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二月十五壬午日,晨曦微露,刑部的官员们便已如热锅上的蚂蚁般焦躁不安。他们早早地来到衙署外,整齐地列队等候,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紧张和期待。

原来,李治皇帝刚刚从东都返回京城没几日,就迫不及待地下达了一道圣旨,要亲自查阅京城狱中的囚犯档案。

这道圣旨犹如一道惊雷,在刑部引起了轩然大波。主事的侍郎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他不敢有丝毫怠慢,亲自指挥着吏员们将堆积如山的卷宗按照罪名进行分类整理。

经过一番忙碌,卷宗终于被整理完毕,整齐地堆放在大殿两侧的案几上。

侍郎轻声叮嘱吏员们:

“把那些刑期已满、案情轻微的卷宗都挑出来,放在最上面。陛下今日怕是要施恩,我们可不能出任何差错。”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终于,辰时刚过,李治的车驾缓缓抵达刑部。

车驾停下,李治身着常服,步履稳健地走下车来。他的身后紧跟着一群官员,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他走进大殿。

一进大殿,李治的目光便径直落在了那堆卷宗上。

他快步走到案几前,挥手示意众人退下,只留下一个熟悉律法的侍御史在旁协助。

然后,他随手拿起最上面的卷宗,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个因偷了两匹布而被判流放的大壮。

卷宗中的供词详细记录了这个大壮的家庭情况,他家中有一位年迈的母亲,无人照料。李治眉头微蹙:

“偷布虽不对,但罪不至流放。”

李治面色凝重地看着手中的卷宗,略作思索后,提起朱笔,在卷宗上龙飞凤舞地批道:

“改判杖二十,罚钱赔偿,释放归家侍母。”

一旁的侍御史见皇帝如此决断,赶忙在一旁记录下来。

他注意到皇帝接连翻看的都是一些轻罪卷宗,心中不禁有些诧异。

正当他犹豫是否要开口提醒时,皇帝突然停下了手中的动作,似乎是察觉到了他的心思。

“圣人,那边有几桩案子是去年水灾时的逃税案,当时判得重了些。”侍御史鼓起勇气说道。

李治闻言,微微皱眉,随即将目光投向那叠卷宗。他快速翻阅着,果然发现里面多数都是灾民因为无力缴纳赋税而被判处徒刑的案子。

李治逐页细看,当看到一个名叫赵五的农夫时,他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赵五家中的房屋在去年的水灾中被淹没,生活陷入困境,无奈之下只好逃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却被判处了一年的劳役。

“水灾之年,百姓本就艰难。”

李治不禁叹息:

“这些灾民已经失去了家园,还要遭受牢狱之灾,实在是可怜。”

他拿起朱笔,在赵五的卷宗上批注:

“查核灾情记录,属实者免罪释放,所欠赋税一并豁免。”

午时将近,太阳高悬天空,李治坐在案几前,已经翻阅了大半的卷宗。

案几上,被他批注了“释放”和“减刑”的卷宗堆积如山,而只有寥寥数桩盗窃伤人、贪赃枉法等较为严重的案子被放置在一旁。

李治揉了揉因为长时间握笔而发酸的手腕,抬起头,对着侍御史吩咐:

“将这些需要赦免的卷宗整理出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那些所犯罪行较轻且已服刑过半的囚犯,即刻释放他们;第二类,是那些量刑过重的案件,按照律法重新判决;第三类,是那些家中有特殊困难的囚犯,先核实情况,若属实则准予保释,待到秋后再做商议。”

侍御史领命而去,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牢房。囚犯们都紧张地竖起耳朵,仔细聆听着外面的动静。

狱卒开始点名,叫到名字的囚犯先是一愣,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当他们确认自己真的被赦免后,有的囚犯喜极而泣,有的则对着皇宫的方向不停地磕头,感恩戴德。

那个因为偷布而被关进牢房的大壮,在被带出牢房时,仍然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结结巴巴地问狱卒:“官爷,您……您真的放我回家吗?”

狱卒满脸笑容地对小贼说道:“这可是圣人开恩,你还不快点谢恩!”

大壮闻言,如蒙大赦,赶忙双膝跪地,不停地磕头,嘴里还念念有词:“谢陛下恩典!谢陛下恩典!”

时间来到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宫殿的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李治端坐在龙椅上,神情严肃地召见了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他的面前摆放着一摞厚厚的卷宗,这些都是尚未被赦免的案件。

李治指着那些卷宗,对两位大臣说:

“这些案子虽然都是重罪,但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比如这个受贿的县丞,不仅要查看他是否将赃款追回,还要考察他是否有真心悔改的意思;而那个斗殴伤人的,一定要问清楚他到底是主动挑衅还是出于防卫过当。”

李治顿了顿,接着强调:

“朕之所以施恩,并不是要纵容犯罪,而是希望让百姓们知道,朝廷在量刑时,不仅要依据律法,还要兼顾情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让百姓们信服。”

尚书闻言,不敢有丝毫怠慢,赶忙躬身施礼,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微臣谨遵陛下旨意,即刻着手组织人员进行复核工作,定当秉持公正、严谨之原则,绝不冤枉任何一个好人,亦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恶人!”

李治微微颔首,表示满意,接着又嘱咐道:

“此外,对于那些即将被赦免的囚犯,在释放他们之前,务必要当面告诫他们,让他们知晓此次获赦实属不易,回去之后定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切不可再行违法乱纪之事。同时,地方官员也需多加留意这些人,若发现其中有确实生活困难者,应酌情给予一定的救济和帮助,以免他们因生计所迫而再度误入歧途。”

待到傍晚时分,赦免的文书如雪花般纷纷扬扬地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百姓们听闻皇帝竟然亲自阅卷并决定释放囚犯,一时间都沸腾了起来,纷纷涌上街头巷尾,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在一个热闹的集市上,卖菜的张大娘正和邻居闲聊着。突然,她提到了一个让人惊讶的消息:“听说那个偷布的大壮被放出来了,而且还能回家照顾他的老娘呢!”

邻居听后,也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接着点头说道:

“可不是嘛!这可真是太好了。那个大壮虽然犯了错,但他也是为了生活所迫啊。现在他能回家照顾老娘,也算是一件幸事。”

张大娘接着感慨道:

“是啊,圣人真是体恤百姓啊!不仅放了大壮,去年水灾的时候,那些逃税的人也都被放了呢。”

邻居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这才是为民做主的好皇帝啊!他知道百姓的难处,不会一味地惩罚,而是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