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晃就到了金秋。
京郊大地一片金黄,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腰,到处是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
周安那西庄的“试验田”,早成了附近庄户人眼中的稀奇景。
起初大家都等着看笑话,觉得周大人虽是文曲星下凡,会做官,但这种地可不是读书能读出来的。
又是沤肥又是套种的古怪法子。
能顶啥用?瞎折腾!
可等到庄稼抽穗灌浆,人们就渐渐笑不出来了。
周安田里的玉米棒子结得又大又匀称,颗粒饱满,豆荚也格外密实,那长势,绿油油、精神神,明显比旁边按老法子种的地精神一大截。
等到真正开镰收割,田间地头满是“唰唰”的割麦声和农夫们吆喝号子的声音。
等收到周安西边那块地,过秤一称,结果更是惊掉了所有人的下巴。
“多少?一亩地打了一石八斗玉米?还额外收了五斗豆子?”
老把式周老栓看着那秤杆,手都在抖,围着那堆得像小山似的粮食转了好几圈,嘴里不住念叨:“神了…真神了…这瘠地…这瘠地咋能打出这么些粮食?这…这比好些肥地收成还好哩。”
南边那块肥地本就底子好,加上周安那些“科学”管理,精耕细作,产量也比往年高了两成不止,
这消息像长了翅膀,瞬间传遍了京郊各个庄子,甚至传到了京城里头一些人的耳朵里。
不少庄头,甚至一些小地主,都偷偷跑来看,啧啧称奇,拐弯抹角地想打听周大人这地到底是咋种的,用了啥仙法。
周安看着仓库里堆得满满的粮食,心里乐开了花,比升官发财还高兴。
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收获!
他特意让周大牛和周铁根把最好的新粮磨成面,又宰了庄子上养的肥猪,给府里和交好的人家,比如苏瑾然那儿,都送了些去,美其名曰“尝尝鲜”。
那新麦蒸的馒头格外香甜暄软,卤猪肉也格外喷香入味,更是坐实了“周家庄子出好粮好肉”的名声。
这惊人的产量,以及周安鼓捣出来的那些“奇巧”农具和耕种法子,在周安的有心推动下,很快就被负责农事的衙门知道了,甚至隐隐约约传到了宫里皇帝的耳朵里。
周安正在翰林院当值,整理文书,宫里突然来了传旨太监,不是召他去御书房,而是直接宣他明日伴驾,陪同陛下去京郊“观稼”——看看秋收景象,体察民情。
周安心头一跳,强压住激动,知道弄这一场的作用出来了。
沉稳接旨,谢恩,一套流程行云流水,看不出半点异样。
当晚回家,他立刻召集家人,简单说了此事。全家人都又惊又喜,李杏更是紧张得手都不知道往哪放:“爹,皇上…皇上要去看咱家的庄子?这…这…咱们要不要准备些什么?万一冲撞了……”
“慌什么?”周安镇定自若,脸上带着笑,“咱们地里打出的粮食是实实在在的,堆在那儿就是最大的体面,比什么都强。老大老二,你们明天一早就去庄子上,告诉庄户们,照常干活,该收收,该晒晒,不必刻意准备,平常什么样就什么样,越是自然,越是本分,就越好。”
他又看向几个儿媳:“家里一切照旧,该干什么干什么。皇上是去看庄稼,看丰收,不是来咱家做客,不必惊慌。”
周安这番镇定感染了家人,大家都慢慢平静下来,但眼底的兴奋和骄傲却藏不住。
次日,秋高气爽,天蓝得像水洗过一样。
景和帝轻车简从,只带了少数近臣和侍卫,来到京郊。
沿途看去,农田里一片繁忙丰收景象,皇帝心情颇佳。
行至周安西庄地界,那明显更加旺盛、收割后堆得更高的粮垛,立刻吸引了皇帝的目光。
“停。”皇帝下了御辇,走到田埂边,随手从还没运走的粮堆上掐下一个沉甸甸的谷穗,金黄饱满的谷粒在手中掂了掂,眼中露出惊讶和喜悦。
“周安,朕听闻你这庄子今年收成极好?尤其是这边上的地,听说原本甚是贫瘠?”
周安连忙上前躬身回答:“回陛下,托陛下洪福,今年风调雨顺,皇恩浩荡,收成确实还行。此地先前是稍显贫薄,微臣只是愚钝,试着用了些前人书中所载、并结合乡野老农经验改良过的土法,侥幸有所收获,实乃天佑陛下,不敢瞒哄陛下。”
“哦?是何土法?细细说来。”
皇帝显然极感兴趣,目光扫过那些造型略显奇特但明显效率更高的农具。
周安不慌不忙,将他如何沤制肥料改良土壤、豆粮套种养地、以及改进农具提高效率等方法,用最朴实易懂的语言,清晰明白地奏报了一番。
没有夸大其词,只平实叙述,甚至说了些失败尝试,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务实精神,却让皇帝和随行大臣频频点头。
“……微臣以为,农事乃国之根本。民以食为天。若能因地制宜,精耕细作,肯下力气,一亩地哪怕多收三五斗,天下千万亩田地,所增粮赋便可活民无数,仓廪足则天下安。”
周安最后总结道,话语恳切,毫无虚言,他在古代这些年看够了古代农民的日子,知道他们有多难过。
虽然弄土地有想让皇帝更加看重的想法,但周安也想为广大的老百姓们出一份力的想法。
景和帝听得龙颜大悦,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再听周安这一番务实又心怀天下的奏对,心中对他更是赞赏有加。
这周安,不仅能办案,懂机变,竟还如此通晓农事,体恤民瘼,真是个实干的人才。
“好,好一个‘仓廪足则天下安’,”皇帝抚掌赞叹,“周爱卿不仅是治国之才,竟还如此深耕于农事,体恤民瘼,实属难得!你这些法子看似简单,却蕴含大智慧,于国于民大有裨益!传朕旨意,将周爱卿所呈农法、农具图样,交由司农寺细细研究,若切实有效,当在各州县酌情推广。”
“臣,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周安立刻跪谢,心中激动。
这一步,走对了!
这不仅是在皇帝面前再次露了脸,留下了“能干实事”的深刻印象,更是将周安那点现代知识,以合理的方式在这个时代播下了种子,其长远影响,比在朝堂上斗倒一个孙翰林更大,
回程路上,皇帝心情颇佳,甚至与周安闲聊了几句家常,问及家中子弟学业。
周安一一谨慎应答,既不刻意炫耀,也不过分谦卑,分寸拿捏得极好。
经此“观稼”一事,周安“允文允武、通晓实务”的名声算是彻底传开了。
谁都知道这位新科状元、翰林侍讲,不仅在皇上面前说得上话,会办案,更是有点石成金、让薄田增产的真本事,是个实力派。
周安站在田埂上,望着皇帝远去的仪仗,又回头看看自家堆积如山的粮食,脸上露出由衷的、踏实笑容。
种田,才是穿越者的老本行啊!
这感觉,真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