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城 “曙光一号” 星舰工厂的舰体组装车间内,晨曦从高达 50 米的玻璃天窗倾泻而下,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3 台千吨级起重机的钢铁吊臂如蛰伏的巨蟒般伸向穹顶,吊索上悬挂的合金构件泛着冷冽的银灰色光泽,与车间两侧整齐排列的预制星舰框架形成呼应。地面上的导轨还残留着昨夜施工的机油痕迹,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焊接的焦糊味与星核矿石的淡淡腥气,混合成工业建设特有的气息。苏睿站在车间中央的全息投影平台上,白大褂的下摆被通风系统吹出的气流轻轻扬起,口袋里别着的蓝色晶体样本在晨光下折射出细碎的蓝光,她指尖在虚拟控制面板上快速滑动,屏幕上的数据流如瀑布般滚动,龙首和李龙成将军分立两侧,目光紧盯着平台中央的虚空,呼吸都下意识地放轻。
“经过一个月的设计优化和 200 多次参数调试,跨时代星舰的三维模拟图终于完成了。” 苏睿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指尖在面板上重重按下红色确认键,“龙首,李将军,请看 —— 这就是我们倾注了所有心血的‘曙光号’星舰!”
随着她的话音落下,平台四周的 12 个全息发射器同时启动,淡蓝色的光束如喷泉般喷涌而出,在空气中交织汇聚,逐渐凝聚成一艘星舰的立体模型。舰长 150 米的流线型舰体通体覆盖着哑光银合金,舰首呈尖锐的梭形,表面刻着细密的导流纹路,能最大限度降低空气与空间阻力;舰体两侧对称分布着 6 个脉冲炮发射口,金属盖板闭合时与舰体融为一体,打开时露出淡蓝色的能量核心,像蛰伏的猛兽亮出獠牙;舰尾的三维涡轮推进器采用嵌套式三环结构,外层环形装置镶嵌着 36 块菱形蓝色晶体,缓慢旋转间散发着幽幽的光芒,仿佛蕴藏着撕裂空间的力量;最引人注目的是舰体中部的环形能量护盾发生器,启动模拟时,一层淡蓝色的半透明屏障瞬间展开,将整艘星舰包裹其中,屏障表面流动的能量纹路如星河般璀璨。
“这…… 这简直是工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李龙成将军忍不住上前一步,粗糙的手指想要触摸模型,却径直穿过了虚幻的光束,他收回手,眼中满是震撼,“蓝星时期我见过最先进的‘空天母舰’模型,体积比这大两倍,却全是笨重的机械结构!你看这个推进器,蓝星的化学燃料发动机比这大十倍不止,推力却只有它的五分之一,还得携带海量燃料,根本无法进行长途航行!”
龙首的目光落在星舰模型的驾驶舱区域,那里的全息操控台清晰可见 —— 没有传统飞船密密麻麻的实体按钮,只有悬浮的虚拟触控界面,界面上的数据流与 “天枢” 超级计算机实时同步。“这个操控系统,完全颠覆了蓝星的航天认知吧?” 他伸手虚划,模拟操控的动作,“蓝星的飞船驾驶员还在依赖机械操纵杆和仪表盘,稍有失误就可能机毁人亡,而‘曙光号’这是实现了全虚拟操控?”
“不仅是全虚拟操控,我们还融入了生物识别和量子 AI 辅助系统。” 苏睿调出操控系统的细节演示,画面中出现一名驾驶员佩戴神经连接头盔的模拟场景,头盔上的传感器与操控台形成闭环,“驾驶员通过神经连接与星舰 AI‘启明’联动,反应速度比传统操控快 10 倍,甚至能预判操作指令。而且‘启明’能实时分析战场环境、计算航行路线、优化能量分配,提供最优战术建议。这种技术在蓝星时期,只存在于《星际穿越》这类科幻电影里,没有任何国家真正实现过。”
她手指轻点模型侧面的 “生态循环舱” 标识,星舰模型立刻从中间剖开,露出内部的精密结构 —— 一个 20 平方米的微型温室里,曙光大陆特有的 “光合蕨类” 长势茂盛,叶片在虚拟阳光的照射下释放着细密的氧气气泡;温室旁的废水处理装置分为三级,通过微生物分解、晶体能量净化和活性炭过滤,能将生活废水转化为可直接饮用的纯净水,水质检测数据显示纯度远超蓝星的矿泉水标准;角落还有一个半立方米的养殖舱,里面饲养着适应封闭环境的 “蛋白虫”,这些虫子以有机废料为食,富含优质蛋白质,经过加工后可制成营养膏,作为船员的应急食物。
“蓝星的载人飞船,最多只能携带半个月的生活物资,每次任务都得提前规划好补给点。” 苏睿的语气带着掩饰不住的自豪,“而‘曙光号’的生态循环系统能实现 90% 的物资自给自足,船员在舰上连续生活半年,都不需要外部补给。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真正深入曙光大陆的未知区域,甚至未来进行星际探索,不用再被补给问题束缚手脚。”
李龙成将军突然俯身,指着星舰模型底部的能量核心区域 —— 那里的蓝色晶体呈球形排列,正在缓慢旋转,释放着稳定的能量波动,核心周围的能量导管如血管般延伸至舰体各处。“这个能量核心的转化率,肯定突破了蓝星的物理极限吧?” 他记得之前汇报中提到蓝星核反应堆的瓶颈,“蓝星的核反应堆能量转化率最高只有 35%,大部分能量都以热能形式浪费了,而‘曙光号’这……”
“达到了 82%!” 苏睿调出能量数据图表,蓝色的转化率曲线平稳而强劲,没有丝毫波动,“这得益于断云峰发现的高纯度蓝色晶体,其能量密度是星核矿石的三倍,再加上我们根据星舰设计图研发的‘晶体共振转化技术’—— 通过调整晶体的振动频率,让能量以共振的方式高效释放,几乎没有浪费。蓝星时期最顶尖的物理学家,比如霍金团队,也只提出过‘能量共振’的理论猜想,从未真正应用到实际中。”
龙首绕着星舰模型走了一圈,手指轻轻拂过虚拟的舰体外壳,仿佛能感受到合金的冰凉质感。“‘曙光号’的防御和攻击能力,应该也远超蓝星的任何武器平台吧?” 他的目光落在脉冲炮发射口上,眼中闪烁着期待。
“绝对是碾压级别的!” 苏睿切换到武器系统演示模式,星舰两侧的脉冲炮同时打开,淡蓝色的能量束瞬间发射,100 公里外的虚拟目标 —— 一个模拟异兽群的全息投影,瞬间被汽化,连灰烬都没有留下;紧接着,演示画面切换到防御测试,10 枚模拟导弹同时击中能量护盾,护盾泛起如水波般的涟漪,却始终没有破裂,能量损耗数据显示只消耗了总储备的 15%,而且在晶体能量的补充下,护盾强度正在快速恢复。“‘曙光号’的脉冲炮威力是机甲脉冲炮的五倍,有效射程达到 100 公里,每分钟可发射 30 发;能量护盾能抵御十次重型导弹轰击,恢复速度是蓝星能量护盾的三倍。毫不夸张地说,蓝星最先进的航空母舰在它面前,就像纸糊的一样脆弱。”
就在这时,车间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技术团队的骨干成员小陈抱着平板电脑快步跑来,脸上满是汗水,声音因激动而颤抖:“苏博士!好消息!星舰的核心零部件 —— 推进器涡轮和能量护盾发生器的预制件已经完成了!这是检测报告,各项参数都远超设计标准!”
苏睿立刻接过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合金构件的强度测试、能量传导效率等数据,红色的 “合格” 标识铺满整个页面。她将平板递给龙首和李龙成,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太好了!这意味着我们不仅有了跨时代的设计,还能造出符合标准的实物零部件。按照计划,三个月后,‘曙光号’就能完成整体组装,进行首次试飞!”
龙首看着检测报告上的各项数据,又抬头望向悬浮在空气中的星舰模型,眼中满是感慨:“从蓝星的逃亡者,到曙光大陆的创造者,我们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蓝星文明几百年都没能达到的科技突破。‘曙光号’绝不仅仅是一艘星舰,更是我们龙国文明涅盘重生的象征,是人类文明迈向星际时代的敲门砖。”
李龙成将军的拳头紧紧攥起,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声音铿锵有力:“有了‘曙光号’,我们就能彻底掌控曙光大陆的探索主动权!废墟之城的秘密、迷雾沼泽的资源、断云峰的矿脉,都将为我们所用!那些潜藏在未知区域的异兽,还有可能存在的其他文明势力,任何敢于威胁我们的敌人,都将在‘曙光号’的炮火下颤抖!”
苏睿望着星舰模型,目光坚定而悠远:“‘曙光号’只是一个开始。等我们彻底掌握了蓝色晶体的技术,破解了星舰设计图上的所有秘密,还能造出更大、更快、更强的星舰 —— 比如能搭载数百人的‘母舰级’星舰,能进行星际跳跃的‘探索级’星舰,甚至能组建一支真正的星舰舰队。到那时,我们不仅是曙光大陆的主人,更能冲出这片大陆,迈向浩瀚的宇宙,寻找新的家园,接触其他外星文明。”
阳光透过车间的天窗,洒在星舰的三维模型上,淡蓝色的全息光束与金属钢架交相辉映,在地面投下奇幻的光影图案。“曙光一号” 星舰工厂的工人们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焊工师傅戴着防护面罩,在合金框架上进行精密焊接,火花四溅如烟花;机器人操作员坐在控制台前,操控着机械臂搬运重型构件,动作精准无误;技术人员围着预制好的推进器涡轮,用仪器进行最后的参数校准,讨论声、敲击声、机械运作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激昂的建设之歌。
龙首、苏睿和李龙成站在星舰模型前,久久不愿离去。他们知道,“曙光号” 的诞生,将彻底改变龙国在曙光大陆的命运轨迹,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 一个属于龙国,属于人类文明的星际时代。而这一切的起点,就在这座工厂里,在这缕闪耀的全息光束中,在每个为了文明延续而不懈奋斗的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