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禔主动请缨,亲赴战场,康熙很是欣慰。
“吾儿有朕勇武之风,朕心甚慰。”
胤禔昂首站立,黑眸沉沉,眸子好像燃着烈火,英姿勃发。
哥哥好高大,胤祚发自内心的感慨,但是……他很担心。
此事不好开口,但是……
“朕欲兵分三路,亲率中路,另有东西二路,西路主将未定,胤禔有意,朕准你为西路副将军,亲率大军,为急先锋!”
急先锋!
胤祚猛地睁大了眼睛,这……
胤禔满怀壮志,激动行礼,展眉而神色坚定。
“儿臣领命!”
这是莫大的殊荣和信任,可是,这是实打实的拼杀,是去搏命!
胤祚心急如焚,只想一步踏出,想出言相劝。
可是,不可以,起码现在不可以。
如果大哥现在丢失了这个机会,就……
不是个好时机,还是暂且按耐下来,稍后再分析利弊。
大哥是个大英雄,是巴图鲁。
但是,危险啊!
大哥那脾气,或许别的哥哥想着保命为上,他是真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悍勇向前。
康熙罕见的鼓励了胤禔好几句,当着一众弟弟的面,胤禔威风大涨。
随后,康熙略一沉吟,继续道:
“年关将至,朕不欲铺张浪费,战事一起,国库吃紧,今年,就一切从简,宫里简单热闹热闹便好了。”
国库的银子要紧着战事来,玩乐之事,都暂且搁置。
停顿片刻,康熙几番犹豫,暂且略过皇太子,太子必定是留下监国,国不可一日无君,若是他在前线出事,太子即刻登基。
此事略提一嘴便可,不是讨论的重点,而且,御驾亲征一事还需商议,辅佐之臣,到底让谁留在太子身边,也须慎重。
康熙看向三子胤祉,此子文武双全,又算年长,“胤祉,朕命你领镶红旗大营。”
“胤禛领正红旗。”
“胤祺领正黄旗。”
康熙略一停顿,暂且略过。
“胤佑领镶黄旗。”
“至于胤禩……”
此子年纪尚幼,不过十五岁,待到明年也就十六岁,独自领营尚早,还是多以学习为主,辅佐几位哥哥便是了。
康熙一一安排下去,胤祚却没听到自己的名字。
胤禔眉头一皱,当即就要开口询问,怎能单单掠过六弟,置六弟于何地?六弟也是武艺不曾荒废,甚至其骑马射箭,娴熟在诸多兄弟之上,岂能被小看!
六弟这些年,随他练武从未间断,汗阿玛不可厚此薄彼,让六弟屈居人下,真是让人羞愧难当,无颜再见。
胤禔还未开口,胤礽就率先行一步。
“汗阿玛,不知六弟之事,可否另有安排?”
这……
是犹豫不决。
算起来,胤祚聪慧机敏,武艺卓绝,为人谨慎,自该当大任。
不过……战场刀剑无眼,康熙还是犹豫。
他想着,胤祚一向爱惜身体,怕累怕苦,行军辛苦,战场危险,太子留京监国,胤祚……
兄弟们都赴战场,当然,也不是都直面敌人,胤禔是要正面杀敌,其他的,多管别处,康熙还在思索。
胤祚嘛,或许可以留京,以备后勤,调度两地,只不过,皇子军功乃是……让他留下,是失去了极好的机会,也是埋没。
但,康熙都觉得万一行军不利,战场有变,他若出事,太子即刻登基,胤祚与太子情深,又是亲王之尊,可辅佐太子,两人固守京城。
如此种种担忧,康熙犹豫不定。
他其实也知道,胤祚留下,怕是用处不大,功劳也小。
此次出征,带上他才有利于他。
可是……康熙心中又舍不得。
这话他自不可能当众而言,只得面露犹豫。
太子还未来得及再说什么,胤禔就急匆匆道:
“六弟文韬武略岂差于旁人!”
胤祺也开口道:“汗阿玛,儿子认为,儿子才疏学浅,六弟可与儿子同掌大营,更是稳妥。”
还是他们兄弟俩一起,快一起!
胤禛也沉声道:
“六弟武功可称优,汗阿玛素赞其敏锐,不若跟随汗阿玛左右,也能随机应对,为父分忧。”
这就更好了,跟在康熙身边,帝王的身边总是护卫更多,待遇也更好些。
胤佑见康熙迟迟未言,也着急的为胤祚说话。
“儿子为弟,自认文武不如六哥,可六哥领镶黄旗,儿子从旁辅佐,方不出差错。”
胤祉掐着嗓子,他不知道该怎么说,太子说,他可能一句话说错了就让事态更重,让他多听多看,多思考再言,这时候看着几个兄弟都出言相助,他也忍不住了。
“汗阿玛,儿子认为,六弟之智,可内外协调,与诸臣共守,拥卫京师。”
胤禩是年岁最幼的弟弟,没什么说话的分量,他本人还是跟在胤祚身后行事的,这会儿看着胤祚没说话,知道六哥怕是另有想法,他就跟着站出来,说了句模棱两可的。
“六哥亲王之位,足以服众,战事再起,汗阿玛无论何等安排,六哥大才,都不至于明珠蒙尘。”
啊……他吗?
胤祚看着兄弟们纷纷为他说话,他……还能说什么?
他好像没有很想干的事,本是打算听安排就好,可现在竟然没有他的安排?
那他……事态紧急,这么个节骨眼,他再怎么躲懒,也是不肯躲在父兄的身后,只等着他们为他遮天蔽日。
如此作为,他深以为耻,让兄长在前流血流汗,他只知安稳,是他不愿的。
尤其是大哥,大哥冲锋在前,他怎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