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城 “曙光一号” 星舰工厂的动力系统车间内,淡蓝色的防辐射隔离层如流水般泛着柔和光晕,将广阔的车间分割成六个独立的实验区域,每个区域门口都悬挂着 “高压危险” 的红色警示灯,灯光在隔离层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中央的实验台由整块星核合金浇筑而成,表面刻着精密的能量导流纹路,一台半组装完成的星舰发动机静静矗立其上 ——36 块菱形蓝色晶体围绕着核心涡轮呈环形排列,晶体边缘泛着莹润的光泽,像一圈镶嵌在银灰色金属上的蓝宝石,涡轮叶片上还残留着细微的打磨痕迹,可见其工艺之精湛。
苏睿穿着厚重的银白色防辐射服,头盔上的透明面罩映出发动机的轮廓,她正俯身调整发动机侧面的共振频率调节器,手指在布满按钮的控制面板上快速跳动,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透过防护面罩的透气孔渗出,在下巴处凝结成小水珠。龙首和李龙成将军站在隔离区外,透过 10 厘米厚的强化玻璃紧盯着实验台,李龙成的军靴在地面轻轻踱步,显露出内心的紧张,龙首则双手背在身后,目光锐利如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准备启动第三次共振测试!” 苏睿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颤抖,既有紧张也有期待,“能量输出阈值设定为 85%,AI‘启明’已完成数据记录参数校准,各传感器信号正常,冷却系统压力稳定!”
她深吸一口气,指尖在红色启动按钮上停顿片刻,随后重重按下。瞬间,发动机核心的蓝色晶体突然爆发出耀眼的光芒,发出 “嗡 ——” 的一声低沉鸣响,这声音不似传统发动机的轰鸣,反而像深海中鲸鱼的低频吟唱,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环形排列的 36 块晶体开始同步顺时针旋转,淡蓝色的能量流如丝绸般在晶体间穿梭,形成一道闭合的能量环,缓缓汇聚到中央的涡轮中,涡轮叶片在能量驱动下逐渐加速,从肉眼可见的缓慢转动变成一道模糊的银灰色虚影。
隔离区外的巨型显示屏上,能量转化率的数据以每秒三次的频率快速跳动 ——78%、80%、82%、84%…… 当数值稳稳停留在 85% 时,原本微微晃动的发动机突然变得平稳,能量流的波动幅度缩小到 0.5% 以内,没有出现前两次因能量紊乱导致的晶体闪烁现象。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苏睿猛地直起身,拳头用力攥紧,声音因激动而带着哭腔,“星舰发动机的‘晶体共振’技术彻底突破!能量转化率稳定在 85%,远超设计目标的 80%,而且通过热成像监测,没有任何多余热能浪费,完全达到了实战标准!”
隔离区的液压闸门缓缓打开,发出 “嗤 ——” 的泄压声,龙首和李龙成快步走进来,目光紧紧锁定在运转的发动机上。李龙成伸出粗糙的手掌,轻轻触摸发动机的外壳,感受到微弱却均匀的震动,指尖没有丝毫灼热感,他惊讶地抬头:“蓝星时期我见过最先进的航空发动机,运转时外壳温度能达到 300 摄氏度,连靠近都得戴隔热手套,而‘曙光号’的发动机…… 竟然只有 45 摄氏度!这散热技术简直是跨时代的奇迹,苏博士,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这得益于我们独创的‘晶体能量导向’设计。” 苏睿抬手摘下头盔,露出满是汗水却依旧明亮的眼睛,她调出发动机的三维内部结构图,全息投影在空气中缓缓展开,清晰地展示出能量流动路径,“发动机核心的涡轮采用星核合金与蓝色晶体复合打造,晶体的分子结构能引导能量定向流动,让能量通过共振直接转化为动能,几乎不会产生多余热能。而且外壳的双层隔离层中,填充了我们用灵脉草汁液提炼的‘超导冷却凝胶’,这种凝胶的导热效率是蓝星超导材料的 10 倍,能在 0.1 秒内吸收并消散残留热量,这在蓝星时期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技术突破。”
龙首的目光落在发动机后侧的能量输入接口处,那里连接着一根特制的银色晶体能量管,能量管内的蓝色液体正缓慢流动,他指着接口问道:“苏博士,这台发动机的实际推力能达到多少?能不能支撑‘曙光号’达到设计的 50 倍音速?毕竟空有高转化率,没有足够推力,还是无法实现长途探索。”
“龙首放心,推力绝对超出预期!” 苏睿立刻调出推力模拟测试数据,屏幕上的蓝色曲线陡峭上升,形成一道几乎垂直的线条,“我们在‘天枢’超级计算机上做过 1000 次模拟测试,单台发动机的最大推力能达到 1200 吨,而‘曙光号’将配备 4 台这样的发动机,总推力达到 4800 吨。按照舰体 1.2 万吨的设计重量计算,能轻松推动 150 米长的舰体达到 55 倍音速,比最初的设计目标还快 5 倍!要知道,蓝星最快的空天飞机‘猎鹰 htV-2’,最大速度也只有 10 倍音速,而且只能维持 12 分钟,和‘曙光号’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趁着发动机稳定运转的间隙,苏睿操控全息投影,将 “曙光号” 的完整结构模型投射在车间中央,配合发动机的实物,向两人详细介绍星舰的核心系统:“‘曙光号’星舰整体分为五大核心系统 —— 动力系统、武器系统、防御系统、生态系统和操控系统。动力系统除了 4 台晶体共振发动机,还配备了 2 台备用星核能量发动机,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仍能正常航行;武器系统包括 12 门双联装脉冲炮和 2 枚‘星核导弹’,脉冲炮的有效射程达到 100 公里,每分钟可发射 30 发能量弹,星核导弹的威力相当于蓝星的战术核武器,却不会产生核污染,主要用于应对大规模异兽群或敌方大型目标;防御系统采用‘主动护盾 + 被动装甲’双重防护,环形能量护盾能抵御 10 次重型导弹轰击,舰体外壳则采用‘星核合金 + 晶体涂层’复合结构,涂层能吸收 30% 的能量攻击,装甲本身能抵御 12.7 毫米穿甲弹的直接射击;生态系统就是我们之前研发的微型温室和三级废水处理装置,配合蛋白虫养殖舱,能实现 90% 的物资自给自足;操控系统依赖神经连接头盔和 AI‘启明’辅助,驾驶员的反应速度能提升 10 倍,AI 还能实时分析战场环境,提供最优决策建议。”
她手指轻点模型,星舰缓缓分解,露出内部的区域划分:“舰体从前往后分为三个主要区域 —— 前部是驾驶舱和武器控制中心,驾驶舱配备 360 度无死角全息视野,武器控制中心能同时操控 12 门脉冲炮;中部是生态舱和船员生活区,生态舱种植的光合蕨类每天能产生 500 升氧气,足够 50 名船员使用,生活区配备独立睡眠舱、健身区和医疗室;后部是动力舱和物资仓库,动力舱采用隔音减震设计,确保船员生活区不受发动机噪音影响,物资仓库能储存足够半年使用的应急物资。而且每个区域都有独立的应急系统和隔离门,就算某一区域受损,其他区域也能正常运转,这是蓝星任何航天器都不具备的冗余设计。”
李龙成突然指向动力舱模型中的应急接口,眉头微微皱起:“苏博士,我还有个疑问。如果在飞行过程中,4 台主发动机同时出现故障,备用发动机的推力能不能支撑星舰紧急迫降?蓝星的飞机经常因为发动机故障导致坠毁,我们不能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留下隐患。”
“李将军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关键,我们早就考虑到了。” 苏睿调出应急系统演示动画,画面中模拟了主发动机全部失效的场景,“我们设计了双重备用方案:第一,4 台主发动机采用独立供电和控制系统,就算其中 2 台失效,剩下的 2 台也能维持星舰的基本飞行;第二,动力舱内配备的 2 台备用发动机,虽然推力只有主发动机的 1\/10,但能通过调整推进角度,配合起落架的缓冲系统,确保星舰在平坦地面或水面紧急迫降。而且 AI‘启明’会实时监测发动机的振动频率、能量输出和温度变化,提前 10 分钟预判故障风险,向驾驶员发出预警,留出足够的应对时间。”
龙首走到发动机旁,弯腰仔细观察着晶体的运转状态,蓝色的光芒映在他的脸上,眼中满是感慨:“从最开始面对星舰技术的一片空白,到现在突破核心发动机,我们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我们龙国人民团结协作、不畏艰难的精神体现。有了这台发动机,‘曙光号’的建造就真正迈出了关键一步,我们在曙光大陆的探索之路,终于有了可靠的‘引擎’。”
“按照现在的建设进度,一个月后就能完成 4 台主发动机的制造和调试,两个月后实现‘曙光号’的整体组装,三个月后就能进行首次试飞。” 苏睿的语气充满信心,她指着实验台旁堆放的零部件,“而且我们的研发团队已经开始着手研发第二代晶体发动机,目标是将能量转化率提升到 90%,推力再增加 20%,为后续建造更大吨位的‘母舰级’星舰做好技术储备。”
李龙成立刻表态,语气坚定:“我会立刻协调工厂的生产部门,优先保障发动机零部件的供应,将星核合金和蓝色晶体的调配优先级提升到最高;同时加派一个机甲连的兵力,负责动力系统车间的安保工作,确保发动机的核心技术不泄露。另外,星舰试飞场的建设也要加快进度,必须在‘曙光号’组装完成前,做好跑道铺设、指挥塔建设和应急救援准备,绝不能耽误试飞计划。”
当天下午,星舰发动机突破的消息通过内部通讯系统传遍了整个星舰工厂。工人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舰体组装车间的焊接声、物资运输的机械轰鸣声、技术人员的讨论声比往日更加响亮,每个人都加快了手中的工作节奏,为 “曙光号” 的早日建成贡献力量。苏睿的技术团队则留在动力系统车间,加班加点优化发动机的细节设计,对晶体的排列角度、能量导管的直径进行微调,确保每一台发动机都达到最优性能。
夕阳西下时,4 台新制造的发动机核心零部件被重型运输机运进动力系统车间,整齐地排列在实验台旁,银色的金属部件在夕阳余晖下泛着温暖的光芒。龙首、苏睿和李龙成站在车间门口,望着忙碌的工人和持续运转的发动机,眼中满是期待与憧憬。他们知道,星舰发动机的突破,不仅意味着 “曙光号” 即将起航,更意味着龙国在曙光大陆的探索之路,将迎来全新的篇章,人类文明向星际时代迈进的脚步,也因此变得更加坚定。
夜色渐深,星舰工厂的灯光依旧明亮,如同一片璀璨的星河,发动机的低鸣声在车间内持续回荡,像一首充满希望的赞歌。“曙光号” 的全息模型悬浮在车间中央,在灯光的映照下,舰体的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它将带着龙国人民的梦想与希望,驶向曙光大陆的未知远方,开启人类文明的全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