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庆三年二月甲戌日,清晨的阳光洒在东都洛阳的城墙上,城门缓缓打开,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
李治和武媚娘的车驾在侍从的簇拥下,缓缓驶入城中。
车轮滚动的声音在空旷的街道上回荡,吸引了沿途百姓的目光。
百姓们纷纷驻足,躬身行礼,目送着皇帝和皇后的车驾远去。
李治坐在车中,透过车窗,看到百姓们恭敬的样子,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满足感。
车驾行至宫门前,吏部官员早已等候多时。
他们整齐地站成一排,手中捧着各州送来的文书,等待皇帝的检阅。
李治走下车来,吏部官员们纷纷跪地行礼,然后将文书呈给皇帝。
李治接过文书,随意翻看了几本,突然问道:
“桂州近来可有要事呈报?”
吏部官员赶忙回禀:
“回陛下,暂无急报,只是上月十驸马送来的民生简报里,提过街市卫生之事。”
此时的桂州城,阳光明媚,微风拂面。
李孟姜和周道务正在镖局后院核对账目。
李孟姜身着一袭淡蓝色的长裙,长发如瀑布般垂落在双肩上,她的美丽如同春日里盛开的花朵。
周道务则穿着一身深色的长衫,身材高大挺拔,他的眉宇间透露出一股英气。
两人相对而坐,专注地看着账本,不时交流几句。
忽然,李孟姜的目光被窗外的街道吸引住了。
她看到街上的杂役们正忙碌地清扫着地面,然而,刚刚扫干净的街道上,又有人乱扔果皮纸屑。
杂役们无奈地捡起这些垃圾,继续清扫。
李孟姜皱起眉头,放下手中的账本,对周道务说:
“周哥哥,你看这街上,刚扫干净就有人乱丢东西,杂役们从早忙到晚也清不完。朝廷是不是该立个规矩管管?”
周道务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无奈地说:
“浅浅,其实我前些日子已经让人在城中各处张贴了告示,提醒百姓们不要乱丢垃圾,可总有人不当回事。”
李孟姜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
“仅仅依靠张贴告示恐怕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处罚措施才行。依我之见,你不妨撰写一道奏折,趁着陛下刚刚返回东都之际,奏请加强这方面的律法。”
她一边说着,一边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般地列举道:
“对于初次触犯者,可以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让其感到肉痛,同时再施以轻微的体罚,比如打手板,好让他们记住这个教训;若是再犯,就不能再心慈手软了,应当动真格的,施以杖责,让他们真正体验到疼痛的滋味;而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顽固分子,仅仅罚款和杖责已经不足以惩戒他们了,应当在他们的脸上刺上‘贱’或者‘垃圾’这样的字,让街坊邻居们都能看到,让他们无地自容,看他们以后还敢不敢随意乱丢垃圾。”
周道务听完李孟姜的话,脸上露出些许迟疑之色,犹豫地问道:
“在脸上刺字,这处罚是不是太重了些?”
李孟姜连忙摇头,解释道:
“周哥哥,你可别觉得这处罚过重。你想想看,如果有人将垃圾倾倒进井里,或者扔进河道中,这不仅会污染水源,还会危害到一城百姓的健康。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天理难容啊!对于这样离谱的人,就必须要施以重罚,直接将他们发配到边疆去戍边,让他们在那里辛勤劳作,接受改造,好好尝尝生活的艰辛。”
她稍微停顿了一下,然后又接着说道:
“如果有人到了戍边之地还是不知道悔改的话,那处罚就必须要更加严厉一些才行,不然根本无法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啊。”
周道务听后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于是马上铺开纸砚,准备开始写奏折。
他首先写道,桂州的街市上由于人们随意乱扔垃圾,导致了“巷陌污秽、蚊蝇滋生”的情况出现。
接着,他将李孟姜的提议原原本本地转述了出来:
“对于初犯者,要打二十下手心,并且罚款五十文;如果是再犯,那就杖责六十;要是有人污损了水源,或者是屡教不改的,就要在脸上刺字,然后当众示众;如果情节特别严重的,就要发配到边疆去服劳役一年;要是到了这个地步还不知道悔改的,那就只能按照法律规定加重刑罚了。”
写完之后,周道务又把这篇奏折读给李孟姜听,李孟姜听后连连点头:
“这样一来,条理就非常清晰了,而且把百姓们所受到的影响也都写得很明白,我相信圣人看了之后肯定会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的。”
翌日天方微亮,晓雾尚未散尽,桂州都督府内,周道务已亲自主持,将那份关于整治市容、革除陋习的奏折郑重封缄,交予驿站快马,星夜兼程送往东都洛阳。
此时的洛阳,正是高宗李治处理完迁都事宜,稍得喘息之际。
御座之上,他接过内侍呈上的奏折,见是桂州而来,略感讶异,展开一看,不禁莞尔,转头对身旁垂帘听政的武媚娘笑:
“朕这十姐夫,真是个闲不住的,连民间丢弃污秽之物,也要专折上奏,立下定规,倒也有趣。”
武媚娘闻言,接过奏折,凝神细读,秀眉微蹙,随即开口道:
“圣人明鉴,桂州地湿,百姓若随意弃置污秽,易生疫病,波及民生,此事确需整顿,驸马有此远见,亦是分内之责。只是,奏折中提及初犯即刺面,再犯便要戍边,这般刑罚,是否过重,恐失民心?”
李治闻言,亦收起笑容,沉吟片刻,道:
“媚娘所言极是。
治理之道,当宽严相济。初犯者,罚钱并笞其手心,以示惩戒,尚可;再犯者,杖责六十,亦算合理。至于那刺面之刑,过于酷烈,有伤风化,改作‘罚充街役三日’如何?让他亲身体验清扫街道之苦,目睹污秽之害,比在脸上刺字,更能使其铭记教训,也更显朝廷教化之意。”
三日后,刑部的批文便如羽箭般飞抵桂州。
周道务接到文书,不敢怠慢,当即命书吏工整誊抄数份,张贴于城门内外、集市通衢等显眼之处,务使家喻户晓。
那告示上写道:
“门下:兹据桂州都督周道务所请,为整饬市容,杜绝污秽,防止疫病,保我民生。特颁下条规:凡市井百姓,有随意抛洒垃圾、弃置污秽于街巷者,初犯,笞二十,罚钱五十文;再犯,杖六十;若有故意污损公共水源者,杖一百,另罚充街役半月;倘若屡教不改,顽劣成性者,则发配边疆,戍边一年,以儆效尤。此令。”
告示一出,立刻引得满城百姓围观,议论纷纷。
人群中,一位每日挑担卖菜的王婶,看着告示,咂舌道:
“哎哟喂,这可了不得!往后这菜叶子、烂菜根可不敢随便扔了,五十文钱呢,够买两斤好肉了,够咱老两口吃顿饱的,可不能为图省事,丢了这笔钱,还得挨板子!”
周道务随即传令下去,命捕头带着衙役,在街市之中往来巡查,务必令行禁止。
告示张贴后的第一天,便有三个不长眼的小贩,在自家摊位旁随意丢弃果皮杂物,被巡街衙役逮了个正着。
衙役们也不徇私,当即按告示上的规矩,先罚了他们五十文钱,然后拉到街边,当众噼噼啪啪各打了二十手心。
那几个小贩疼得龇牙咧嘴,眼泪直流,不住地作揖求饶,保证下次再也不敢了。
一旁负责清扫街道的杂役们,见此情景,无不拍手称快,笑道:
“早就该这样立规矩了!以前咱们累死累活刚扫干净,转头就有人乱扔,这下好了,有官府撑腰,看谁还敢!咱们也能省点力气,这街道啊,也能干净些时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