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一出,阶下几位儒家出身的大臣顿时便面露喜色。
这要是成了,那他们儒家可是要崛起了啊,想想要是儒家有数百万,数千万的弟子,这……这他们儒家得有多强盛啊!
顿时间,就在这时,儒家之博士叔孙通面露喜色地躬身说道。
“巫天大人此议,实乃振聋发聩之言!若能让天下学子皆习圣贤书,皆行圣贤路,那大秦之文脉必能昌盛!我大秦之必将更加强盛!”
宇文拓微微颔首,却话锋一转。
“但有一条,中学授课,不可拘泥于一家之言。
儒家经典要教,法家、墨家之术亦当提及,要让学子自行辨别。”
叔孙通闻言一愣,随后思索了一瞬,便明白了宇文拓是不希望儒家一家独大,而是想要百家争鸣,再现过去百家争鸣之盛世。
不过确该如此,他本就不是迂腐的儒家弟子,比起独尊儒术,他更讲究通时变、善应变之谋,宇文拓此举并无不妥,甚至不谋而合。
对此,他自然不会出言阻止。
“理当如此,臣明白了!”
嬴政见状,嘴角勾起一抹浅笑。
他知道宇文拓这是在平衡各家学说,避免一家独大,要知道一家独大,极有可能会造成学术和阶级固化的现象,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同灾难。
为了防止一家独大的局面发生,巫天大人真是煞费苦心。
“而至于大学者,则以郡为单位。”
说着,宇文拓目光转向更高远处,似能穿透宫墙,看到那天下郡县,口中缓缓说着,
“每郡至少一所,广纳十二岁以上、经中学考核合格者入学。
大学之中,不分学派,设百家学科,墨家之格物、法家之刑名、道家之道德、农家之耕织,乃至医家之医术、兵家之谋略,诸子百家者,凡有成就者皆可在大学中设馆授课。”
说完,他再看向李斯,带着一丝温暖的笑意,接着说道。
“李相,需下诏天下,遍寻诸子百家中德高望重者,有才有能之人,邀其入大学执教。
凡应召者,赏千金,授‘国士’称号,封爵拜侯,享食邑百户!”
李斯瞳孔骤缩,躬身道:
“巫天大人,此举怕是……耗资甚巨。且诸子百家各有主张,若齐聚大学,恐生纷争。”
“耗资?”
宇文拓失笑一声,微微摇了摇头后说道。
“宣纸能让文脉普及,学堂能让英才辈出。十年之后,这些投入必将百倍回报于大秦。至于纷争……”
猛然间,他原本温和的双眼中一闪而逝一抹锐利而凛冽的寒光,带起一丝杀意。
“学问之道,本就需争鸣。但有一条,不得因学派之争动私刑、乱法度,违者,以律论处。”
对此,嬴政不仅没有意见,反而高兴地抚掌大为称赞。
“好!好!好!
巫天大人此言,深得朕心!
学问如流水,唯有激荡撞击方能清澈。
李斯,此事你亲自督办,所需钱财,从内库支取,不足者,可加征富商税,但切记不可累及百姓。”
嬴政已然打算应用宇文拓在泗水郡的商税律法,到时候商税以阶梯式增长,直至涨到利润之六成,不出十年,必能代替农税支撑起帝国之税收。
“臣遵旨!”
李斯躬身领命,心中却已掀起惊涛骇浪。
他终于明白,宇文拓这是要为大秦打造一套全新的人才体系,从根基上改变天下格局。
扶苏更是激动得面色涨红,上前一步道:“巫天大人,扶苏愿请命,主持这大学之事!”
宇文拓看向他,眼中带着赞许,思索一瞬间,便对着他提醒道。
“殿下有此心甚好。
然这大学之事,还需兼容并蓄,殿下仁厚,正合此意。
但还请切记,不可偏袒任何一派,要让各家学说在帝国之下公平竞争,方是大道。”
“扶苏谨记巫天大人教诲!”
“父皇!巫天大人!儿臣告退……”
扶苏深深躬身,退下时,后背虽已被细汗浸湿,却难掩他心中那股冲天的豪情壮志。
他知道,自己即将参与的,是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
殿内百官此刻再看宇文拓,眼神已全然不同。
先前虽敬他是仙人,却多少存着几分疏离,此刻才真正意识到,这位巫天大人不仅有通天彻地之能,更有经天纬地之才。
殿内气氛渐渐活络起来,官员们不再拘谨,开始奏报各地政务。
有报灾情的,有奏军功的,宇文拓偶尔插言,却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他提出用新烧制的水泥加固河堤,解决南方水患。
建议在边地推广新式曲辕犁,提高军粮产量。
甚至还画了一张简单的“驿站分布图”,提议以咸阳为中心,用水泥修通连接各郡各县的驰道,以方便各种文书的传递。
“水泥?”
李斯捧着宇文拓手绘的图纸,眉头微蹙,忍不住询问道。
“巫天大人,此物当真能比青石更坚固?”
“若是不信,李相可派人按此方试制,便可知能否比那青石更加坚固了。”
宇文拓将一张写着配方的宣纸递给他,然后笑着对他解释道。
“以石灰石、粘土按比例烧制,磨成粉末后加水搅拌,三日便可坚硬如石,且成本远低于青石。”
李斯接过宣纸,见上面字迹清秀,配方明细一目了然,忍不住开口赞叹,心悦诚服。
“巫天大人竟连这等奇物也都知晓,真乃我大秦之幸!臣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