正显示在走廊的电子屏上。几分钟后,救护车平稳地停在教学楼门口,医护人员抬着担架跑进来时,发现原本狭窄的走廊被自动移开的储物柜让开了一条通道。
“太及时了!”周老师擦着额头的汗,声音带着颤抖,“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光是找担架、清路就慌得手忙脚乱。”
接下来的三天,博源和技术人员一起调试设备。当手环第一次捕捉到那个自闭症孩子的情绪崩溃信号时,周老师及时赶到,用他最喜欢的荧光棒引导他平静下来;当盲道上的传感器检测到松动的砖块,维修师傅当天就来更换;连食堂的抽油烟机都被系统加上了“智能静音模式”,孩子们吃饭时再也不会突然捂住耳朵。
周五下午,博源准备离开时,那个视力障碍的男孩突然走到他面前,伸出小手,手里捏着一颗用皱纹纸折的星星。“老师,这个给你。”男孩的声音很轻,却很清晰,“周老师说,你让我们走路更安全了。”
导航提示下一站是区幼儿园,那里的孩子更小,需要更细致的守护。博源调整了一下座椅,看着窗外掠过的树影,忽然想起那个视力障碍男孩的话。原来所谓的“科技护童”,从来不是冰冷的设备,而是让每个孩子——无论健康与否,都能在安全的世界里,慢慢长大。
系统弹出一条新消息,是张科长发来的全区地图,上面已经有四个亮着的绿点,代表着已完成系统搭建的学校。而在地图的边缘,还有更多的灰色圆点在等待被点亮。
博源笑了笑,踩下油门。这条路还很长,但每一步踏下去,都能听到花开的声音。
区幼儿园的栅栏上爬满了牵牛花,粉紫色的花瓣在晨露里颤巍巍的。博源刚走到门口,就被一阵奶声奶气的笑声围住——几个穿背带裤的小家伙举着蜡笔画,踮着脚往他手里塞,画纸上是歪歪扭扭的太阳和笑脸,还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指着他胸前的工作牌奶声说:“叔叔,你的牌子会发光吗?像我们的手环一样。”
博源蹲下身,看着孩子们手腕上闪着柔光的卡通手环——这是为幼儿园特制的版本,外壳是软硅胶材质,印着小熊小兔的图案,既能定位,又能在孩子离开安全区时发出“叮咚”的提示音。他笑着晃晃手腕:“等叔叔调试好设备,你们的手环不仅会发光,还能告诉老师,谁偷偷跑到滑梯后面啦。”
园长刘老师在一旁笑着摇头:“这些小家伙精力旺盛得很,上回户外活动,有个孩子趁老师转身,自己跑到围栏边看小猫,差点钻出去。”她指着栅栏的缝隙,“你看这栏杆间距,对咱们孩子来说还是太宽了。”
系统面板早已自动扫描完毕,弹出的提示带着温和的粉色边框:“检测到围栏缝隙宽度15厘米(超出幼儿安全标准5厘米),户外活动区存在3处尖锐拐角,沙池边缘未做软化处理;近30天内,有7名幼儿因找不到家长在门口哭闹,最长持续23分钟。”
博源打开方案,指尖点向“幼儿专属防护”模块:“我们可以把围栏换成弧形网格,缝隙缩小到8厘米,拐角全部包上防撞条;另外在接送区装‘人脸识别+声音配对’系统,家长刷脸时,系统会自动播放孩子的专属儿歌——比如乐乐最喜欢的《小兔子乖乖》,这样孩子一听就知道是爸爸妈妈来了。”
正说着,沙池那边突然传来“哇”的哭声。一个小男孩摔倒在沙池边缘,膝盖擦破了皮。系统瞬间响应,活动区的广播里响起轻柔的安抚音:“小勇士不哭哦,老师马上来啦。”同时,刘老师的手环震动起来,屏幕上精准显示着孩子的位置和受伤情况。
博源跟着跑过去时,保健老师已经拿着碘伏赶来,小男孩正抽噎着被老师抱在怀里。刘老师摸着孩子的头叹气:“以前老师视线顾不过来,总难免有磕碰。”博源指着沙池边缘:“我们可以在这里装压力感应垫,孩子靠近时会轻轻震动提醒,再配上地面投影,用动画引导他们绕开危险区。”
三天后,当博源再次来到幼儿园,围栏已经换成了柔和的鹅黄色弧形网格,沙池边多了会发光的卡通脚印投影,几个孩子正踩着“小熊脚印”绕着圈跑。接送区的系统也调试完毕,一个妈妈刷脸后,广播里立刻响起女儿的声音:“妈妈,我今天画了小红花!”小女孩听见声音,立刻从活动室里跑出来,扑进妈妈怀里。
刘老师拿着平板电脑走过来,屏幕上是实时更新的“安全日志”:“你看这数据,这三天没有一个孩子跑出老师视线,门口哭闹的孩子也少了一半。昨天有个家长忘带接送卡,系统比对完人脸,还提醒他‘您家孩子今天有点咳嗽,记得带药’——原来是晨检时保健老师录入的信息,这功能太贴心了。”
他走到活动室门口,安安正抱着膝盖坐在小椅子上,看着窗外发呆。博源走过去,拿起桌上的积木:“我们来搭个小房子吧,给刚才那只小猫住。”安安抬起头,小声说:“爸爸今天没来送我,妈妈说他去很远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