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火焚尽前尘影,古宅深藏旧岁谜。
断简残篇寻秘语,蛛丝马迹指迷离。
********************************************************************************************************************************
雾港市的潮湿空气似乎能渗透进骨头里,带着咸腥与某种难以言喻的腐朽气息。那座隐藏在老城区深巷尽头的旧宅,像一头沉默的巨兽,匍匐在阴影之中,斑驳的墙皮诉说着被遗忘的时光。铁艺大门锈迹斑斑,推开时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仿佛惊扰了沉睡百年的亡灵。
沈青临和阮白釉站在门厅,脚下是布满灰尘、图案模糊的花砖。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尘埃、霉菌和一丝若有若无的、类似旧书页和干枯植物混合的怪异味道,与之前在仪式空间闻到的甜腻福尔马林气味截然不同,却同样令人不安。这里的光线昏暗,只有几缕惨淡的日光透过布满污垢的彩色玻璃窗,投下扭曲的光斑,更添几分阴森诡谲。
“这里的灰尘…至少积了有几十年。”阮白釉用手帕捂着口鼻,声音有些发闷。她的目光扫过门厅角落里倾倒的伞架,蛛网缠绕的壁灯,以及墙壁上褪色剥落的壁纸,那些曾经精致的暗纹花鸟图案如今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如同褪色的记忆。她对旧物有着天生的敏感,能从这死寂的氛围中,感受到一丝丝属于过去的、鲜活过的痕迹,以及…某种沉淀下来的、不祥的凝滞感。
沈青临的观察更为细致,他的视线如同手术刀般精准,扫过每一个细节。他注意到门框边缘有细微的刮擦痕迹,似乎有人不久前进出过,但手法很小心。地面的灰尘分布也并非完全均匀,靠近内侧的区域有被扰动过的迹象。“小心些,”他低声提醒,“这里可能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尘封’。”
他们根据从威廉日记和之前零碎线索中拼凑出的信息,才最终锁定了这处几乎被世人遗忘的所在。据说,这里曾是一位在三十年代颇有名望的收藏家的居所,后来家道中落,宅邸几经转手,最终荒废。但有传言,这位收藏家晚年性情大变,沉迷于某些…异端的收藏和研究,与一些神秘的团体有所往来。这与他们追查的骨瓷诅咒和那个诡异的仪式,似乎隐隐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联系。
两人对视一眼,默契地选择了一条通往宅邸深处的走廊。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荡,显得格外清晰。两侧的房门大多紧闭,门板上的油漆早已龟裂起泡。他们尝试推开几扇,有的纹丝不动,似乎从内部反锁或是被什么东西堵死;有的则应声而开,露出同样积满灰尘、家具蒙着白布的房间,如同一个个被时间凝固的标本。
空气越来越沉闷,那股旧纸张和干枯植物的气味也愈发明显。最终,在一扇雕花的柚木门前,他们停下了脚步。这扇门虚掩着,门缝里透出比走廊更深沉的黑暗。沈青临伸手轻轻一推,门轴发出沉闷的摩擦声,缓缓打开。
这是一个书房,或者说,曾经是。迎面是一个巨大的落地书架,但上面的书籍大多已经歪斜、散落,不少甚至已经腐烂,书页粘连在一起,散发出浓烈的霉味。一张厚重的写字台摆放在房间中央,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只有一小块区域似乎被人擦拭过,留下不甚明显的痕迹。台灯的灯罩破损,几支钢笔散落在笔筒外,墨水早已干涸。
阮白釉的目光被墙角的一个玻璃展柜吸引。柜门紧锁,里面陈列着一些奇特的物品:几块颜色怪异的矿石,几件造型古朴但说不出年代的陶器碎片,还有一个…泡在浑浊液体里的、类似某种生物肢体的标本瓶。她的眉头微微蹙起,心中涌起一股寒意。这位收藏家的品味,确实有些…不同寻常。
沈青临则径直走向写字台。他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拂去桌面的灰尘。除了那片被擦拭过的区域,他还注意到写字台的抽屉似乎有被撬动过的痕迹,虽然手法隐蔽,但逃不过他法医的眼睛。他依次拉开抽屉,里面大多是些零散的文具、信纸和一些已经失效的票据。
直到拉开最下方一个较大的抽屉时,他的动作停顿了一下。这个抽屉比其他的更沉,也更难拉动。里面塞满了各种文件和手稿,同样布满了灰尘。他耐心地翻找着,手指拂过那些泛黄脆弱的纸张。
突然,他的指尖触碰到一个硬物,被压在层层叠叠的文件底下。他小心地移开上面的纸张,露出了它的真容——一本厚厚的,用深褐色皮革包裹的日记本。
日记本的封面没有任何文字,只有时光留下的磨损和几道深深的划痕。皮革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干硬,边角处甚至有些开裂。沈青临将它轻轻拿起,能感觉到纸张的厚重和某种沉淀下来的历史感。
他和阮白釉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与期待。这会不会就是他们要找的东西?
阮白釉走上前,两人一起将日记本捧到光线稍好一些的窗边。沈青临小心地翻开封面,扉页上没有任何署名,只有一行用已经褪色的墨水写下的日期:“民国二十六年,秋。” 也就是1937年。这个年份让两人的心同时一沉,正是骨瓷诅咒传说开始流传的关键时间点。
日记的纸张泛黄发脆,边缘甚至有些残破,仿佛轻轻一碰就会碎裂。字迹是一种略显潦草的花体字,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似乎记录者的心绪也随着笔尖起伏不定。
“十月初三,雨。雾锁重楼,人心惶惶。时局动荡,租界亦难偏安。夜间偶闻枪声,更添愁绪。近日购得一奇物,英国皇家道尔顿骨瓷茶具一套,据卖家言,乃孤品,其白如玉,其薄如纸,对光视之,隐有暗纹流动,似凤非凤,似火非火,摄人心魄。然,总觉此物…透着一股邪气。”
读到这里,阮白釉的手指微微一颤。骨瓷茶具!凤凰火纹!日记主人的描述,与他们追踪的那套诅咒之物惊人地相似!
沈青临继续往下翻阅,日记的内容并非每日都记录,显得有些断断续续,而且充满了晦涩的语句和暗示。
“十月十五,晴。‘会’中长老提及‘凤凰涅盘’之仪,言辞闪烁,似有深意。吾不甚明了,只觉其与近日所得骨瓷关联甚密。长老嘱吾好生保管,待‘时机’成熟,此物将为‘圣火’之引,开启‘永恒之门’。何为永恒?凡人血肉,终将腐朽,唯有艺术…方得不灭?”
“‘会’?”阮白釉低声重复“‘会’?”阮白釉低声重复,眼中闪过一丝警惕。这个词在之前的调查中从未出现过,但结合日记的语气,显然是一个秘密组织。
沈青临没有应声,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日记本上,手指小心翼翼地翻过下一页。纸张的脆响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
“十月二十,阴。‘会’中传下训示,言‘器’已备,‘引’已足,只待‘血脉’归位,‘薪柴’燃尽,‘凤凰’方能浴火重生。吾心甚忧,不解其意。‘器’莫非指骨瓷?‘引’又为何物?‘血脉’、‘薪柴’…听之令人不寒而栗。长老言,此仪式需在至阴之刻进行,借阴月之力,方能沟通‘彼岸’,引渡‘圣火’。吾等凡人,何德何能,敢窥探此等禁忌?”
阮白釉的脸色变得苍白。至阴之刻,阴月之力…这与他们在圆形空间内经历的一切何其相似!而“血脉归位”、“薪柴燃尽”,这些词汇更是让她联想到那具旗袍女尸,以及她身上诡异的凤凰火纹。“血脉…会不会是指有特定血统的人?”她喃喃自语,“薪柴…难道是活人?”
沈青临的眼神冷峻,他想到了那具被吊起的尸体,那具化着文物贩子妆容的女尸。她身上有凤凰火纹,她被吊在仪式中央,她散发着那种令人作呕的气味…她会是日记中提及的“血脉”或是“薪柴”吗?又或者,两者皆是?
他继续往下看,日记的字迹变得更加潦草和急促,仿佛书写者正处于极度的恐惧或激动之中。
“十月廿八,夜。噩梦。骨瓷渗血,凤凰啼哭。‘会’中气氛诡异,长老面色阴沉,言仪式准备就绪,不容有失。吾心难安,总觉此举并非求‘永恒’,而是…引来某种不祥之物。吾试图退出,然已身不由己。‘会’规森严,背叛者…形神俱灭。”
“十一月初一,子时。月圆。仪式…开始了。在…那个地方。黑暗,骨骼,火焰…非现世之火。吾…吾看到了…看到了不该看之物。那不是凤凰…是…是怨灵!是诅咒!吾欲逃离,然四肢僵硬,动弹不得。耳边充斥着…那些声音,低语,嘶吼…还有…还有甜腻的味道…福尔马林…为何会有福尔马林的味道?”
沈青临和阮白釉同时倒吸一口凉气。甜腻与福尔马林混合的气味!这与他们在仪式空间中闻到的,以及旗袍女尸身上散发出的味道完全一致!日记的主人,竟然亲历了那个仪式,甚至…看到了那具被吊起的尸体?或者,是更早的、与那具女尸相似的“薪柴”?
日记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后面的页面都是空白的。仿佛书写者在记录下这最后的恐惧后,便再也没有机会拿起笔。
“这个日记主人…他参与了当年的仪式。”沈青临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难以置信。“他描述的一切,和我们经历的完全吻合。骨骼、火焰、甜腻的福尔马林味…甚至提到了月圆之夜,那个地方…难道就是我们刚才所在的地下空间?”
阮白釉的指尖轻颤,她抚摸着日记本泛黄的纸页,仿佛能感受到当年书写者的恐惧与绝望。“他说的‘会’,就是策划这一切的组织。他们利用骨瓷作为‘器’,月圆之夜作为‘时机’,特定的‘血脉’和‘薪柴’作为‘引’和‘载体’,进行某种‘凤凰涅盘’的仪式…但这日记主人却说,那不是凤凰,而是怨灵,是诅咒…”
“‘血脉’和‘薪柴’…”沈青临沉思着,“日记主人提到了福尔马林的味道,这通常用于保存尸体。那具旗袍女尸被防腐处理过,而且身上有凤凰火纹…她很可能就是那个‘血脉’或‘薪柴’。而日记主人看到的,很可能是与她相似的、更早的受害者。”
“日记主人为什么会提到福尔马林?”阮白釉的思维跳跃着,她想到了沈青临的职业。“难道…这个‘会’里,也有像你一样的…解剖师?或者说,他们需要对‘薪柴’进行某种处理,才能用于仪式?”
这个猜测让两人都感到一阵恶寒。一个神秘组织,进行邪恶仪式,使用骨瓷,需要特定的血脉和活人作为祭品或载体,甚至可能涉及尸体防腐…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比他们最初想象的更庞大、更扭曲的真相。
“日记里还提到了‘那个地方’。”沈青临说,“结合我们之前发现的线索,以及这个旧宅的位置…这个地方很可能与那个地下空间有关联。也许是入口,也许是‘会’的某个据点。”
他们环顾四周,这个书房除了日记和那些诡异的收藏品,似乎没有更多直接的线索。然而,日记本身就是最关键的发现。它不仅证实了仪式的存在,揭示了“会”的存在,还提供了关于仪式目的和过程的宝贵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将1937年的事件与他们现在追查的旗袍女尸、骨瓷诅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条跨越近百年的黑暗链条。
“日记主人最后说到‘吾欲逃离,然已身不由己’,然后就断了。”阮白釉的声音带着一丝悲悯,“他看到了真相,想要反抗,但似乎没能成功。他后来怎么样了?”
沈青临摇了摇头,表示无从得知。这个日记本被藏在写字台的抽屉深处,很可能是在日记主人失踪或死亡后,宅邸荒废,才得以保存至今。
“至少,我们知道了‘会’的存在,知道了他们仪式的部分目的和手法。”沈青临将日记本小心地收好,“这本日记是目前最重要的线索。我们需要把它带回去,仔细研究每一个字,每一个暗示。”
就在他们准备离开书房时,阮白釉的目光无意间扫过书架的顶部。在厚厚的灰尘中,她看到一个被遗忘的小盒子,似乎是木制的,上面雕刻着早已模糊不清的图案。
“等等,那里有个盒子。”她指着书架顶部。
沈青临抬头看去,确实有一个被灰尘完全覆盖的小木盒,几乎与书架的颜色融为一体。他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将盒子取下。
盒子并不重,拿在手里有一种古老的质感。上面的雕刻纹路虽然模糊,但仔细辨认,似乎是某种植物的藤蔓缠绕着…某种骨骼的形状?
沈青临尝试打开盒子,但发现它被一个复杂的金属扣锁住了,没有钥匙根本无法打开。锁扣的风格古老,制作精巧,显然不是普通的锁。
“这个盒子…会不会也和那个‘会’有关?”阮白釉猜测道。
沈青临掂了掂盒子,里面似乎有什么东西在轻微晃动,发出细微的碰撞声,听起来像是…骨瓷?
一个不祥的预感涌上两人的心头。这个盒子,藏在日记本所在的房间,上面的图案诡异,里面可能装着骨瓷…它会是“会”留下的另一个线索?或者…是另一个陷阱?
旧宅深处的阴影仿佛更浓重了几分,空气中弥漫的腐朽气息也变得令人窒息。他们手持着这本充满恐惧与秘密的日记,以及这个未知的小木盒,心中明白,他们已经触碰到了隐藏在雾港市繁华表象之下的,更深层的黑暗与疯狂。那跨越近百年的骨瓷诅咒,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和邪恶得多。而他们,已经身处漩涡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