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青山茶馆观察了陈老倌数日后,后续徐景行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这一人一店。

在慧圆禅师的示意下,他开始更主动的融入这安业县城的每一个人群聚集的角落,去观察去倾听更为广阔的众生之相。

当然,茶馆依旧是他每日都会现身的主要场所,但他也会出现在人来人往的集市以及街头巷尾老人聚集的地方,甚至他有时会收敛气息,安静的坐在街边,看着来来往往各色各类的行人身影。

青山茶馆里,每日都会上演着各种小剧场,偶尔会穿插着苍老的独白或对谈,有一位总是喜欢坐在阴暗角落穿着破旧粗布麻衣的老人,是曾经亲上过战场的军户,他眼神还保留几分锐利,大多数时候却是失焦状态,一旦有相熟的人同他开了话茬,便会反复讲述他当年在某场战役上的惨烈经历。

然而讲完后,他往往又会陷入长久的沉默,望着窗外,眼神空洞,仿佛灵魂还留在那硝烟已彻底散尽的战场上,他内心的满足,在于自己曾经的英勇,遗憾,却在于自己有太多友人,未能如他一样平安归家,也在于如今盛世,已无当时的熟人与他共赏。

茶馆里还有位常客,是手指关节已粗大变形但沉默寡言的一个老木匠,他进入茶馆,买上一碗最便宜的粗茶后,会坐在原地不住的触摸着茶馆里已用了不知多少年的八仙桌的榫卯,他满足于自己亲手打造的作品,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却遗憾在自己如今已老到有心无力,再也无法动手。

街角有位喜欢跟人絮叨家中琐事的老婆婆,她的话题永远围绕着自个的儿孙,会同人炫耀自个孙儿考上了秀才,会抱怨自家儿媳不够体贴,会担忧女儿嫁得远一年见不到几次不知她是否还安好,她的满足与遗憾,全都系于家庭血脉的延续与疏离之上,她的整个世界,就是他那个小小的家。

在集市上,徐景行注意到一位据说曾是最大酒楼里担任账房先生的老者,即便如今老眼昏发记忆衰退,他仍不服输,他永远衣着整洁,会眯着眼看集市商贩行人算账,偶尔也会忍不住出声纠正,然话说过后,又会轻轻摇头,叹自己已年老眼花。

他满足于一生与数字为伍,到老都记得清晰准确,却遗憾自己身体的衰败,让他这份骄傲无法再继续维持下去。

这些身体机能衰败已是暮年的老人,哪怕午后的阳光极其温暖,也激发不了他们任何的生机与活力,他们大多数时候沉默着眯起双眼打盹,享受自己生命中最后的安宁,偶尔的交谈,也极其简短,不过是问问今儿气色怎样,答着也就那样,能熬一天算一天的话。

他们在这一刻,或许是满足的,因为今日无病无痛,还有太阳可晒,然而他们心中注定会充满遗憾,因为时光的流逝导致他们所熟知的故人渐稀,熟悉的旧景也正在一点点消失,自身也不知何时就会消散在人世。

徐景行在慧圆禅师的带领下,静静的穿梭在大街小巷,看到时间留下的统一痕迹,无论是何人,曾从事何种职业,拥有何种性格,衰老,都会在他们身上刻下相似的印记,斑白的虚发,浑浊的眼睛,迟缓的动作以及布满皱纹与斑痕的皮肤,甚至,他们在最后时刻,都十分渴望温暖以及家人的陪伴。

各种不同的人生履历中,有人满足现状,有人遗憾自己壮志未酬,有人欣慰自己儿孙满堂,有人哀伤自己孤苦无依,这其中,遗憾则是常态,徐景行几乎在安业县城听不到一个全然无憾的人生。

这安业县城里的人,或是因学业,或是因事业,或是因家庭,或是因情感,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些未竟之事,要么是错过了良缘,要么是选错了人生道路,然而他们又会在自己生命最后的黄昏时刻,反复咀嚼回味。

种种如是迹象,让徐景行明白,感受自己的苍老老并非是一种单一的痛苦,它是很复杂的一种形态。

不过想想也是,众生皆苦,老苦能为其中之一,便说明这苦,不止体现于身体机能无可挽回的衰退,其中包含一个人社会角色彻底边缘化,以及漫长一生中所累积下来的且再也无法弥补的遗憾,如此,所产生的无力与怅惘,尤为沉重。

············

徐景行对老的感悟,从陈老倌个体的具象化逐渐扩展到了对安业县所有生机衰败之人的一种大概理解,为他接下来直面更尖锐的病与死两大人生至苦,奠定了一定程度带有悲悯色彩的基础,当然,他这些时日的细心观察与感受,也并非毫无所得。

他已明悟,老之所以为苦,其核心并非仅仅是身体的疼痛或不便,更在于失去。

当一个人,逐渐失去青春活力,失去社会价值,失去亲密伴侣,失去实现未竟梦想的一切可能甚至逐渐失去对记忆和身体的掌控,这种种失去所带来的无力感、孤独感以及浓浓的遗憾感,才是人老最深刻的一种折磨。

此番对老的领悟,徐景行并非是增加了多少知识,而是种种感悟,包括之前对生的感悟,全都转化为了一种沉淀于心的智慧,其中有无常慧,这一慧还很浅显,基于他对诸行无常开始有真切的感受,平等慧,是基于他真切体会到了娑婆众生在衰老面前的平等,因果慧则是跟他从前的积累有关。

倒是心中生起的一丝出离心,却让徐景行格外在意,他目睹了衰老的不可避免与其中所蕴含的种种苦恼后,对出离世间轮回有了迫切的念头,即便他已与主神签约成为一名任务者,也抵消不了他内心深处想要彻底超脱的渴望。

其中诸般智慧中,中道慧是徐景行最满意的所在,此智慧一生,他既不恐惧、厌恶衰老,也不盲目赞美新生,而是平静的接受世间所存在的一切自然秩序。

慧圆禅师对他身上的诸般变化心知肚明,脸上难得露出了真切的满意,“可是见了?”

“回师父,弟子见了,”徐景行闻言,轻声应道:“弟子在此间,见了众生老相,亦见了自身未来影,诸法无常,老苦逼切,唯有勤俭修行,方是弟子真归途。”

“善。”慧圆禅师放下手中茶盏,道:“你既已悟老,可知下一步我们该往何处而行?”

徐景行平静答道:“病苦相接,弟子已知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