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 第557章 只为迎接华夏的帝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57章 只为迎接华夏的帝王

李煜不得不正视这一点。

世界,已然变迁。

或许正是始于此刻。

“而我大国,仍将屹立世界之巅!”

李煜豪情满怀地思索着。

若中原仍是天地间之最,李煜定会封存火枪与火炮。

他不会完全摒弃,但也不会去更新技术。

然而时过境迁。

世界既已变革,

我大国亦必须随之而变,

且定要维持在全球之巅的位置!

唯有如此,他这个大国之君才能确保大国、确保子民、确保中原这片土地的恒久安宁。

故而李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扩张,并亲自训练神机部队。

另一方面则改革火炮,

以及打造更多的战舰。

大国国库好不容易充盈起来,现在又逐渐枯竭。

连同李煜的私库亦是如此!

但好在这样的付出终有所值。

不过一两个月光景,一方面神机部队的将士训练有素,

另一方面,火炮技术也有了显着的提升。

其实李煜以为大国的火炮相当落后,实则不然。

大国的火炮,在之后的数百年里都算得上先进之物,在海面上遭遇那些以侵略他国为荣的强盗之国,并不逊色。

但如今,

更占优势的一点是,

工部尚有一群技术痴迷的老前辈们。

他们曾致力于火炮与火器的研发与改良,对此领域极为精通。

简而言之,他们技术娴熟,经验丰富,唯独缺乏资金。

而这位君主及时提供了充足的经费。

因此,短期内某项技术的显着飞跃是可以预见的。

若非因战事迫在眉睫,大明即将面临一场海战,

他们或许还会选择留在工坊,借着这难得的机会,深入研究数月之久。

“真是可惜,我现在都不清楚,是期盼朝廷能赢得此战,还是期望战败。若战败了,皇上仍允许我们继续钻研火炮,似乎也未尝不可。”

“其实我也有点这样的念头。但无论如何,身为朝臣,我们必须以国家利益为先。火炮研究,暂且只能作为个人爱好了。”

这些工部的老专家们,提交完报告后,聚在一起唉声叹气。

他们本以为此次之后,再无机缘继续火炮研究了,谁料,奏章递上去没多久,

宫里便传来了消息。

皇帝下令他们继续制造并研究火炮,此番不仅限于火炮,连火铳也纳入了研究范畴!

“皇上万岁!”

“这下我们终于可以着手那些一直想研究却未能实施的想法了。”

“皇上如此重视,我是否也能将我的技术传承下去了?”

老专家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暂且不论此事。

另一方面,大明已是准备充分,只待时机。

且朝野间开始流传,说皇帝即将再次御驾亲征。

【那老谋深算者果然狡猾,他深知大明若欲迅速赢得海上他国的支持,必须派遣一位有足够身份与威望之人前去震慑。】

【大明的皇帝便是那老谋深算者,而大明的未来储君,想来便是我这位皇太孙了。】

【仅我和他,任何一人出现在海边,方能令人信服。】

【但此次,老谋深算者选择了亲自出征……】

【他意在联合更多人、更多国家、更大势力与更强实力,一举击败葡萄牙的若昂。】

【他的手段依旧如昔,我若要战,他便要以绝对之力,令我无处可避,无路可退,最终只能遭受重创。】

【不过想来,老谋深算者也不会带我同去了。】

【毕竟……】

昔日草原之上,老谋深算的智者对我这位储君满怀信心与保护之力,然海上征战,却非其所长。

忆往昔,智者随太祖朱元璋征伐天下,舟行河面,战鼓连天。

至于浩瀚大海,嘿嘿……

你这小子,心中暗喜何事?

海上又如何?

太祖与爷爷河道之战有何不妥?

确是如此。

朕确无此经验,但若你心存懈怠,欲留京城,那绝无可能!

“此番朕亲征,储君继续伴朕左右。”

朱棣淡然言道。

朱瞻涯:“何意?!”

……

大明上下,正蓄势待发之际。

吕宋之地,亦有所闻。

彼时尚不知,国中变故已为大明所悉。

其亦明了,大明疆域辽阔,一旦兴兵,筹备良久,不似小国行事迅速。

故大明延迟获知五万大军沉海之事,亦在情理之中。

“速将此讯告知亨利亲王!”

“族长,我们还要助罗刹国对抗大明吗?”

一青年闻此令,面色骤变,脱口而问。

族长斜睨一眼,

“你有何高见?我等已致大明五万将士陨落,尚不自知。一旦真相大白,大明岂会善罢甘休?此刻唯有一条路走到底!”

“速传讯亨利亲王!”

“此番,我们继续与亨利亲王内外勾结。”

“听闻大明皇帝亦参战,话本中,其英明神武,若能斩杀此等英雄,亦算吾等能耐!”

言及此处,族长面露兴奋。

青年心中哀戚,但族长已决,只能遵从。

至亨利亲王居所,细述经过,亲王闻翻译之言,不禁大笑。

“前次五万,尚未尽兴,此番又有大军前来,甚妙!”

“大明之地,广袤无垠,丝绸、陶瓷遍地?”

亨利亲王眼中闪过贪婪之光。

丝绸、陶瓷,西方高价之珍!

大明,岂非遍地黄金?

征服大明,我亨利,将富甲天下!

此刻的葡国,在阿方索国王的引领下,不仅击退了外敌的侵袭,还全力推动着海军的壮大。

海军学院应运而生。

亚瑟亲王,自是信心满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就在不久前,他亲自率军,将华夏的五万雄师轻而易举地全数击溃!

“在这片汪洋之上,我们无可匹敌!”

亚瑟亲王的面容洋溢着狂热。

“殿下,此事是否需向国王陛下禀报?有传言称,华夏的某位重要人物将亲自指挥战事。”

“无需如此!”

“你要铭记,征服华夏的这份荣耀,只属于我亚瑟亲王!”

亚瑟亲王大手一摆,断然拒绝了属下的提议。

随即,他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备战之中。

尽管他对葡国的实力深信不疑,对自己的能力也极为自信,对未来更是斗志昂扬,

但他,却是一个行事谨慎之人。

更何况……

那些吕宋国的势力,既然能背叛华夏,难保不会背叛自己。

因此,

在战略上他轻视对手,但在战术上却给予对手足够的重视。

……

就在亚瑟亲王积极筹备战事之际,

朱权带着满心不愿的朱瑞,以及一众文臣武将,抵达了东南海疆。

整个南方,从各处选拔的驻军与卫所士兵自备兵器,总数高达三十余万。

朱权留下十万大军,驻守海岸线,以防敌人趁大明内地空虚之际,偷袭登陆。

而他则率领二十万大军,加之余晖岛上的二十万驻军,再抽调十万,总计近四十万兵马,集结于此。

只为迎接华夏的帝王。

海岸边,大明战船密布。

一列列士兵井然有序地列成方阵,静待朱权的训诫。

朱权誓师之后,这些士兵携带着兵器,登上了最新型的战船。

一时间,陆地上人山人海。

远远望去,海面之上战舰如林,遮天蔽日!

此地,除了华夏的君臣,还有因闻讯华夏皇帝将亲征而来的海上诸国使者。

他们此刻亲眼目睹了大明的军威与壮观的人数。

那些曾参与过抗击倭寇之战的贵族尚且能够镇定。

但那些初次经历此景的人,无不倒吸一口冷气。

“这便是华夏吗?!”

“你们看,他们的士兵所穿的盔甲,真是耀眼夺目,他们手中的武器,皆是火器吧?华夏真是富庶至极!”

“似乎那个侵犯我们国家的势力,他们的军队中,能使用火器的,也不过三千余人吧?”

“如此看来,大唐必胜无疑,我们的国度有望了!”

“还是不要过于乐观为好。记得大唐那五万精兵,不也曾被敌军歼灭殆尽吗?”

“那时大唐或许过于自满,轻视了对手,犯了兵家大忌,这才落败。但今非昔比,大唐的君主已亲自出征,他们对此事必然极为重视。那些入侵者绝非大唐君主的对手。”

“你说得对,那些传奇故事不都这样描述吗?大唐的君主乃是大唐难得的英雄,有他在,此战必胜无疑!”

这些小国的人民私下里开始议论纷纷。

尽管大唐五万精兵全军覆没曾令这些小国对大唐略感失望,

但因李世民亲征的决断与行动,

确实扭转了他们对大唐的不良印象。

此刻,

多数舆论都是正面的,更别提他们亲眼目睹了大唐集结近四十万大军的气势。

况且,从军队素质和装备来看,大唐也无败之理!

由于他们的评论颇为积极,且众人细想之下也觉得颇有道理,因此这些小国日益紧张的情绪总算得到了缓解。

爪哇国的人也在这些小国之列。

他们表面上为大唐的气势和实力感到高兴,内心却焦虑不安。

“这些士兵数量惊人,大唐的实力太过强大,五万兵马对他们来说只是冰山一角,伤亡些许根本无损大唐的根本。”

“这对我们可大大不妙,得赶紧把这里的消息传回国内,听听那些长老们的意见!”

于是爪哇国的人连夜开始向家族成员传递消息,

好在,

此时,向国内传信的人比比皆是,他们都是受各自国君之命,前来探视大唐是否能助他们击退敌人。

有人想看看大唐是否需要援助,

有人则是想亲眼见证大唐的实力,为自己的国家寻一条生路。

这也得益于那些传奇故事的影响,否则此刻,绝不会有如此多的人愿意踏入大唐的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