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巴图虎 > 第701章 寒甲初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701 章:寒甲初锻(至元三十年冬?漠北军器坊)

漠北军器坊的铜钟刚敲过卯时,侦察兵阿古拉便带着北境风雪的寒气闯入帐内。他解下冻成冰壳的披风,从怀中掏出用油布包裹的《极寒侦察报》,羊皮纸边缘已被冻得发脆:“启禀将军,克鲁伦河以北连日暴雪,白日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十度,夜间更甚,牧马口鼻皆结霜,士兵裸露皮肤触甲即粘。”

报上附着手绘的风雪分布图,用红笔圈出 “冰裂区”“暴风雪带” 等危险区域,旁边注着小字:“近三年北境雪线南移百里,往年此时雪深三尺,今岁已达五尺,车马难行。” 军器监令周显捧着报告眉头紧锁 —— 元军曾在至元二十七年北征因御寒不足折损千人,这份情报意味着必须重估军备需求。

阿古拉补充:“当地牧民说‘白毛风过,石头冻裂’,去年有商队在雪原迷路,全员冻毙,尸身僵硬如石。” 这番话让帐内气氛凝重,周显立即在《军备急报》上批注:“北征成败,御寒为要,甲胄、鞋袜、帐幕需全改良。” 这份急报将直接送往斡耳朵,摆在萧虎与拔都的案头。

萧虎收到急报后,当日便召集军器坊工匠与军政首领议事。军器坊内炭火旺盛,却驱不散众人脸上的寒意,案上摆着往年北征的冻伤记录:“至元二十七年,冻掉手指者三百余,冻毙战马两千匹”“至元二十八年,甲胄冻结无法屈伸,士兵遇袭难拔刀”。

拔都指着记录拍案:“不能再让弟兄们冻着打仗!” 蒙古千户帖木儿提议:“用厚毛毡裹甲,虽笨重却保暖。” 汉匠首领李铁牛却摇头:“毛毡遇雪结冰更重,且不防刀箭,需内外兼顾。” 他展开草图:“内层用蜀锦絮暖,外层覆虎皮防护,既轻又暖,还能防刀剑。”

争议焦点集中在材料来源:蜀锦需从汉地转运,耗时一月;虎皮需猎户深入雪原捕猎,风险极高。萧虎沉吟片刻:“蜀锦走驿站加急,每匹赏银五两;虎皮由使虎部落供应,以盐铁交换,限半月交货。” 他看向周显:“你督造,出问题唯你是问。” 军令如山,军器坊立即启动 “寒甲赶制计划”。

负责采办蜀锦的是汉地商队首领王敬,他接令后立即从大都调货,蜀锦产自成都,以 “经纬细密、御寒透气” 闻名,是皇室贡品,寻常军器难得使用。王敬精选十二丈厚密蜀锦,每匹用防潮油纸包裹,装入特制木箱,箱外刷红漆标 “军器急件”,凭萧虎手令走 “八百里加急” 驿站。

驿站驿卒不敢怠慢,换马不换人,每站交接时需验锦的防潮情况,在《转运册》上签字画押。蜀锦途经漠南时遇暴雪,驿卒将木箱裹在羊皮袄内焐着,自己却冻得嘴唇发紫:“这锦是救命甲的里子,冻坏了北征弟兄要送命。” 这番话让商队众人加快脚程,原本一月的路程,二十三日便抵漠北军器坊。

周显开箱验锦,蜀锦在烛火下泛着柔光,纤维细密如蛛网,他取一角裹住冰块,半个时辰冰未化:“果然是好絮!” 他命工匠将蜀锦撕成絮状,用桑蚕丝线捆扎成团,确保絮团不结块:“这絮要铺三层,领口、袖口加厚,关节处留活动空隙。” 蜀锦的暖意,从千里之外的汉地,即将裹住北征士兵的身躯。

使虎部落首领巴图接到虎皮订单时,正带领族人在雪原设陷阱。他精选十张三年生猛虎皮(壮年虎皮毛厚实,防护性最佳),先按部落古法处理:用鹿血浸泡三日去腥味,再用白碱水反复搓洗,去除皮毛内的油脂(防日后发硬),最后用松木烟熏七日,使皮质柔韧防潮。

鞣制过程需部落妇女协作,她们用骨梳梳理虎毛,确保每根毛顺滑不打结,手指被骨刺划破也不在意:“这虎皮要护汉蒙弟兄的命,不能马虎。” 巴图亲自检查每张皮的厚度,用手指按压测试弹性:“要能挡得住箭簇擦过,还得轻便,不能让士兵抬不起胳膊。”

半月后,十张鞣制好的虎皮送至军器坊,周显用锥子测试:针尖仅刺入半寸,确有防护作用。他对巴图道:“按约定,给你们二十石盐、十口铁锅,以后每月需供应五张虎皮,优先采办。” 巴图抚着虎皮笑:“部落的陷阱,以后专为军器坊设,这买卖划算。” 部落与军器坊的协作,在寒甲锻造中愈发紧密。

军器坊铁匠们围着火炉锻打甲片,寒甲外层需用 “柳叶甲”(轻便灵活),甲片用晋地精铁打造,经十二次锻打,薄如纸片却硬如磐石。铁匠赵五抡锤如飞,火星溅在他满是老茧的手上:“这甲片要比寻常甲小一半,关节处用圆片,才好活动。” 他儿子小赵则负责给甲片钻孔,确保穿绳牢固。

甲片打好后,需与虎皮结合:先将虎皮裁剪成甲形,用鱼鳔胶粘贴在厚帆布上,再将甲片按 “鱼鳞状” 缝在虎皮外层,甲片边缘包铜边防刮伤皮毛。周显检查首件样品:“甲片间距太密,活动会摩擦虎皮掉毛,疏半寸;铜边要磨圆,免得割伤士兵。” 工匠们立即调整,在甲片间垫羊皮,既防摩擦又增保暖。

最难处理的是肩部与腰部的弧形甲,虎皮需随弧度裁剪,甲片也要锻造成弧形,铁匠们用 “热锻冷定” 法:将甲片烧红后按木模弯曲,立即浸入冷水定型,确保弧度不变。周显看着成型的甲身,虎皮金黄,甲片银亮,忍不住赞叹:“这甲穿在身上,既是暖衣,又是盾牌。”

军器坊角落,鞋匠李三正用虎骨(使虎部落送来的虎骨边角料)制作防滑鞋。他先将虎骨放入沸水煮三日,去除骨髓与油脂,再用锯子锯成半寸长的骨钉,钉头磨成三棱形(增强防滑),钉尾钻孔穿麻绳。学徒小宝好奇:“师傅,用牛骨不行吗?非要虎骨?” 李三敲他脑袋:“虎骨密度高,冻不裂,牛骨遇冷易脆,会断。”

鞋底用三层牛皮叠加,纳线时每寸缝八针(比寻常布鞋密一倍),骨钉按 “前掌七钉、后跟五钉” 的布局嵌入,钉尖露出半寸,形成防滑齿。李三将鞋绑在木板上,在结冰的水缸上测试:“滑行距离比普通布鞋短一半,陡坡上不打滑!” 他又在鞋内垫羊毛毡,鞋面缝上兔毛边:“脚暖了全身不冷,这鞋要让士兵在冰上如走平地。”

鞋成后送拔都查验,拔都穿着在结冰的演武场快走、跳跃,鞋钉牢牢抓冰,他笑道:“李鞋匠,这鞋比草原的马靴还稳!赏银十两,要赶制两千双,北征前务必完工。” 李三磕头谢恩,回坊后连夜组织鞋匠赶制,骨钉敲击声与纳线声彻夜不息。

首批十套寒甲制成后,周显选在雪夜进行实战测试。十名士兵穿戴寒甲,在零下二十度的演武场完成 “骑射、刺杀、攀爬” 等科目,甲胄在雪地反光,虎皮与银甲相映,宛如雪原猛虎。士兵张三射箭时发现:“左臂甲片太紧,拉弓受限。” 周显立即记在《测试册》上:“左臂甲片加宽三寸,关节处改用活页连接。”

另一士兵李四攀爬冰墙后报告:“腰部甲片摩擦后背,出汗后锦絮结块。” 周显命工匠在后背加缝棉布隔层:“用透气的麻布,让汗能蒸发。” 测试持续三个时辰,士兵们鼻尖冻红,却无一人喊冷,甲内温度比穿普通甲高近十度。“最冷的是手指,” 有士兵建议,“若能给手套加骨钉就更好。” 周显当即采纳,命李三加制防滑手套。

拔都与萧虎亲临观试,见士兵在雪地里动作灵活,箭无虚发,拔都抚甲赞道:“这甲既能保命,又能杀敌,周监造有功!” 萧虎却指出:“甲尾太短,后腰露风,需加长五寸,缀上虎皮裙。” 细节的打磨,让寒甲从 “能用” 变成 “好用”,每处调整都凝结着士兵的实战经验。

寒甲需月产五百套,军器坊按 “流水线” 分工:甲片锻造、蜀锦絮填、虎皮缝合、总装调试四组并行,每组设工头负责质量。锻甲组赵五带领铁匠每日出甲片三千片,验甲工用卡尺检查厚度,不合格的立即回炉;絮填组妇女们每日絮蜀锦五十斤,确保每处厚度均匀;缝合组用鱼鳔胶与丝线双重固定虎皮与甲片,牢不可破。

物资调度由耶律铸统筹,蜀锦不足时调汉地棉布补充(外层仍用蜀锦,内层混棉),虎皮短缺则用豹皮替代(防护性稍次但保暖相当),骨钉用尽时暂用牛角替代(待虎骨补充后更换)。他每日巡查各坊,在《量产册》上记录进度:“甲片合格率九成五,日产量达标,可如期完工。”

军器坊外,运送材料的车马络绎不绝,驿卒、部落使者、工匠家属交织成繁忙的景象。有老工匠对徒弟说:“咱造的不是甲,是北征弟兄的命,更是漠北的安宁,半点不能差。” 这份责任感,让寒甲的每片甲、每根线都饱含匠心。

北征誓师前三日,演武场开始布置:旗杆竖起三丈高的黑狼旗与 “忠勇” 旗,坛前摆着祭天的牛、羊、马三牲,寒甲按军阵排列,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虎皮甲在风中微动,宛如蛰伏的虎群。文吏们书写誓师文,工匠们检修礼器,士兵们擦拭寒甲,连驯虎都被梳洗干净,系上红绸,准备参与仪式。

拔都的亲卫长帖木儿检查祭品:“三牲需用纯色,牛要黑牛,羊要白羊,马要白马,祭天需心诚。” 萧虎则命人在坛侧立《北征誓师碑》,刻出征将领与士兵的名字:“让弟兄们知道,他们的功绩会刻在碑上,流芳百世。” 坛下的士兵们互相整理寒甲,比试谁的甲更亮、谁的鞋钉更尖,士气高涨如烈火。

誓师前夜,周显最后查验甲胄,见每套甲都按士兵身形调整妥当,骨钉鞋摆放整齐,他对军器坊众人道:“明日誓师,这些甲要让漠北知道,咱们的弟兄不是风雪能挡的!” 坊内灯火通明,映着工匠们疲惫却自豪的脸。

至元三十年冬月初八,北征誓师大典在雪后初晴的演武场举行。三万士兵着寒甲列阵,虎皮甲在阳光下金光闪闪,骨钉鞋踏在雪地上无声(防滑效果显着),驯虎列于阵前,虎啸声震雪原。拔都与萧虎登坛,玄色朝服与银甲寒衣相映,坛下军民屏息以待。

萧虎先读誓师文:“北境风雪寒,胡虏窥我疆,今携寒甲锐,誓保北境安……” 声音沉稳有力,传入每个士兵耳中。拔都接过金刀直指北方:“弟兄们,穿萧公造的暖甲,踏李匠做的稳鞋,这北征必胜!破敌者赏牛羊千头、良田百亩,战死的入英雄冢,子孙免税!” 士兵们举刀高呼:“必胜!必胜!” 声浪惊起雪地里的飞鸟。

脱脱穿着特制的少年寒甲,站在拔都身侧,他按萧虎所教,将誓师文译成蒙古语,确保每个部落士兵听懂。仪式最后,拔都与萧虎共饮马奶酒,酒洒雪地,寓意 “以血荐雪原”。寒甲列阵的军容、震天的誓言、雪原的虎啸,交织成北征前最壮阔的图景 —— 这不仅是出征的仪式,更是汉蒙协作的宣言,权谋藏于甲胄的寒光中,安宁系于士兵的脚步下。