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业县城虽不算特别繁华,到底也是在天子脚下了距离京城最近,算得上是方圆百里内,最为热闹的城镇之一了。
县城内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侧,店铺林立,人流如织,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车马声不绝于耳,显得生机勃勃,很有生活气息。
然而,一踏入城中,徐景行那在这个世界变得极其敏锐的灵觉,清晰的感知到在这份人潮汹涌的喧嚣之下,确确实实弥漫着一股深沉的独属于岁月与衰败的气息。
那是城中许多生命,即将或已经步入晚年的迟暮之感,是他们病痛缠身的呻吟,也是隐藏在热闹市井角落里的不甘与无奈。
慧圆禅师步履从容,仿佛只是随意行走在城中,他的脚步,最终停在了一条相对安静些的旧街拐角处,那里有一家茶馆,门面不大,黑漆招牌被岁月侵蚀得有些发白,上面用朴拙的字体写着青山茶馆四个大字,门楣窗棂都很显旧损,却被擦拭得极其干净。
徐景行随慧圆禅师进入时,茶馆里的客人并不多,三三两两坐着都是些老人以及码头的挑夫,他们有的安静喝茶听人闲聊,有的则是三五成群互相诉说着各种趣事,场面极其嘈杂热闹。
茶馆柜台后,坐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掌柜,他脸上已布满了深深的皱纹,背脊微驼,身穿一件洗得发白的青色布褂,他正就着门口街道透进的光线,慢条斯理的小心擦拭着手中一只看着很有些年头的紫砂壶,因年纪大的的原因,他动作有些迟缓,却异常专注认真,眼神浑浊,却透着一种历经世事的平静。
这位老人,便是这茶馆的老板,姓陈,街坊邻里都唤他陈老倌,慧圆禅师带着徐景行走了进来后,拣了个靠窗的清净位置坐下。
一个年纪也不轻的伙计上前招呼他们道:“二位师傅,用点什么茶?”常年累月在茶馆待客,这中年伙计养了一双利眼,一见慧圆禅师,便知他不是寻常出家人,说话态度,十分恭敬。
“劳烦施主,一壶寻常的粗茶便可。”慧圆禅师温声开口道。
伙计应声而去,很快,一壶热气腾腾的茶水和两只粗瓷茶杯便被他送了上来,而徐景行的目光,更多的则是停留在那老茶倌身上,他看见有老熟客进来,不用对方点单,老倌便会对伙计微微点点头,那客人便会得到一贯喝的熟茶,偶尔有熟客凑到柜台前,与他低声闲聊几句,虽说都是些家长里短、儿女孙辈这类话,但徐景行看那老茶倌绝大多数时候只是默默听着,偶尔才会点头接话,整个人身上,带着一股难以形容的落寞味道。
这老茶馆,大约有八十的高龄,因为他的手时不时会微微抽动颤抖,拿取东西时需要格外小心注意,而他起身走动时,更是步伐蹒跚,需要扶着柜台或桌椅缓步慢行,他的听力似乎也不太好了,有时需要客人提高声量说上两三遍才能知晓来意。
这时,慧圆禅师低声开口对徐景行说道:“这位老施主,在此开店已近五十载,听闻他年轻时,也曾走南闯北,后来在此定居,开了这间茶馆,送走了父母,养大了儿女,如今儿女皆已成家立业,老伴也于前年病故了,如今,只剩他一人还守着这间老店,守着从前的一些回忆。”
徐景行静静听着,心中却是很了然慧圆禅师选这家茶馆落脚的原因,因为茶馆里的这位老茶倌就是老之一相的鲜活注解。
………………
暂作歇息后,师徒两人并未再度启程,而是在附近寻了一处简陋但胜在干净的客栈住下,此后数日,慧圆禅师都会带徐景行来青山茶馆小坐片刻,每日在茶馆停留的时间不等,要上一壶山野粗茶后,他们最长能坐两个时辰之久。
徐景行不仅仅只是远观,他开始尝试着跟茶馆里的老茶倌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起初只是结账时随口的一句“老丈,这是我们的茶钱,”, 后来,徐景行会在对方空闲时,向其请教茶馆里各种茶叶的区别, 再后来,更是会在对方望着某只旧茶壶愣愣出神时,轻声问他茶壶的年头。
陈老倌起初对徐景行很是戒备,但见他态度恭谨,言语温和,又身穿僧服做居士打扮,便也慢慢对他打开了话匣子,他会用自己那缓慢而略带沙哑的声音,向徐景行讲述店里的茶壶是怎么得来的,曾有哪些老友随他一起品评,会指着茶馆里摆放的长桌,述说这些年有哪些文人在此处吟诗作对,然而他们如今大多已作古,更是会像徐景行感慨如今的茶叶不如从前的香醇,甚至偶尔还会感叹从前的旧街坊皆已不在,如今的,大多已换了新面孔。
徐景行大多数时候都是安静的倾听对方的讲述,只偶尔会附和一两句,他近距离地观察着老人身上布满的老年斑和无法控制的轻微颤抖,年纪到了,老人需要频繁起身如厕,然而他却已老到行动不便,甚至因为衰老,他时不时就会靠在椅背上小憩,呼吸极其轻微,仿佛随时都会融入寂静当中。
人老之后,会逐渐对新鲜事物失去兴趣,却会对曾经经历过的往事记忆犹新,遇到对其感兴趣的人,更是会反复诉说当年的往事,然而眼神中那份与世无争的平静下,却隐藏着轻易无法排遣的孤独以及对时光飞速流逝的无奈。
这便就是凡人之身都会经历的老,这并非是经书上冰冷的概念,而是会具体而微的呈现在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身上,身体开始衰败,便意味着活力开始消减,社交圈开始缩小,记忆也会固着,以及周身会萦绕一丝深刻骨髓的孤独感。
老不像生那般,充满挣扎与希望,也不像死那样,直接终结一切,它是缓慢且持续到最后无可挽回的一种消磨。
徐景行的心境,也在这些日的观察中渐渐沉淀下来,他心中因挣脱命格、了解命运以及悟生的那些激荡情绪,全都得到平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生命规律深沉的悲悯与敬畏。
其实,在多个任务世界流转,徐景行早就看明白,不管是受天道垂的青气运之子还是平凡百姓,无论曾经拥有何等的权势财富或美貌才华,最终都难以逃脱时间的侵蚀,都会一步步走向衰老甚至死亡。
但没有哪一次如这次这般,能让他对生、老、病、死这人生四大苦进行深刻体悟,去感悟它们的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