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九层的晨光里,青铜棱镜的金鳞反射出细碎的光斑,落在江浅摊开的研究计划书上。纸页边缘还沾着修复时的青铜粉末,她的钢笔在 “长期研究目标” 一栏停顿片刻,最终写下 “时空规律建模” 几个字。全息投影里,团队成员围坐在装置周围,每个人面前都摆着厚厚的资料,张译的古籍与林野的探测仪说明书并排躺着,泛黄的纸页与崭新的塑料封面形成奇妙的呼应。
“首先要建立钟楼的能量数据库。” 江浅的指尖在投影上划出虚拟的表格,横轴是公元前 278 年到 2025 年的时间轴,纵轴标注着能量输出强度,“张教授,您的古籍里记载了 176 次时空异常,我们需要把这些数据数字化,和现代监测结果比对,找出时空波动的周期性规律。” 她突然指向公元前 132 年的某个峰值,“这里的能量输出突然升高 30%,对应《史记》里记载的‘荧惑守心’天象,说明天体运动对时空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更大。”
张译的激光笔在《楚巫岁时记》上划出弧线,那里用朱笔标注着每年春分的能量检测方法,与现代的 “时空稳定性测试” 步骤惊人地相似。“可以建立‘楚巫 - 现代’对照研究体系。” 老教授的镜片反射着晨光,“比如楚巫用‘草测法’—— 观察特定草药在能量场中的生长方向判断稳定性,我们可以用基因测序仪分析草药的 dNA 变化,量化这种影响。” 他从古籍中抽出片压平的草药标本,那是从钟楼地基下发现的,叶片上的纹路在能量场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图案,“这种‘感应草’对时空波动的敏感度是现有仪器的 10 倍,值得深入研究。”
林野突然举起手里的三维建模软件,屏幕上的装置齿轮组正在虚拟环境中高速运转。“我想开发‘时空模拟器’!” 他的橙色工装服袖口在桌上蹭出淡淡的痕迹,引来张译皱眉的目光,却依旧难掩兴奋,“把楚巫的‘能量循环’理论转化为数学模型,输入不同的参数,模拟时空裂缝的形成过程。比如调整亚马逊盆地的地质结构参数,看裂缝的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他突然调出段模拟动画,屏幕上的虚拟裂缝在不同能量输入下,时而变成螺旋状,时而化作直线,“有了这个,以后就能提前预测时空异常,把被动修复变成主动预防。”
陈教授的通讯器传来雨林的鸟鸣声,老教授刚从亚马逊基地寄回一箱样本,此刻正用镊子夹起片望天树叶。叶片在能量场中舒展的纹路被高清相机拍下,放大后能看到细胞壁上的纳米级通道。“可以把楚巫的‘能量引导’技术应用到农业。” 他指着投影里的植物生长数据,经钟楼能量场照射过的种子发芽率提高了 23%,且抗逆性明显增强,“望天树的逆生长现象逆转后,木质密度比普通树木高 15%,说明时空能量能改变植物的基因表达。我们正在培育抗倒伏的水稻品种,用温和的能量流处理种子,效果比传统育种快三倍。”
小周的防水板上,画满了跨界应用的思维导图。她用红笔把 “时空能量” 与 “医疗”“材料”“航天” 等领域连起来,每个节点旁都标注着初步设想。“在医疗领域,能量流的‘共振效应’可以用来粉碎肾结石。” 她指着某段实验记录,小鼠体内的结石在特定频率的能量作用下,分解速度比激光碎石快 40%,“还有建筑材料,加入超导矿脉的粉末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了 27%,适合用于深海空间站的建造。” 她突然在 “航天” 节点旁画了个火箭,“楚巫的‘天体能量引导’技术,或许能帮航天器摆脱地球引力,减少燃料消耗。”
江浅的目光落在投影里的国际合作意向书上,俄罗斯 “北极星” 小队的签名旁画着个小小的极光图案,NASA 的印章上还沾着模拟火星土壤的红色粉末。“首先要建立全球时空监测网络。” 她调出世界地图,上面标注着计划建设的 37 个监测站,从北极冰原到马里亚纳海沟,每个站点都用不同颜色标注着主要研究方向,“与俄罗斯团队合作研究极光与时空能量的关系,和 NASA 共同开发深空探测器上的微型钟楼装置,在火星建立第一个地外时空观测点。” 她突然指向亚马逊盆地的站点,“这里的监测站可以和当地土着合作,他们的‘大地呼吸’理论与楚巫的‘地脉’概念异曲同工,或许能给我们新的启发。”
林野扛着的新设备发出轻微的嗡鸣,屏幕上显示的是迷你版钟楼装置的设计图。“要把技术平民化!” 他把设备往桌上一放,金属碰撞声惊得张译手里的放大镜差点掉落,“我设计的这个微型装置,体积只有原装置的 1\/100,能量输出稳定在安全阈值内,可以卖给大学做教学模型。还有这个‘时空科普套件’,里面有简化版的五怨器仿制品,孩子们可以通过组装了解能量循环原理。” 他突然调出预售数据,屏幕上的订单数已经突破五千,“你看,大家对时空科学的热情比我们想象的高。”
张译的古籍旁,堆着刚整理好的合作书单,《楚巫能量学》与《量子物理导论》并排摆放,中间夹着本中英双语的对照手册。“要系统整理楚巫典籍。” 老教授的手指在《钟楼仪轨》的扉页上轻轻抚摸,那里的朱笔批注正在被翻译成现代学术语言,“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楚巫时空理论全集》的编纂,分为‘能量篇’‘仪式篇’‘器物篇’三卷,每卷都附上现代科学的解读。” 他突然指向书页边缘的小字,“这里的‘天圆地方’不是指宇宙结构,而是能量场的分布规律,这种隐喻需要详细注释,避免后人误解。”
小周的防水板上,新添了 “人才培养计划” 的条目。她用绿笔圈出与国内高校合作的意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名字旁,标注着计划开设的课程 ——《楚巫科技史》《时空能量应用基础》《跨学科研究方法》。“要从本科生抓起。” 她的笔尖在 “实习项目” 上划出波浪线,“每年选 20 名学生来钟楼实习,参与数据整理、装置维护等工作,让他们早点接触前沿研究。还要设立‘芈星回奖学金’,资助对时空科学感兴趣的女生,毕竟楚巫传统里女性是重要的能量引导者。”
江浅的目光掠过窗外,五浊镇的科研基地正在扩建,起重机的吊臂在阳光下划出银色的弧线,新的实验室将采用楚巫风格的青铜窗棂,既能采光又能过滤有害的能量辐射。“下个月要召开第一届全球时空科学大会。” 她调出会议议程,开幕式的主题演讲被定为 “古今智慧的对话”,“邀请了考古学家、物理学家、人类学家…… 甚至还有土着长老,不同领域的碰撞才能产生新思想。” 她突然指着议程表上的工作坊环节,“安排场‘楚巫仪式复原’活动,让学者们亲身体验‘合器祭’的流程,光看论文不如实际操作来得直观。”
陈教授的陶埙声从通讯器里传来,这次的旋律里加入了现代电子音乐的元素。老教授正在雨林里测试 “能量音乐疗法”,让当地村民听着特定频率的旋律,同时监测他们的脑电波变化。“初步结果显示,混合了楚巫旋律的音乐能让人的焦虑指数下降 28%。” 他的声音里带着笑意,背景里传来孩子们的笑声,“计划和音乐学院合作,开发系列‘时空疗愈音乐’,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传统仪式的价值。”
林野突然展示他的最新发明 —— 个巴掌大的能量检测仪,外壳用超导矿脉的粉末混合树脂制成,能实时显示周围的时空稳定度。“这玩意儿已经通过了国家专利局的审核。” 他得意地把仪器往江浅面前递,屏幕上的绿色数值稳定在 98%,“准备批量生产,卖给户外探险队、考古队,甚至核电站,让更多人能监测身边的时空环境。” 他突然压低声音,“我还想开发个手机 App,把检测数据实时上传到云端,形成全民参与的监测网络。”
张译的古籍被小心地放入恒温展示柜,老教授正在编写《楚巫术语词典》,把 “地脉引”“合器祭” 等古老词汇与现代科学概念对应起来。“学术规范很重要。” 他指着词典初稿上的条目,每个楚巫术语后都附有三个部分:原始含义、现代解读、应用场景,“比如‘镇魂咒’,不能简单解释为咒语,要说明它的声波频率如何影响能量流,在哪些场景下适用。” 他突然想起什么,“还要和语言学家合作,复原楚巫的发音,毕竟声音的频率是关键。”
江浅的钢笔在研究计划书的最后一页落下最后一笔,日期旁她画了个小小的北斗七星图案。全息投影里,全球监测站的模型正在缓缓旋转,每个站点都亮着温暖的光,像散落在地球上的星辰。“最重要的是保持敬畏。” 她看着团队成员们,林野正在给微型装置的齿轮上润滑油,张译用软布擦拭着展示柜,小周则在整理学生实习手册,“时空的奥秘无穷无尽,我们今天的发现,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就像楚巫在青铜简上写下的‘知无涯’,探索永远没有终点。”
晨光穿过玻璃天窗,在装置上投下长长的影子,青铜棱镜的金鳞反射出的光芒,与全息投影里的全球监测站连成一片。江浅知道,修复时空裂缝只是开始,他们的研究将像那些在雨林里重生的望天树,深深扎根于楚巫智慧的土壤,沐浴着现代科学的阳光,最终长成庇护人类的参天大树。而这份跨越千年的探索,终将在时光的长河里,留下属于他们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